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日报特刊分析

广州日报特刊分析

广州日报特刊分析
7.6 水上世界杯(8版)
7.8 2010年度典范中国(4版)
9.7 广服天下中国制造(4版)
9.8 2010中秋特刊(4版)
9.21 2010中秋小长假名盘推介(12版)
9.25 鉴宝实录(4版)
9.26 广州十年大变(12版)
9.29 国庆睇咩楼广州热销地铁盘大全(8版)
10.28 广州地铁一车通(28版)
12.21 2010广州车展特刊(12版)
12.22 2010东莞移动大事记回顾(12版)
12.23 2010广州杰出文化社区推介(4版)
12.29 十年生活大爆炸特刊(12版)
12.31 2010叱咤楼市风云榜(20版)
《广州日报》虽然是党报,但是其创刊以来所创造的诸多奇迹,如:珠三角发行订户数量高,零售量最大,单日大报出版数量全国,第一广告收入连续16年全国第一等,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一番,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份党报,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
我们小组就2010全年的《广州日报》的特刊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广州日报》的经验。

而我所分析的是《广州日报》7月至12月除开亚运特刊的其他特刊,共计14个特刊。

在大致浏览了一遍后,我把这14特刊大致分类了一下,涉及房地产主题的有5期特刊,涉及生活主题(包括旅游、饮食、节日)的有4期,涉及带有政治色彩的主题有2期,其他的(包括大型活动、企业介绍)有3期。

1.立足广州,贴近民生。

从上面这一分类我们不难发现,在这14期特刊中,有超过一半的特刊是关于房地产、旅游、饮食等与民生关系密切的主题。

其中房地产主题的比例最大。

而最近几年,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莫过于房子的问题。

《广州日报》推出关于广州房地产的特刊,恰好满足了本地读者对于广州楼市信息的渴求。

而诸如节日、旅游、饮食的特刊,也满足了读者对于节日怎么过,去哪旅游的需求。

当然,特刊里的信息也全都是本地读者所关心的本地的信息。

2.服务性强。

《广州日报》的特刊给人的另一个感受就是服务性强。

第一点,在特刊里随时都有类似小贴士的信息出现,如:7.6水上世界杯特刊中的资讯加油站向读者大致的介绍了旅游景点的出行方案;10.28广州地铁一车通特刊中用形象生动的路线图展示了形成路线以及沿途的好吃好玩的地方,还用图表列出了不同站点的车票价格。

这种人性化的行为,无形中就给了读者一种贴心的服务。

这既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也增加了信息的实用价值。

3.版面形式灵活有趣
读《广州日报》的特刊你一定不会觉得枯燥。

因为整张特刊到处都是图文并茂,几乎每篇文章都配有一张图片。

而且文字内容和图片的分部也让人觉得很有趣,布局没有规律,多数时候你会产生一种错觉,你读不是一张报纸,而是一张剪贴报,因为图片穿插在文字中间,而且图片也不全是规矩的方形,让人觉得就是剪贴报。

而在每个特刊版面内容的布局上,《广州日报》也不是拘泥于形式的,是随着内容的变化而调整。

如:7.6日水上世界杯特刊中,将不同的旅游项目按不同的特点结合南非世界杯各国球队的特点划分出了欧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虽然每个版面都采用了导语、资讯加油站的模式。

不过细微的差别就体现在中间的小栏目上,欧洲用到了“花样百出”“今夏特色”,非洲是“狂野不羁”“狂野级数”“今夏特色”,南美只有“今夏特色”,大洋洲则是“今夏卖点”“今夏特色”。

做到了在不同的版面中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调节,而不是采用单一的内容分类模式。

4.内容详细、充分、耐读
先说耐读,在《广州日报》难得的几期不像打广告的特刊中,让我见识到了它的有趣。

虽然是党报,但是其特刊的内容却异常的有趣,引用了大量时下的流行语录。

毕竟连《人民日报》都会说“给力”了,《广州日报》怎能落伍?在12.29的十年生活大爆炸特刊里,《广州日报》引用了时下的流行语录,并自创名字“新话词典”,如:“被高铁”:伴随着武广高铁进入实际运营阶段,13对列车暂时停运,一些旅客因此“被迫”选择票价高出一截的高铁出行。

曹公子:有了武广高铁,在广州的武汉人每周都可以回家,但可能一年都回不起一趟家。

其他还提到了时下流行的凤姐、小月月等。

在这个网络也爆炸的时代,这些新潮的内容能给读者一份轻松感。

而在内容的详细、充分方面则体现在《广州日报》对同一主题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上。

在十年生活大爆炸里,《广州日报》从奥运亚运世博、灾害、网络发展、金融危机、股市投资、楼市、GDP、交通工具、国际、医改、教育等多个角度回首展
望了10年来中国的变化,每个版都有自己独特的标题和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在2010年的最后一个特刊2010叱咤楼市风云榜,《广州日报》又将内容细分为政策篇、楼价篇、土地篇、房企篇、营销篇、商业篇、产品篇、买家篇,从不同的角度对2010的楼市进行了评价,对当前的楼市政策进行了分析,同时对2011年的楼市做出了预测。

这些详尽的内容能给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5.商业色彩太浓
《广州日报》的广告收入连续16年全国第一,也曾听闻《广州日报》是中国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党报,今次看了《广州日报》的特刊以后,给人的感觉是“要是这么多的广告还不是收入第一,那只能说明《广州日报》的价位太低”。

在这14期特刊中每期的广告分量都足的过头。

虽然广告的投放类型有一定的标准,如内容关于旅游的放旅游广告,服装的放服装广告,汽车的放汽车广告。

但是,连着几个版有一半的版面都是广告,有时甚至是连着几个版整版都是广告,如9.21 2010中秋小长假名盘推介,连续几个版都是各个房地产公司的最新楼盘广告。

这种大量的广告投放极大的挤占了读者获取信息的资源空间。

不仅仅是广告,即使是文字内容也让人不得不怀疑有打广告的嫌疑。

如:9.8日的中秋特刊,表面上采访了三位广州本土运动员关于中秋的记忆,但是采访内容所占的版面只有很小一部分,其余的版面都在介绍某月饼。

让人觉得运动员只是噱头而已。

而在这14期中涉及到房地产5期特刊中,无一例外都或多或少的是在介绍某某地产,如:香江地产大踏步向全国拓展。

而《广州日报》特刊的广告最多的就是房地产,某些消息中也经常提及某某地产的什么活动,如:碧桂园假日半岛:举办“5周年系列活动”,让读者怀疑其报道是否受企业的影响。

这对媒体,尤其是党报的严肃性是有影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