羰基化过程
• 用这种方法改变催化剂的性能称之为催化剂的改 性,引入的新配体也叫作改性剂。改变配位体的研 究构成了羰基合成催化剂研究的重要方面。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2.2 配位体
• 三价膦(PR3)的改性效果最为优越,已被工业采用。 • 羰基钴催化剂的主要问题是在较高的CO压力下才能稳定, 且产物的n/i不高。改性目标首先是克服这两个缺点。与 CO配体相比,三价膦是强的δ电子给予体,弱的π电子接 受体,PR3取代CO与钴配位后,增大了钴原子上的负电荷 密度。钴将增强的负电荷密度再通过适当轨道反馈给未取 代的CO,从而加强了钴对CO的配合能力,使整个分子的 稳定性增加。从而使改性后的催化剂可以在较低的压力下 进行反应,但同时造成剐作用是反应速度下降很多,必须 以提高催化剂浓度等方法加以弥补。三价膦是一个不等性 sp3杂化轨道构型,配位后呈四面体结构,因此比原先直线 形的CO配体产生更强的定向效应。大的方向位阻有利于生 成正构醛,使反应的正异比增加。另外对于羰基钴来说, 三价膦改性剂大大增加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一方面可以使 生成的醛直接加氢为醇,省去了加氢步骤,另一方面烯烃 加氢成烷烃的副反应也明显增加。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3.1 甲醇羰化反应合成醋酸的基本原理 • BASF高压法与Monsanto低压法甲醇羰化反 应合成醋酸化学原理基本相同,反应过程大 同小异,也都有一个催化剂循环和一个助催 化剂循环。并且都采用第Ⅷ族元素为催化 剂,碘为助催化剂,但因具体金属元素不同. 活性、中间体组成相异,催化效果有差别, 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控制步骤也有所不同。 化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催化剂以配合物的形式与反应分子配位使其活化,反应分 子在配合物体内进行反应形成产物,产物自配合体中解 配,最后催化剂还原,这样的催化剂称为配位(络合)催化 剂,这样的催化过程被称之为配位(络合)催化过程。 • 羰基合成过程中,加入反应体系中的化合物或配合物在反 应条件下就地形成催化剂,同时产生催化作用。这种加入 反应体系的化合物或配合物称为催化剂前体或催化剂母 体,而真正起作用的被称为催化剂活性结构。 • 羰基合成催化剂的典型结构是以过渡金属(M)为中心原子的 羰基氢化物,它可以被某种配位体(L)所改性,一般形式表 示为HxMy(CO)zLn。这类催化剂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心原子 金属(M)和配位体(L)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催化过 程的作用。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1.1 不饱和化合物的羰化反应
• (1)烯烃的氢甲酰化——制备多一个碳原子的 饱和醛或醇
• (2)烯烃衍生物的氢甲酰化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1.1 不饱和化合物的羰化反应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2.3 相
• 另一类是设法使催化剂和反应产物处于互不相溶的 两种液相之中,反应后只需进行简单的相分离,便 可达到分离催化剂的目的。这种反应体系又称作两 相催化体系。最有代表性的是采用水溶液膦配位体 改性的水溶性铑膦催化剂,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 除上述两类方法外.还提出了介于这两类方法之间 的两种新型催化剂,担载液相催化剂和担载水相催 化剂。前者是将均相催化剂溶液担载在多孔性载体 的孔隙之中,在反应条件下催化剂仍保持液相状 态,而反应原料及产物以气相状态与催化剂共存于 反应器中。若担载的催化剂为水溶性催化剂便成为 SAPC,它不仅适用气/固反应也适用于液(油相) /固反应。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2.2 配位体
• 配合物中配位体和中心原子之问,以及诸配位体之 间是相互影响的。改变配位体必然影响整个配合物 的电子结构和空间结构,从而影响其催化活性。 • 经典的羰基合成催化剂是过渡金属的羰基氢化物, 其中一个或几个CO基团可以被其他配位体所取代:
• (5)不对称合成 • 某些结构的烯烃进行羰基合成反应能生成含 有对映异构体的醛。若使用特殊的催化剂, 使生成的两种对映体含量不完全相等,理想 情况下仅生成某种单一对映体,这样的反应 称作不对称催化氢甲酰化反应。 • 不对称催化合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 配位催化剂中引入手性配体得到旋光产物后 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当代有机合成的前沿 领域,不对称催化羰基合成反应是重点研究 的领域之一。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2.1 中心原子
• 最早发现金属钻具有羰基合成催化活性。可以多种形式加 入反应体系,如氧化钴、氢氧化钴、有机酸钴盐或预制成 羰基钴如Co2(CO)8。经大量研究证实催化剂活性结构是 HCo(CO)4。铑的羰基合成催化活性是钴的102~104倍。第 Ⅷ族过渡金属的羰基合成催化活性顺序如下: • Rh>>Co>>Ir,Ru>Os>Pt>Pd>Fe>Ni • 工业上采用的羰基合成催化剂,其中心原子只有钴和铑。 未经改性的羰基钴作催化剂,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工业 上采用的反应压力高达30MPa。经配体改性后,反应压力 可以降低,但催化剂活性下降很多,反应生成醛的选择性 亦发生变化,故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未改性的羰基铑同样 需要高的反应压力,并且产物的区域选择性很差,未能在 工业上采用。经配体改性的羰基铑催化剂,反应条件缓 和,在催化剂浓度很低的情况下,即有满意的反应速度, 产物的化学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都大大优越于钴。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3.1.1 高压法甲醇羰化反应合成醋酸基本原理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3.1.1 高压法甲醇羰化反应合成醋酸基本原理
• 整个催化反应方程式如下: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3.1.2 低压法甲醇羰化反应合成醋酸基本原理 • 孟山都低压法采用铑碘催化剂体系,主要化学反应 如下。
• 此外尚有甲烷、丙酸等副产物。在低压羰化条件下 如将生成的醋酸甲酯和二甲醚循环回反应器,都能 羰化生成醋酸,故使用铑催化剂进行低压羰化,副 反应很少,以甲醇为基准,生成醋酸选择性可高达 化 99%。CO的变换反应,在羰化条件下也能发生, 学工 尤其是在温度高,催化剂浓度高,甲醇浓度下降时。 程与 故以一氧化碳为基准,生成醋酸的选择性仅为90 工 艺 %。 教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2.2 配位体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2.3 相
• 配位催化被归类于均相催化。这种反应方式 的缺点是催化剂与反应产物处于同一相中而 难以进行分离。为了克服这缺点,引出了关 于催化剂“应用相”的研究。在羰基合成催化 剂研究中,此类关于“相”的研究占有重要地 位。 • 按照此类研究的特点,可大体将其分作两种 类型,一类是将配位催化剂用各种物理的或 化学的方法以固相形式担载在某种固相载体 上,使用液体或气体原料进行多相反应,最 终实现产物与催化剂分离的目的。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3.1.1 高压法甲醇羰化反应合成醋酸基本原理
• 上述反应过程要求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保持 合理反应速率,而为了在较高温度下稳定 [Co(CO)4]-配合物,必须提高一氧化碳分 压,从而决定了高压法生产工艺的苛刻反应 条件。反应副产物有甲烷,二氧化碳,乙 醇,乙醛,丙酸,醋酸酯,α-乙基丁醇等。 甲醇转化物中甲烷约占3.55%,液体副产品 物约4.5%,废气约2.0%。一氧化碳约有10 %通过水蒸气变换反应转化为CO2。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2 羰基化反应的理论基础
• 评价羰基合成催化剂性能优劣,包括很多方面,如 对反应条件的要求和适用范围;催化剂的稳定性和 寿命;耐毒化作用和再生可能性;经济方面如催化 剂原料的资源和价格;加工和回收方法的难易等;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羰基合 成催化剂的活性,常以单位金属浓度在单位时间内 催化产生的目的产物的量来表示。选择性包括化学 选择性、区域选择性(醛基的位置)、对映体选择性 化 学 (不对称合成)。反应式(8-1)显示羰基合成反应中甲 工 程 酰基可连在双键的任一端,生成正构的或异构的醛。 与 工 艺 区域选择性即表示正构醛和异构醛的摩尔比(简称 教 研 正异比,表示为n/i)。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1 概述
• 羰基合成是一个重要的工业过程。1948年美国建 成一座以庚烯为原料年产2600t异辛醇的羰基合成 装置。 • 20世纪50~60年代,羰基合成工业在世界范围内 的高速发展。用羰基合成法生产醇,尤其是以丙烯 为原料生产丁醇和辛醇,被认为是最经济的生产方 法。20世纪70年代中期羰基合成技术经历了以羰 基钴为催化剂的传统高压法向以改性铑为催化剂的 低压法的转变。 • 随着一碳化学的发展,有一氧化碳参与的反应类型 逐渐增多,通常将在过渡金属配合物(主要是羰基 配合物)催化剂存在下,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羰 基的反应均归人羰化反应的范围,其中主要有两大 类。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第8章 羰基化过程
• 8.1 概述 • 烯烃与合成气(CO/H2)或一定配比的一氧化碳及 氢气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加成反 应,生成比原料烯烃多一个碳原子的醛。称为羰基 合成。
• RCH-CH2+CO+H2→RCH2CH2CHO+RCH(CHO)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