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

简答题
1、简述五次生产力高潮的形成
(1)第一次生产力高潮
地点:中国,时间:3~13世纪,特点:以农业生产为主。

(2)、第二次生产力高潮
地点:英国,时间:17世纪~1830年,特点:以纺织工业为主,迎来了工业化新时代。

(3)、第三次生产力高潮
地点:德国,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特点:以化工工业为主,迎来了化学合成时代。

(4)、第四次生产力高潮
地点:美国,时间:1879年~1930年,特点:以电气化生产为主,迎来了电气化时代。

(5)、第五次生产力高潮
地点:日本,时间:开始于20世纪中叶,特点:技术综合创新,产业结构现代化。

2、简述三次技术革命的特点
(1)、第一次技术革命
又称蒸汽动力技术革命,以蒸汽动力技术为主要技术,以蒸汽动力取代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组成了机器生产系统。

(2)、第二次技术革命
又称为电力技术革命,以电气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完成于实验室,由科学家自己实现,不仅解决了生产文明,还发展了生活文明。

(3)、第三次技术革命
又称现代技术革命或信息技术革命,六大高技术成为现代技术革命的主战场,其中信息技术是先导,用电脑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3、简述经典物理学的三次大综合。

①牛顿力学把天上和地上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把万有引力与牛顿运动三定律视为宇宙间一切物体运动所遵循的普遍规律,实现了物理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

②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自然界各种运动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理论的第二次综合。

③麦克斯韦总结的经典电磁理论,揭示了电、磁、光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理论的第三次综合。

1、简述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和五个结论。

①两条基本原理:一为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即一切自然规律对一切相对地作匀速运动的惯性参照系都是相同的;二是光速不变原理,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常数,与光源和观测者的运动无关。

②五个结论:1.光速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2.运动的尺缩短。

3.运动的钟变慢。

2、简述原子的组成
①原子由带正电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②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③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

3、简述量子论的建立过程
①1900年,普朗克为解决黑体辐射的所谓“紫外灾难”提出了量子假说:黑体辐射能量的
E=的整数倍。

普朗克量子假说的提出宣告了变化是不连续的,只能是最小能量单元νh
量子论的诞生。

②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论,指出光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也是不连续的,并指出
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

③1913年,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
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不能解释的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和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1、什么是DNA芯片,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①又称基因芯片,是一种高密度的核苷酸阵列。

它采用在位组合合成化学和微电子芯片的光刻技术,将大量特定序列的DNA片段有序地固化在玻璃或硅衬底上,从而构成储存有大量生命信息的DNA芯片。

②目前,DNA芯片主要是对生命信息进行储存和处理。

利用DNA芯片可快速、高效地获取空前规模的生命信息。

2、简述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
①是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进行无线电波的传播一种通信方式。

②卫星通信系统由通信卫星和地面站组成,以微波作为载波。

由于微波能穿透电离层,因此卫星很容易接收到此信号,并把它放大后发射回地面。

3、什么是微电子技术?它对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有何影响?
①微电子技术是使各种电子元件和电子设备不断实现微型化的一门技术,它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

②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计算机硬件结构不断完善,电子计算机经历了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更新换代。

1、载人航天器有哪几种?各自有何特点?
①载人航天器有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航天站三类。

②载人飞船仅可一次性使用,但有回收仓。

③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可重复使用。

④航天站是一种大型载人航天器,长时间在轨道上运行,可建设为太空基地、空间实验室或空间工厂。

2、什么是核裂变能?核裂变能和平利用的关键是什么?
①核裂变能是重原子核裂变所释放的能量。

利用中子激发所引起的核裂变是人类迄今为止大量释放原子能的主要形式。

②核裂变能和平利用的关键是可控链式反应的实现。

1、简述使得非晶态合金具有比普通合金更优性能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由于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的不同。

一般合金材料都是由许多细小的晶粒组成,晶粒之间存在着晶界,在晶粒内部,原子成规则地排列。

由于材料内部的晶体缺陷,常常会影响材料的性能。

非晶态合金在材料内部原子作不规则排列,整体呈现均匀性和各向同性。

非晶态合金的这种微观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比晶态合金更优异的性能。

2、什么是超导电性?超导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制约超导材料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①某些物质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称为超导电性。

②超导电性和迈斯纳效应是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征
③超导材料的广泛应用受制于材料和技术方面的问题。

材料方面主要是要求超导材料应有较高的临界温度和临界电流;技术方面是指低温技术。

3、简述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①当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超过一定数量,就会引起地球热平衡失调,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②温室气体含量的增高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所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煤矿的开采和化石燃料燃烧、稻田耕作、垃圾填埋所引起的大气中甲烷含量的提高;广泛用于制冷工业的,能吸收红外辐射的氟里昂的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