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24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題.(4分)幸运之神的闪光犹如天空中灿.烂的银河,虽然它由大量微弱的点点繁星组成,可是整体来看却清析明确,辉huáng璀璨,所以,美德的积累不会因为其过于平凡琐碎而(无足轻重无可厚非),正相反,恰恰是因为那些许许多多小的成就与优点,使他们的拥有者最终走上幸运的康庄大道。

①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灿: huáng:②找出并改正文段中一个错别字:(1分)改为③结合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诃语填在横线上:(1分)【分析】①本题考查常见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回答时要注意标准声调,字词的书写要正确。

结合语段的内容“灿烂”和“辉huáng璀璨”分析,“灿”,读“càn”;“huáng”,写作“煌”。

②本题考查改写错别字的能力。

做好此类题目,离不了平日的积累。

结合语段的内容“清析明确”可知,“析”应改为“晰”。

③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责、苛求。

表示虽有缺点。

但还可以原谅。

“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

指无关紧要。

结合语段的内容“因为那些许许多多小的成就与优点,使他们的拥有者最终走上幸运的康庄大道”可知应选“无足轻重”。

【解答】答案:①càn 煌②析--晰③无足轻重【点评】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果遇到多音多义字,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2.在学校组织的“阅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主题活动中,小文同学写了一段读书心得,其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4分)①这学期我读了不少诗歌、小说、散文和文学作品,《繁心·春水》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小王子》让我明白了爱就是责任,《我与地坛》让我理解了生命的意义……②为了避免以后自己不懈怠,我已制订好新的读书计划。

修改①:修改②:【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我们必须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①分类不当,包含与被包含,把“和文学作品”刪去;②滥用否定词,多重否定避免不懈怠等于懈怠,把“避免”或者“不”删去。

答案:①把“和文学作品”刪去;②把“避免”或者“不”删去。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我们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防止病句的发生。

①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选段(一)(二)中提及的两部书,请写出两部书的名称。

(2分)答:②《朝花夕抬》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又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那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答:③“写作”是鲁迅和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生转折点,请分别槪述他扪走上写作道路的原因。

(4分)答:【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答】①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记忆。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对文章内容熟悉,且能正确书写书籍的名称。

选段(一)选自《阿长与<山海经>》,这些文字是《山海经》里的内容,所以选段(一)中提到的书是《山海经》;选段(二)中的文字选自《琐记》,从赫胥黎这个名字可以知道这本书是他写的《天演论》。

②本题考查对散文内容及其主旨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对《朝花夕拾中十篇文章的内容及主旨都要了解。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生动地描绘了鲁迅儿童时代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水乡景致、民俗风貌、世态人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记录了作者背井离乡的求学历程,抒发了对亲友师长的深切怀念之情;《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则从儿时记忆入手,叙述和议论相结合,针对现实发表己见,对反动陈旧势力进行了批判和嘲讽,具有鲜明的杂文风格。

鲁迅一生都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和资产阶级文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战斗,揭露他们的丑恶形象,也反映了他的韧性的战斗精神。

《狗•猫•鼠》开篇便揭开斗争的序幕,资产阶级文人以“正人君子”的姿态攻击鲁迅的仇猫。

鲁迅立即给予有力地回击,不但不否认自己的仇猫,而且说明了仇猫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

所以,“正人君子”最“深恶痛疾”的书可能就是《狗•猫•鼠》。

③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背景的理解能力。

鲁迅走上“写作”的道路,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有所交代,是他在日本留学时,被人瞧不起;再加上国人的麻木刺激到鲁迅,从而“弃医从文”,走上用文学救国的道路。

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知道,保尔作为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当他的身体被摧残到全身瘫痪、双目失明时,他仍然没有放弃斗争,而是“拿起笔”走上“写作”的道路,用自己坚强的革命信念重新回到革命工作的队伍中去。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对名著的内容熟悉,对重点情节要有所积累。

答案:①《山海经》《天演论》②《狗•猫•鼠》,理由:这篇文章以动物写人,表面上写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③魯迅:a.他在日本的时候,作为在日本人眼里弱小的中国人被高度歧视。

国外留学生看不起中国学生,认为中国人考到60分就不是自己的本事,认为藤野给鲁迅泄题。

b..当他看到一部关于中国人被斩首的幻灯片的时候,发现中国人看日本人杀给俄国人做奸细的中国人时拍乎称快、表情麻木,意识到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才能真真正正的救国。

于是他决定回国弃医从文,文学救国。

保尔:a.身体原因: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b.坚强的革命信念又使他重新回到革命工作的队伍中去。

【点评】《朝花夕拾》各文章的主旨:.《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生动地描绘了鲁迅儿童时代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水乡景致、民俗风貌、世态人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记录了作者背井离乡的求学历程,抒发了对亲友师长的深切怀念之情;《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则从儿时记忆入手,叙述和议论相结合,针对现实发表己见,对反动陈旧势力进行了批判和嘲讽,具有鲜明的杂文风格。

4.诗、文名句填空.(共8分,每空1分,请注意: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前两题〉必答题:①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九上②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九下③,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七下④,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八上⑤四面歌残终破楚,。

(秋瑾《满江红》)八下⑥,清流见底.(陶弘景《与谢中书书》〉九上选答題:⑦接天莲叶无穷碧,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学⑧,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小学⑨沾衣欲湿杏花雨,。

(志南和尚《绝句》)课本书后拓展⑩天行健,。

(《周易》)课本书上【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答案】①志在千里②悠然见南山③山光悦鸟性④落红不是无情物⑤八年风味徒思浙⑥高峰入云⑦映日荷花别样红⑧日出江花红胜火⑨吹面不寒杨柳风⑩君子以自强不息【解答】答案为:①志在千里(重点字:志)②悠然见南山(重点字:悠)③山光悦鸟性(重点字:悦)④落红不是无情物(重点字:落)⑤八年风味徒思浙(重点字:浙)⑥高峰入云(重点字:峰)⑦映日荷花别样红(重点字:映)⑧日出江花红胜火(重点字:胜)⑨吹面不寒杨柳风(重点字:柳)⑩君子以自强不息(重点字:息)【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一定要保证书写的正确,对于句子中的易错字要重点识记。

有必要把常考名句整理成册,时时记诵。

二(66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充成5-6题(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6.《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景物的作用。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为后面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2)本题考査的是最后两句话的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通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