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04-09-20如何面对调皮的孩子,家长该做什么呢?开始时,不要立刻限制孩子的活动。
面对孩子,父母此时能做的也许只是需要一点点特别的关注。
当你冷静下来后,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总有一个方法会见效的!选择玩具。
比如大皮球,让孩子用力去踢,消除他们长时间的压抑心情。
再有就是用音乐化解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即使再凶猛的野兽都会为音乐所软化。
接触大自然。
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去一些环境能吸引孩子兴趣的地方,用外界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大好的自然环境中放风筝、荡秋千或是踢踢足球,户外活动可以让小宝宝彻底地释放所有的精力。
让调皮的孩子多多动手。
比如和父母分享一些做菜的技巧,共同制作他最爱吃的巧克力饼干,当他发现将所有准备的食物混合,竟如同变魔术般地变成美味的饼干时,可是会大大地引起他的兴趣,借此舒解他的旺盛精力。
带着你家的小宝宝一同上市场,他会很兴奋地帮你推着购物车,帮父母算帐,这对充满好奇心的儿童来说,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
这样既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又起到培养良好情绪的效果。
更新时间: 2004-10-18儿童的能力和经验是有限的,在许多事情上很容易发生错误或面临困难。
因此,成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儿童。
要珍视儿童的努力,从内心深处去鼓励他们。
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更要给以鼓励。
要让他们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去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
儿童时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信心是孩子将来出色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心理基础。
肯定和鼓励对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要经常对儿童的行为作恰好其分的肯定和鼓励,肯定和鼓励应该是具体的、有根据的。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父母、教师的表扬,会使他感到自己有较强的能力,不断增加把事情做好的自信心。
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家长要高度重视自己对儿童的评价,决不可拔苗助长。
适当引导儿童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是树立孩子自信心的好方法,让儿童参加些实践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的任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
当然,对儿童的肯定和鼓励必须恰如其分,符合儿童的实际情况。
过分的称赞是有副作用的,它会引起儿童盲目自信或对称赞抱无所谓的态度,使称赞失去了教育作用。
因为过高的评价,会不现实地提高一个人的效能信念,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这很快会被令人失望的结果所粉碎,使人放弃努力,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如果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希望孩子来完成,而提出过高的要求。
经常以“你真笨”、“干什么都不行”、“将来不会有出息”等这种否定的话语来评价孩子,或是对孩子冷嘲热讽来“激励”孩子,久而久之,会使孩子觉得他自己的能力有问题,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产生“自我无能感”,缺乏自信心。
当孩子某件事情做不好时,帮他分析原因,进行正确地归因,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会降低孩子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易于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
更新时间: 2004-10-04人的学习能力是从感官学习开始的,因此从婴儿一出生就应逐渐训练孩子的感觉器官,创造机会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摸。
要使孩子对周围感兴趣,通过各种良性刺激来促进婴儿大脑的发育。
在感觉器官中,听力发育比较早。
孩子出生后不久,妈妈轻柔的呼唤声和儿歌声使孩子的听觉神经与电脑细胞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联系。
让儿歌、轻音乐的音调时高时低,时远时近,训练婴儿追寻声源,注意聆听。
也可时常与婴儿面对面讲话,用不同声调、伴不同表情,让他听各种不同的声音,模仿动物叫声、物件碰敲声,纸张扇动声等训练婴儿的听觉。
婴儿视觉的训练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步,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应训练孩子看一些色泽鲜艳、图形对称的图画,并逐渐训练孩子的视力随物移动。
稍大些就应抱着婴儿在屋内、户外观看周围各种东西,如墙上挂的照片、桌上摆的图画、各种玩具,或去室外看蓝天、白云、树草、花卉等等。
待婴儿注视该物后,边看说出该物名称,来训练视觉听觉的联系,并逐渐认识各种事物。
婴儿出生后,应尽量增加与母亲的相处。
在妈妈怀抱中,肌肤的接触、妈妈的体味、母乳的味道等都是刺激出生儿感觉器官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
让婴儿有机会触摸不同质地的东西,如摸摸柔软的毛巾、毛衣、橡皮、长毛绒玩具,摸摸硬硬的玻璃瓶、桌椅、不锈钢勺子,也接触一下冷水、温水,粗糙的刷子、梳子以及大人的脸颊、头发、手等,以促进婴儿的触觉。
前庭、本体感觉的训练,主要包括孩子的平衡能力、方向感、节奏感以及韵律,如训练孩子用脚尖走路,旋转身体,单脚跳和走平衡木等以维持自身动作的稳定与灵活。
多让孩子爬行、翻滚,训练儿童拍球,跳绳,跳蹦蹦床等,使儿童能在手、眼、脚的配合与协调更加成熟。
除此之外,保持周围愉快的气氛也相当重要,孩子的焦虑、紧张,缺乏语言能力、无法表达的小婴儿都可因大人的情绪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温暖民主的家庭气氛是家庭亲子教育的生命,如果有了这种家庭气氛,孩子就有了安全感,精神有了归宿,孩子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孩子从小的感觉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为将来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入学后完成学业主要就是依赖这种能力,在此基础上最终逐步使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更新时间: 2008-08-26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脾气特别暴躁,一不如意就哭,一哭起来脸就涨得通红,甚至接不上气。
不知该怎么办好。
儿童气质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难养型、启动缓慢型、易养型。
难养型儿童生物功能不规律,对新事物和陌生人退缩,适应较慢,经常表现消极情绪且反应强烈。
当然,孩子归哪一种气质类型,不能单凭某一点下结论,要综合起来全面评定。
影响儿童气质的因素较多,除遗传学基础、围产期危险因素(如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等)外,家庭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这除了父母个性特点以外,怀孕末期的情绪障碍也起作用。
儿童气质是一种先天的素质,且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但并非不能改变。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可以使气质特点发生变化。
因此,无论孩子的脾气暴躁是否是气质问题,都有可能通过教育引导、行为矫正等予以改变。
这里介绍部分矫正方法,仅供参考。
1.家长以身作则,避免动辄勃然发怒。
2.尽量避免诱发孩子发脾气的外部条件。
如不要使孩子过度兴奋或过度疲劳;玩具或提出的要求要适应孩子的年龄水平,不要过于复杂;当孩子做事有困难时,及时予以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因为孩子在过度兴奋或过度疲劳时,容易控制不住情绪。
3.不要孩子一哭闹就依从他。
小年龄的孩子可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引导他玩最喜欢的玩具或做最喜欢的游戏,如果不灵则可保持沉默置之不理,这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因为孩子发脾气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得到家长的注意。
只要孩子没有什么危险,家长就不要去理他,可转身走开或继续做自己的事。
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发脾气也没用,从而减少这种行为。
但孩子在最终放弃这个行为前,会加倍哭闹,家长要坚持住。
稍大的孩子只要没有什么危险,家长也可以把哭闹不停的孩子隔离在一个房间里,告诉他必须坐多少分钟(此分钟数等于年龄数),只有安静下来30秒后,才可离开那里。
请注意,这时家长要能观察到孩子,而让孩子看不到家长。
4.当孩子能用正确的方式而不是用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引起家长的注意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效果会更好。
儿童早期发展中心王雅芬▪更新时间: 2007-12-11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有他们喜欢的人和动物,还有生动有趣的情节,他们可以在听故事中增长知识,发展记忆、思维和想像力,变的更加聪明。
但讲故事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除了选择好故事外,讲述也是很重要的。
同一个故事,由不同的人来讲,效果也许就大相径庭。
父母在讲故事时可参与以下“招法”:一、掌握好讲述的速度、节奏、声调和语气。
给孩子讲故事,速度要比说话更慢些,以便给孩子留下充分体会与思考的时间。
讲述的节奏要富于变化,例如在故事情节平稳发展时,节奏可稍快,情节出现转折时,节奏要有意放慢,给孩子留下悬念,促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
当故事中出现孩子此前未曾接触的词语或事物时,节奏也要放慢,并加以解释,以引起孩子的注意,从而加深记忆。
对于故事中出现的不同人和物,要设计好他们独特的声调,展示其性格,表现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喜怒哀乐。
二、讲述时要注意和孩子交流眼神、表情,善于设问和提问。
讲故事是父母和孩子的一项双向活动,而非单向传授知识。
在讲述过程中,眼睛要始终注视着孩子,借助心灵的窗户将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传达出来,同时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心理变化,适时对讲述加以调整。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时插入一些诸如“这是为什么?”、“接下来怎么办?”、“这样对不对?”、“这样好不好?”等一类的提问,以可调动孩子的思维与想像,使他(她)更好的参与到故事中来。
三、引导孩子参与讲述。
当讲故事取得很好的收效时,孩子不仅听的入迷,自己也跃跃欲试,这时父母就可以分出一部分“权限”,引导孩子参与到故事的讲述中来。
开始时可让孩子同父母一起“分角色讲”,再进一步发展到“请孩子一个人讲”,一次讲不完全、不准确,父母应适时补充,再继续讲。
从只讲故事情节发展到讲细节、绘声绘色的讲。
相信在不断的听故事、讲故事中,您的孩子的记忆、思维、想像、表达乃至综合表演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儿童早期发展中心付艳娟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
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
”几个嫁了美国丈夫的中国太太也跟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抱怨过这个问题:“我老公从不帮助孩子做功课,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错,他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他会让孩子再想想,他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师,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华裔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
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理念有差异。
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而体育、课外活动,学科中遇到的老师的趣闻却是孩子妈妈之间言谈的主题。
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着他们又是一个样。
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
比如,在上大学前被家里管制惯了,进入大学之后,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失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