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高考地理试卷[002]22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高考地理试卷[002]22

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高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如图表示1985~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3题.1.(3分)以来,城市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3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3分)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如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4~5题.4.(3分)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5.(3分)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如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6~7题.6.(3分)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A.3月12日,晴朗 B.6月5日,晴朗C.3月22日,多云 D.6月20日,多云7.(3分)该地可能位于()A.祁连山地B.大兴安岭C.南沙群岛D.帕米尔高原如图为1959~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8~9题.8.(3分)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9.(3分)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成为风化壳.如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10.(3分)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11.(3分)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6分)12.(21分)如图为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13.(35分)如图为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3)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高考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如图表示1985~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3题.1.(3分)以来,城市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分析】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用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来表示.“S‑”形曲线将城市化的过程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城市化进程,解题的关键是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2.(3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分析】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解答】解: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故选:D。

【点评】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该题应注意分析图文信息.3.(3分)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分析】本题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考生提取有效的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解:A、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要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就是要提高就业率,所以最好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促进经济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应发展原料导向型的工业,故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就业比重以第一产业的人口为主,大多数人还是从事第一产业为主,农村劳动力技术水平低,并非是技术导向型产业和市场导向型的工业,故B错。

C、动力导向型工业对促进就业和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不大,故C错。

D、从图中看出的人口从事农业的人口为主,农村的技术水平低,故技术导向型工业对促进就业和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不大,故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乡土地理知识,涉及的工业区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知识,考查考生对乡土地理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如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4~5题.4.(3分)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分析】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联系四大圈层,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伏尔加河注入里海,没有河流将伏尔加河河水注入海洋,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解答】解: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①错;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③对;促进了里海水热平衡,⑤对;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一定降水形成补给水源,②对;流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④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运用区域地理环境图考查提取区域定位、信息提取整合与调用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综合性较强.5.(3分)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分析】考查区域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生需借助伏尔加河流域图考查信息整合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解答】解:油气和水能从能量来源来看都属太阳能,故A错;油气资源来自于沉积岩,油气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天然气的形成则贯穿于成岩、深成、后成直至变质作用的始终;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沉积作用之后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演化形成,故B错;伏尔加河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油气主要依靠管道输往欧洲西部,D错;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该题应注意分析图文信息.如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6~7题.6.(3分)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A.3月12日,晴朗 B.6月5日,晴朗C.3月22日,多云 D.6月20日,多云【分析】根据地球运动的意义,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等于昼长.若昼长大于12小时则为夏半年.一日之内,太阳辐射通常随太阳高度增大而增强,(地方时)正午前后达到最强,并关于正午对称.【解答】解: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从而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4:40,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故A、C错误;如果当地天气晴朗则太阳辐射应以当地正午为最高点呈对称分布,且下午略大于上午,但在北京时间约13时出现一波谷,因此应该受多云天气影响,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难度中等,正确读图并获取有用信息是关键.7.(3分)该地可能位于()A.祁连山地B.大兴安岭C.南沙群岛D.帕米尔高原【分析】此题考查区域的知识以及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从而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4:40,推出当地日出时间约为12﹣14:40/2=4:40;北京时间6:00时该地迎来日出,根据地方时计算原则可推出其经度约为120°E﹣(6:00﹣4:40)*15°=100°E,选A项正确.【解答】解:A.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从而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4:40,推出当地日出时间约为12﹣14:40/2=4:40;北京时间6:00时该地迎来日出,根据地方时计算原则可推出其经度约为120°E﹣(6:00﹣4:40)*15°=100°E,故正确;B.大兴安岭的经度超过100°E,故不符合题意;C.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从而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4:40,该地是在我国的北方,故不符合题意;D.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从而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4:40,推出当地日出时间约为12﹣14:40/2=4:40;北京时间6:00时该地迎来日出,根据地方时计算原则可推出其经度约为120°E﹣(6:00﹣4:40)*15°=100°E,故不符合题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