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期CPM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CPM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CPM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究早期行CPM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是否使用CPM锻炼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

观察组从术后第3天开始使用CPM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持续2~3周,再配合传统的功能锻炼;对照组沿用传统的康复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结果:试验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CPM训练更有利于膝关节周围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标签:CPM训练;膝关节周围骨折;功能恢复
临床膝关节周围骨折常见于股骨髁上骨折、股骨髁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或髌骨骨折,由于骨折接近膝关节,波及到关节面,易影响膝关节活动。

骨折后常需手术治疗,但创伤、手术及术后制动可导致肌肉、关节及骨的病理变化,局部粘连可使膝关节功能丧失,造成一定的致残率[1]。

文献[2]提示,制动超过3~4周,常可造成膝关节某种程度不可逆的永久性僵硬。

膝关节周围骨折在坚强内固定的基础上,术后早期使用持续被动运动器(Con-tinous passive motion,CPM)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笔者所在科室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后是否使用CPM进行功能锻炼分成两组,并对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1、3、6个月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56例,依据术后是否使用CPM锻炼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15~67岁,平均(42.7±3.4)岁;受伤原因:跌落伤14例,车祸伤11例,其他原因3例;骨折类型:股骨髁上骨折6例,股骨髁间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12例,髌骨骨折8例;内固定方式:髓内钉
2例,股骨远端外侧接骨板4例,股骨锁定钢板3例,动力髁螺钉2例,胫骨近端锁定板9例,张力带钢丝4例,髌骨爪4例,术后第3天CPM锻炼,再配合传统的康复训练。

对照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8~76岁,平均(40.1±3.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2例,跌落伤14例,其他原因2例;骨折类型:股骨髁上骨折2例,股骨髁间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12例,髌骨骨折12例。

内固定方式:股骨远端外侧接骨板3例,动力髁螺钉1例,胫骨近端锁定板10例,髓内钉2例,张力带钢丝7例,髌骨爪5例,术后6 h开始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内固定方式以及内固定稳定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术后先看X线片,了解患者骨折情况,内固定方式、内固定的稳定程度与医师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包括CPM训练开始时机、初始角度、增加度数、速度、每日训练时间。

术后第3天开始使用CPM机锻炼,屈曲角度从30°~60°逐渐增加,每次增加5°~10°,直至患者的最大耐受程度,频率要求1~8 min一个周期,术后速度宜慢,以后逐渐加快,运动时间30~60 min/次,2次/d。

CPM训练间歇期间指导患者行传统的康复训练。

1.2.2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训练,术后6 h~3 d行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每次收缩10 s、放松10 s,30~40次/组,7~8组/d;踝关节背伸、跖屈练习,每次背伸10 s、跖屈10 s,30~40次/组,7~8组/d;3~7 d 行髌股关节被动全范围训练,分别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缓慢用力地推动髌骨,5~10次/组,3~5组/d,除髌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其他骨折可行直腿抬高训练,10~20次/组,
5~8组/d;4~8 d在肌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膝关节被动、主动活动,屈伸范围以患者感到疼痛但能忍受为度,30~40次/组,7~8组/d;8~14 d膝关节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以主动活动为主;2周以后可使用助行器下地活动,患肢不负重,根据复查X线片检查结果,术后4~8周开始进行由部分负重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训练。

1.3 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估指标
分别于术后第1天、2周、1个月观察记录膝关节屈曲度;出院3、6个月采用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的评分系统(knee score system,KSS)[3]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膝关节主动屈曲度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天、2周、1个月对膝关节屈曲度作观察对比,未采用CPM机康复训练之前两组膝关节屈曲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CPM机康复训练之后两组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随访率为100%,随访后全部患者均回院复查,术
后3、6个月复查时采用KSS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的负重关节,关节的活动度直接影响肢体功能。

膝关节损伤术后由于较长时间制动,往往导致静脉及淋巴回流不畅,渗出的浆液纤维蛋白留在关节囊产生沉积,最终成为纤维组织,而发生纤维粘连。

加上创伤后膝关节周围组织出血、渗出、血肿机化,形成纤维瘢痕,致关节囊挛缩、粘连、关节僵硬或强直,从而严重影响了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3]。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尽早功能锻炼可避免关节粘连、僵硬,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

有研究表明,膝关节术后第二天即出现新生胶原组织,术后5~7 d达到高峰,如不干预,胶原纤维随意沉积,将限制关节运动[4]。

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骨科专家Salter[5]经过大量实验提出了CPM的概念。

有研究表明,持续被动活动可刺激关节软骨有限的愈合能力,促进全层软骨损伤的愈合,同时还可有效地预防关节内粘连,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6]。

CPM关节恢复器是以持续被动运动理论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自然运动,激发人的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偿作用,进行下肢关节功能恢复训练的一种仪器[7]。

CPM从70年代后期应用于临床,通过30多年的发展,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病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CPM 早期使用,但不能替代主动运动,功能锻炼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受伤肢体的正常使用能力。

在一定条件下,被动活动固然可以预防关节粘连僵硬,或使活动受限的关节增加其活动范围,但最终仍需要有神经支配下的肌群来运动关节和肢体,防止肌肉萎缩,恢复肌肉张力,协调肌肉的支配能力等,只有依靠主动的功能锻炼才能取得[8]。

因此,在CPM训练间歇期进行传统的功能锻炼,更能有效地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早期使用CPM 配合传统康复锻炼组,术后2周、1个月膝关节主动屈曲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应用KSS评分对术后3、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膝关节周围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使用CPM配合传统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微微.CPM机在膝关节周围骨折中的应用及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1):123-124.
[2]荣国威.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1.
[3]高健,潘莹.CPM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7):59-60.
[4]郑诗俊,陈欣杰,沈计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配合CPM机锻炼对
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4):380-381.
[5] Salter R B,Simmonds D F,Malcolm B W,et al.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the healing of full-thickness defects in articular cartilage.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 the rabbit[J].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 olume,1980,62(8):1232-1251.
[6]戴力扬,卢建熙.持续被动活动在膝关节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4(4):245-247.
[7]郭雨春.CPM机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7(36):181-182.
[8]庄巧华,徐娟,傅晓云,等.早期CPM训练对膝部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旬刊,2010,10(10):12-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