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仅用过去的那种以老师为中心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通过题海苦战掌握点死知识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教师如果还在凭着老经验跟着感觉走,这不仅教不好学生,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得研读教材和新课标,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作如下转变。

一、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产生学习需要。

知识的产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知识的建立,也应以生活为依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以讲授为主传授知识的。

所以,在学习新知之前,要为学生做铺垫复习,这是完成学习目标的保证,明显地以“教”知识为目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探索空间。

把这一环节变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必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甚至会产生探究过程中的意志力,使探究活动不断深入。

如教学片段: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老师用圆形的物体也得到了一个圆片,别看这小小的圆片,里面的知识可真不少,你们想学吗?(老师这么一问,学生情绪高涨。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圆的知识?(同学们纷纷举手,有了探究目标。

)生1:我想用折一折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

生2:我想采用量一量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

生3:我想采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

生4:我想采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

(老师抓住时机,适时鼓励同学们采用多种方法。


师:“你们可真会想办法,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互相交流,看谁得到的圆的知识最多。


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学生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产生自信。

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运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是生活实践中“需要”的学习,对学生更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自主探究,激发智慧火花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例如:在口算训练里,我出了“230+450”一题后,很多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并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

有的说“230+400=630,630+50=680”有的说:“200+400=600,30+50=80,
80+600=680”,还有的说:“200+450=650,650+30=680”方法多样,课堂活跃。

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发言,还有的学生问我:“老师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总结了十余种算法。

课后教师又激励学生:你们想不想把你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如果有兴趣,放学后就可以到集贸市场去练习……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的发展。

三、实践操作,享受学习乐趣
实践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

因此,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学习《对称》一课,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画出对称轴。

学生在折、剪、找、画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对称图形两边的大小、形状、图案等都一样,对折后完全重合在一起,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

操作性的体验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评价激励,品尝成功喜悦
评价是一种获得或处理用以确定学生和教学有效性的论据的方法。

单一的分数评价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激励性评价的目的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材。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中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例如,我在第一册看图画一画的教学时,许多学生都是仿照例子图中有几个物体,就画几个“○”,而有些学生却画了“△”“☆”等图形,又如看图写数练习中的香蕉图,有的学生写5,表示有5支香蕉,而有的学生就写成1,表示满意1串香蕉;看数画线练习,大部分学生根据图中的画法,是数字几就划去几个“○”,而有个别学生看到数字几就划去第几个“○”,说明这些数不仅可以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

对这些具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解法和不同发现及时地给予展示,并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