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拉分盆地:走滑断层系中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其短边为正断层,长边为走滑断层。
2. 断弯褶皱:逆冲岩层在爬升断坡过程中引起的褶皱作用。
3.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的描述岩石的应变形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后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托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即应变椭球体。
4. 应力场: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
构造应力场:由构造作用造成的应力场。
5. 应力莫尔圆:在应力分析中,一种重要的图解方法,能完整的代表一点的应力状态。
6. 窗棂构造: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浅状构造。
7. 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近于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线状构造。
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或板状矿物顺其长轴定向排列而成。
8. 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9. 构造置换: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想象。
10. 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11. 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12. 劈理的域构造: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相间的平行排列构造。
13. S-C组构:韧性剪切带内常发育两种面理:a. 剪切带内面理(s)b. 糜棱岩面理(c)随着剪应变加大,剪切带内面理(s)逐渐接近以致平行于糜棱岩面理(c)。
14. 花状构造:剖面上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上成花状撒开。
15. 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
16. 褶皱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脊形最高点的连线。
17. 断展褶皱作用:与下伏逆冲的断坡密切相关,不过褶皱形成于逆冲断层终端,是在断坡形成同时或近于同时发生的。
18. 位错蠕变:高温下的变形机制,当温度T>0.3Tm(Tm为熔融温度)时,恢复作用显得重要起来,位错可以比较自由的扩展且从一个滑移面攀移到另一个滑移面。
19.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则构成节理系。
20. 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21. 变质核杂岩:被构造上拆离及伸展的未变质沉积盖层所覆盖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
22. 应变椭球:见3题。
23. 糜棱岩:塑性变形的产物,并由塑性变形导致明显重结晶及强烈优选方位,具有流动构造。
24. 褶皱轴:从几何学观点来看,转折端浑圆的褶皱面,可看作一条直线通过自身移动而构成的一个曲面,这种褶皱称为圆柱状褶皱,这条直线称为褶皱轴。
25. 逆冲双重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26. 稳态蠕变:应变速率近于常量的蠕变称为稳态蠕变。
27. 断弯褶皱作用:见2题。
28. 构造层次:向地下深处温压升高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变化造成的分层。
29. 连续劈理:岩石中矿物分布均匀,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以至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
30. 压溶作用:31. 侏罗山式褶皱:又称过渡型褶皱,代表性构造是隔档式与隔槽式褶皱。
32. 共轴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33. 连续变形:若果物体内从一点到另一点应变状态是逐渐改变的,则称为连续变形。
34. 逆冲叠瓦扇:如果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向上没有连接成顶板逆冲断层,这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可称为逆冲叠瓦扇。
35. 流面:流线:简述与论述1. 简述中和面褶皱作用的应变特征及其伴生构造组合类型与分布状况。
答:应变特征:a. 因为变形作用仅仅是环绕褶皱轴的弯曲作用,所以在理想的情况下,平行于褶皱轴的方向没有拉伸作用,褶皱是一种平面应变,褶皱轴平行于区域的中间应变轴。
b. 褶皱层各处垂直层面的厚度不变,典型的褶皱形态是IB型平行褶皱。
c. 虽然总体厚度不变,但其内部各个部分顺层发生了长度的变化以调节层的弯曲,切向长度应变。
d. 褶皱作用前褶皱面上原来与褶皱轴成Θ角的直线线理,在褶皱过程中弯曲。
在岩石呈韧性变形的条件下,褶皱的外侧受侧向拉伸而垂直层理变薄,可形成平行层理的劈理;内凹部分垂直层理受压扁而加厚,可形成正扇形劈理,也可以在内测层面形成小褶皱。
随着变形的继续,因外侧变薄内侧加厚而可使中和面向外侧迁移。
在岩石韧性很小的条件下,外侧受拉伸可行成垂直层理的张裂,通常为同构造分泌的结晶物质所填充而形成正扇形排列的张裂脉。
由于最外侧应变最强,所以张裂由外侧向内侧发展,形成尖端向内的楔形脉,内侧的顺层挤压而形成顺层的内填脉。
在岩层弯曲过程中,随着外侧张裂脉的向内发展,中和面逐渐向内移动,最后甚至可形成切穿整个层的扇形张裂脉。
当岩石的韧性稍大而形成剪裂时,则弯曲的外侧形成正断层式的共轭剪裂,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背斜顶部的地堑;内侧则形成逆断层式的共轭剪裂。
2. 简述在浅变质变形沉积岩区确定地层层序的沉积与构造变形标志。
答:a. 交错层理:由纹层互相斜交组成,常呈弧形,有多种类型。
根据前积纹层的形态及被层系面截切的关系可以判定岩层的顶、底面。
前积纹层的顶部多被截切,与层系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常逐渐变缓收缩,与底面小角度相关或相切。
b. 递变层理: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
c. 波痕:沉积物表面由于水和空气流动形成的波状起伏不平的形态。
振荡式波痕成对称的尖脊圆谷状,尖脊指向顶面,圆弧指向底面。
d. 层面暴露标志:常见的暴露标志有泥裂和雨痕。
泥裂也称干裂,是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后,经暴晒干固时收缩形成与层面大致垂直的楔状裂缝,在剖面成V型,尖端指向岩层底面。
雨痕是雨点落在湿润又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表面时,冲打出的圆形凹坑及其突起的边缘,雨痕被上覆沉积物覆盖填充并掩埋成岩后,岩层面上留下凹坑,在上覆岩层底面会有突起印模。
e. 生物标志:如化石、叠层石、植物的根系在岩层中的保存状态也可以判定顶底面。
f. 底面印模:当水流或涡流在松软的沉积物上流动,会在沉积物表面留下各种形态凹坑和沟槽,这些痕迹常被砂质充填,成岩后,他们多在泥质岩层之上的砂岩底面保留下来,称作底面印模或铸型。
底面印模常以原始凹槽相反的形态反映出来。
3. 试述判断一低角度断层是逆冲推覆构造还是伸展剥离断层的主要标志。
答:低角度断层是指一般倾角小于30度的断层。
它主要分为剥离断层和逆冲推覆构造。
剥离断层是指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逆冲推覆构造是指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低角度大型构造。
二者区别如下:a. 断层组合:剥离断层为正断层,地堑、地垒和盆岭等;逆冲推覆构造为逆断层和叠瓦双冲构造。
b. 位移方向:剥离断层为上盘下滑,水平伸展构造;而逆冲推覆构造为上盘上升,水平收缩构造。
c. 断层发育:剥离断层下盘以糜棱岩为主,上盘以碎裂岩为主;而逆冲推覆构造与变形层相关。
d. 变质相带:剥离断层变化迅速,具突变性;而逆冲推覆构造具有重叠和倒置。
e. 与地层的关系:剥离断层地层缺失和减薄;逆冲推覆构造地层重复和增厚。
f. 应力场:剥离断层为伸展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为挤压环境。
g. 构造背景:根据两者概念区别。
4. 简述劈理结构分类的依据及劈理结构分类的主要类型。
答:根据劈理化岩石内劈理域结构及其特征能识别的尺度,把劈理分为连续劈理和不连续劈理。
a. 连续劈理:凡是岩石中矿物分布均匀,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以至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连续劈理又细分为板劈理、千枚理和片理。
b.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中在岩石中具有明显间隔,用肉眼就能直接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不连续劈理又可分为褶劈理和间隔劈理。
5. 简述节理分期与配套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
答:节理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按先后顺序,组合成一定系列以便从时间、空间和形成力学上研究一个地区节理的发育史和分布产出规律。
节理的配套是指在统一的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组节理的组合关系。
节理配套是划分节理期次的良好依据。
节理的分期主要依据两个方面:根据节理组的交切关系和各期节理的配套关系。
节理组的交切关系表现为节理组的错开、限制、互切和追踪。
在节理组的错开上,后期的节理常常切断前期的节理。
如果一组节理延伸到另一组节理前突然中止,这种现象叫做限制,被限制节理组形成较晚。
如果两组节理互切,表明两组节理是同时形成的,有时成共轭关系。
节理追踪是后期节理的踪迹发育,并常常加以改造。
因此,一些晚期节理比早期节理更明显、更完整。
节理的配套主要依据共轭节理的组合关系,并辅以节理发育的总体特征及其与有关构造的关系进行配套。
这里的构造关系有:利用节理的擦痕、羽裂和派生张裂确定共轭关系,利用节理尾端变化,如折尾、菱形结环进行配套;两组节理互错,利用追踪节理的锯齿状张节理,两组雁裂也可以进行节理的配套。
6. 简述韧性剪切带剪切运动方向判别的主要依据。
答:a. 错开的岩脉或标志层:穿过剪切带的标志层呈S形弯曲,造成标志层在剪切带两盘明显位移,根据互相错开的方向可以确定剪切方向。
b. 不对称褶皱:当岩层受到近平行层面方向的剪切作用时,由于层面的原始不平整或剪切速率变化,导致岩石弯曲旋转,随着剪应变的递进发展,褶皱幅度被动增大,形成具有缓倾倒的长翼和倒转的短翼的不对称褶皱,由长翼到短翼的方向为剪切方向。
c. 鞘褶皱:枢纽方向或垂直Y轴剖面上褶皱倒向指示剪切方向。
d. S-C面理:韧性剪切带内常发育的两种面理,S型和C型面理所交的锐角指示剪切方向。
e. 云母鱼构造:云母鱼细碎屑的尾部代表强剪切应变的微剪切带,它组成了C面理,与S-C 面理一样,其锐夹角指示剪切方向。
f. 旋转碎斑系:碎斑系的拖尾尖端延伸方向指示剪切带的剪切方向。
g. 不对称的压力影:韧性剪切带内压力影构造呈不对称状,坚硬单体两侧纤维状结晶尾呈单斜对称,据此确定剪切方向。
h. 多米诺骨牌:糜棱岩中较强硬的碎斑,在递进剪切作用下,产生破裂并旋转,使每个碎片向剪切方向倾斜,其裂面与剪切带的锐夹角指示剪切方向。
i. 曲颈状构造:曲颈弯曲方向表示剪切带的剪切方向。
7. 简述在浅变质变形沉积岩地区确定地层层序(或地层面向)的基本方法。
答:见2题。
8. 纵弯褶皱内部的应变分布形式与伴生构造基本特征。
答:纵弯褶皱是指引起褶皱的作用力平行于岩层挤压,使岩层夹稳而弯曲,力学上称为屈曲。
一般假定岩层在褶皱前处于原始水平状态,所以纵弯褶皱作用是地壳水平挤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