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1301011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总学时: 72学分:4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入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区位理论和影响经济活动布局的条件,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和能力;3.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全球化等方面的理论;4.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5.使学生能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四)实践环节无(六)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的发展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经济地理学又对它们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书:1.《现代经济地理学》,吴传钧,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现代区域经济学》,魏后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理论经济地理学》,王铮,科学出版社,20025.《经济地理学》,刘艳芳,科学出版社,20066.《经济地理学》,耿丽萍,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商务印书馆,20038.《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英]G.L.克拉克,商务印书馆,20059.《经济地理学读本》,[加]特雷弗.J.巴恩斯,商务印书馆,200710.《全球性转变》,[英]彼得.迪肯,商务印书馆,200711.《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陈宗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12.《工业地理学》,刘再兴,商务印书馆,199713.《高等经济地理学》,杨吾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现代地学中的数学方法》,徐建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陆大道,科学出版社,200316.《区域经济分析方法》,侯景新,商务印书馆,200317.《地理经济学》,[荷]S.布雷克曼,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8.《地理和贸易》,[美]保罗.克鲁格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9.《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美]保罗.克鲁格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集聚经济学》,藤田昌久,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1.《空间经济学》,[美]保罗.克鲁格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重新发现地理学》,[美]美国国家研究院,学苑出版社,200223.《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4、《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豪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英]基钦,商务出版社,200726.《中国经济地理》,吴传钧,科学出版社,199727.《中国经济地理》,李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区域经济地理论与方法》,刘再兴,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29.《经济区位论》,张文忠,科学出版社,200030.《公司的理论》,李小建,科学出版社,200031.《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陆大道,科学出版社,199532.《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韦玉春,科学出版社,200533.《地理学中的解释》,[英]哈维,商务印书馆,199734.《空间分析》,王劲峰,科学出版社,200635.《ArcGIS 8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指南》,党安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6.《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汤国安,科学出版社,200637.《ArcView GIS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美]戴维.W.S.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8.《遥感导论》,梅安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 Baldwin,200240.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Eric Sheppard, Blackwell PublishersLtd,200041.《区域经济学通论》,安森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2.《新区域经济学》,安森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43.《区域经济学原理》,郝寿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八)说明1.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讲授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2.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发展极其迅速的学科,讲授中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当代实际问题的贡献;2. 掌握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地理学要点: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3.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4.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第二节△经济地理学与当代实际问题要点:1.人口问题2.资源问题3.环境问题4.发展的问题本章参考文献:1.《现代经济地理学》,吴传钧,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经济地理学》,刘艳芳,科学出版社,20063.《经济地理学》,耿丽萍,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区位与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2.掌握各种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要点:1.区位和区位论2.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经济活动投入要素分析2.土地因子3.原材料因子4.能源因子5.资本因子6.劳动因子7.技术和创新因子第三节△区域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要点:1.市场因素2.产业环境3.经济体制、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4.生态环境第四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要点:1.交通运输的概念2.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影响的特点本章参考文献:1.《经济地理学》,刘艳芳,科学出版社,20062.《经济地理学》,耿丽萍,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高等经济地理学》,杨吾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现代经济地理学》,吴传钧,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5.《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现代区域经济学》,魏后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第三章区位理论介绍一、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帕兰德的区位论、胡佛的区位论和廖仕的市场区位论;2. 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行为区位论和商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区位论要点: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内容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第二节工业区位论要点:1.△韦伯工业区位论2.帕兰德的区位论3.胡佛的区位论4.廖仕的市场区位论第三节△○行为区位论要点:1.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概论2.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3.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节△○商业区位论要点:1.中心地理论的背景2.假设条件3.基本概念4. △○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5. △○理论模型6.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本章参考文献:1.《经济区位论》,张文忠,科学出版社,2000第四章现代企业区位一、基本教学要求1.了解现代企业扩展的原因,企业空间演变模式;2.掌握现代企业的空间扩张轨迹及各部门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要点:1.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2.△企业的空间扩张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要点:1.沃茨的市场区域扩大模式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3.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4.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5.四种模式比较第三节企业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要点:1.企业组织结构类型2.△企业不同部门的区位选择第四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的选择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本章参考文献:1.《公司的理论》,李小建,科学出版社,20002.《全球性转变》,[英]彼得.迪肯,商务印书馆,20073.《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杜德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区位决策》,魏后凯,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第五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区域的概念;2.掌握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的作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概念与类型要点:1.区域的概念2.区域的类型第二节区域的产业结构要点:1.区域结构的概念2.产业及产业分类3.△○区域产业结构模式4.△○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5.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三节区域的空间结构要点: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2.△○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3.△○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四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空间结构变迁要点:1.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2.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3.区域创新网络本章参考文献:1.《现代区域经济学》,魏后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商务印书馆,20033.《区域经济学通论》,安森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新区域经济学》,安森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5.《区域经济学原理》,郝寿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陆大道,科学出版社,19957.《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陆大道,科学出版社,20038.《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豪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区域发展战略论》,方创琳,科学出版社,200010.《区域经济学原理》,张敦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