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本组织

基本组织

基本组织上皮组织1、上皮的概念:由许多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覆盖于人体的外表面或衬在体内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

2、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一般没有血管和淋巴管。

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3、被覆上皮的分类: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的特点:1)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间质多。

2)细胞间质中有纤维。

3)血管丰富、有神经末梢和淋巴管。

2、猪身上的结缔组织?猪蹄筋坚韧致密的软组织猪气泡肉疏松如蜂窝软骨半固体猪骨坚硬的固体猪血流动的液体3、疏松结缔组织的成分及其形态特征:细胞:1)成纤维细胞:在光镜下,细胞成梭形或扁的星形,有尖细的突起;依附在纤维旁;核为长卵圆形,有1~2个明显的核仁。

2)巨噬细胞:在光镜下,固定巨噬细胞多呈星形或梭形,不易与成纤维细胞区分;胞质中常有其吞噬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异物颗粒,游离巨噬细胞形状多样,细胞界限清楚,细胞边缘有钝圆形突起;胞核常偏于细胞的一端。

3)浆细胞:细胞较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胞核呈车轮状,常偏于细胞的一侧。

4)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呈卵圆形;核小,染色浅;胞质内充满了粗大、均匀的嗜碱性颗粒;肥大细胞常沿小血管和淋巴管分布。

功能:1)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细胞器丰富。

功能活跃,具有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以及基质的功能。

2)纤维细胞:胞体较小;胞核小,着色深;细胞器较少。

功能处于静止状态。

机体创伤时,纤维细胞可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与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一起构成肉芽组织。

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并大量分泌基质,从而填平伤口。

3)巨噬细胞:活跃的吞噬功能。

担负机体非特异性的防御功能。

吞噬、处理抗原,并将此信息传递给免疫淋巴细胞;受淋巴因子的作用,可有效杀伤细胞内病原体和肿瘤细胞,从而间接或直接参与免疫反应。

4)浆细胞:合成分泌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故浆细胞是体液免疫的效应细胞。

5)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受到某些刺激后,可将其颗粒排放至细胞外,即出现脱颗粒现象(引起组织水肿)。

可能主要是参与过敏反应。

纤维种类:1)胶原纤维:肉眼观:新鲜时呈白色,发亮,又称白纤维。

物理特性:抗拉性极强,韧性大,但无弹性;化学特性:易被蛋白酶消化;亦可水解。

形态特点:纤维束较粗,直径1~20微米,着色很浅。

2)弹性纤维:肉眼观:呈黄色,又称黄纤维。

物理特性:折光性强,富于弹性,韧性小。

化学特性:难溶于水;但易被胰液消化。

形态特点:纤维较细,直径0.2~1.0微米,分支交错;染色较深暗。

3)网状纤维:形态特点:一般染色法不能使之着色,需用镀银法染色。

网状纤维细而短,分支多,交织成网。

又称嗜银纤维。

由于构成它的胶原原纤维超微结构与胶原纤维的完全一致,其化学成分也为胶原蛋白,故认为网状纤维是胶原纤维的前身。

4、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1)组成:(1) 血浆:把血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剩下的黄色液体即为血浆。

血浆相当于细胞间质。

(2) 有形成分:包括血细胞和血小板。

2)生理功能:(1) 运输:02、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2) 保护、防御和免疫:白细胞、免疫物质等。

(3) 凝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4)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血液有一定的酸碱度和渗透压,是维持细胞、组织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4、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功能及正常含量(1) 红细胞RBC 形态:双面微凹的圆盘状,使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携带氧气)。

未成熟的红细胞呈球形,称网织红细胞。

结构:无核、无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

红细胞正常值:男性: (4.0~5.5)×1012·L-1女性: (3.5~5.0)×1012·L-1新生儿:(6.0~7.0)×1012·L-1两岁后逐渐下降。

功能:血红蛋白具有结合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还能与一氧化碳结合人,其亲和力比氧气大,且不易分离(2)白细胞WBC 形态:无色,有核,体积较大,能作变形运动穿透血管壁。

数量: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L-1。

炎症反应时,局部白细胞数目增高。

功能:1)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

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1)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2)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3)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4)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

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白细胞的功能(小结)运动性和吞噬功能、产生抗体参与免疫机能,产生肝素,参与过敏反应5、肌组织的特点:1)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之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内含血管、神经等。

2)肌纤维的胞质称为肌浆;肌浆中含有肌肉组织所特有的成分:大量的肌原纤维和肌红蛋白。

3)具有收缩功能。

6、骨骼肌的形态特点:1)细胞呈长圆柱形,无分支。

2)有明显的明暗相间的横纹。

3)多核;核位于细胞的周边。

4)肌浆中有大量的肌原纤维。

7、骨骼肌的超微结构:1)肌原纤维——粗肌丝:直径10~20纳米,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

2)细肌丝:直径约5~7纳米,由肌动蛋白分子组成。

3)肌质网——肌细胞内的复杂管状系统,由滑面内质网特化而来。

其管道称为肌小管,分为纵小管和终池4)肌膜——由肌纤维的细胞膜和基膜构成。

在每一肌节明暗带交界处,肌膜从肌纤维表面内陷深入细胞之中形成许多与肌纤维相垂直的横行小管——横小管(T小管):直径20~40纳米,管腔与细胞外间隙相通,而不与胞浆相通,内含细胞外液。

5)三联管——在明暗带交界处,总有两个终池与其间一条横小管紧紧排列在一起,合称为三联体。

8、心肌的形态特点:1)肌纤维成短圆柱形,有分支;有闰盘。

闰盘:两心肌纤维相接处,肌膜的特殊连接方式。

即两端Z线水平。

是心肌纤维间传递收缩兴奋的结构。

2)有明暗相间的横纹,但不如骨骼肌的明显。

3)有1~2 个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央。

9、肌原纤维的结构是如何导致骨骼肌收缩的?很早时人们就用光镜观察到:骨骼肌收缩时,肌节变短是由于明带变窄造成的,暗带长度不变。

汉森仔细观察了肌肉收缩和舒张时肌节的形态变化,发现收缩时,虽然暗带的长度不变,明带变窄,但暗带中的H带也同时变窄了。

据此,汉森提出了“肌丝滑动假说”:肌肉收缩时,粗、细微丝均未变形缩短,而是细微丝在粗微丝之间向M线滑动的结果。

10、肌质网既不与细胞外相通,也不与胞浆相通,有何作用?答:肌质网的功能:储存钙离子,调节和控制肌质内Ca2+的浓度。

肌质网膜上有钙泵,能将胞浆中Ca2+逆浓度梯度泵入肌质网中储存起来。

当肌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肌质网将储存的Ca2+释放入胞浆,从而立刻引起肌微丝的滑行,导致肌细胞的收缩。

11、T小管(横小管):直径20~40纳米,管腔与细胞外间隙相通,而不与胞浆相通,内含细胞外液。

有何作用?答:——把运动神经纤维的兴奋冲动传入肌纤维内深部,从而引起一个肌细胞所有的肌原纤维同时收缩。

12、三联管的功能:当运动神经兴奋时,冲动就通过细胞外液传导到T小管,引起T小管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由于T小管与终池紧贴在一起,膜电位变化将导致终池的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升高,使终池(乃至整个肌质网)内储存的钙离子大量流入肌浆中,肌浆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近百倍,使得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肌肉开始收缩。

当运动神经停止兴奋后,便发生相反的变化。

13、神经组织的特点:1)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2)各种神经细胞之间都以突触方式相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

14、神经元的结构:答:概念: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神经元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及整合信息的功能。

(一)胞体:1细胞膜:膜蛋白较多,起泵、离子通道或受体作用。

2细胞核:较大(3~20微米),呈空泡状。

3胞质(核周体):①尼氏体:光镜下为嗜碱性蓝色块状或颗粒状物质。

电镜下实为成团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轴突内无。

功能:合成蛋白质②神经原纤维:光镜下胞质内有被银染成棕黑色的细丝。

电镜下实为成束的神经微管和神经丝。

功能:支持,物质运输(二)胞突树突轴突数量1~多个1个形状短,分支多,形如树枝状细长,较均匀;分支呈直角,较少结构有各种细胞器无尼氏体功能树突:接受刺激,并传至胞体;可接受不同来源的信息。

轴突:将胞体产生或传来的兴奋传导给其它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

15、神经纤维答:概念: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和包在其外表面的神经胶质所组成的纤维状结构。

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16、名词解释髓鞘:主要成分为髓磷脂,有绝缘和保护作用。

神经膜:位于髓鞘外周,由细胞膜和基膜共同组成。

髓鞘和神经膜是一个神经膜细胞的两部分,髓鞘是神经膜细胞的细胞膜反复缠绕在轴突周围形成的多层膜结构。

朗飞结:无髓鞘和神经膜,电阻小,便于传导冲动。

又称神经纤维结。

节间段:指相邻朗飞结之间的一段,轴索越粗,髓鞘越厚,节间段越长,传导速度就越快。

尼氏体:光镜下为嗜碱性蓝色块状或颗粒状物质。

电镜下实为成团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轴突内无。

功能:合成蛋白质三联体:在明暗带交界处,总有两个终池与其间一条横小管紧紧排列在一起,合称为三联体。

内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吞噬体:细胞吞噬大的细胞外颗粒状物质后形成的由膜包围的结构肌节:两条Z线之间的肌原纤维节段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肌节闰盘:两心肌纤维相接处,肌膜的特殊连接方式。

即两端的肌膜伸出乳头状突起,凹凸相接,光镜下呈阶梯状结构,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

是心肌纤维间传递收缩兴奋的结构。

横小管:肌膜:由肌纤维的细胞膜和基膜构成。

在每一肌节明暗带交界处,肌膜从肌纤维表面内陷深入细胞之中形成许多与肌纤维相垂直的横行小管——横小管(T小管)。

肌质网:肌质网:肌细胞内的复杂管状系统,由滑面内质网特化而来。

其管道称为肌小管,分为纵小管和终池。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和包在其外表面的神经胶质所组成的纤维状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