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中山大学工学院

中山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中山大学工学院

中山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08522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从2017年级开始执行)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为交通运输领域培养高层次的规划、设计、管理与决策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包括: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从事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系统的设计与集成、城市与区域交通的规划与设计、新型交通工具的设计与应用等方面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3、具备工程实践技能。

全日制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通过课程实验、企业实践、应用研究等方式的时间培训,熟悉交通运输行业工作流程、技术标准及规范,培养独立工作及团队协作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具体包括主要包括:控制、通信、计算机、微电子、信息等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交叉集成应用,运输过程自动化与运输信息集成化、智能化,交通物联网及车联网,交通系统智能控制,综合化的交通信息及控制系统。

(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具体包括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综合运输,城市地区及区域交通规划与管理,客货运输需求分析与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

(3)交通安全与环境。

具体包括交通运输安全和保障体系、交通运输的安全评价、安全认证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与处置等,以及交通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监测、预测、评估和控制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4)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具体包括轨道、道路、航道、机场等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与养护。

(5)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

具体包括轨道机车车辆、汽车、轮船、飞机等载运工具结构及其运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在运行过程中的动态性能与环境影响,载运工具的诊断与维护以及新型载运工具结构设计优化和系统控制等理论和技术。

(6)综合运输及其它。

具体包括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综合交通运输经济与行为分析,运输方式相互衔接中的技术、经济和管理问题,交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适应,交通与环保、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诸方面的协调,载运工具、交通环境及各种交通附属设施相互作用。

二、学习方式及学制
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期,但总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三、培养方式
1、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强化与产业界的联系,促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

建立与企事业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的合作关系,并聘请相关单位的高级工程师任兼职导师。

鼓励围绕工程实践中的重大技术课题,由校企共同制订科研计划和以培养工程型硕士生为重点的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和科研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2.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除在校教师外,学院聘请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和教学指导经验的企业资深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鼓励学生直接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
并结合工程实践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3、课程完成后,采用以导师为主的培养方式。

学生通过“双向选择”与“学院指派”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导师,导师由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由本校导师和校外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联合指导小组。

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确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发展方向、选修课程、完成开题报告、论文撰写与答辩等。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0学分,实践教学不少于3学分。

课程成绩考核要求按照《中山大学研究生学业考核管理规定》。

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1、公共理论课程
公共理论课程包括英语和政治理论。

2、专业基础课程
3、专业方向课程
每个学生应根据研究方向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从上述课程中至少选择1门作为必修课程,剩余课程可作为其它方向选修课。

4、专业技术与实践类课程
5、拓展课程
五、培养环节及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除一般课程学习之外还应完成以下内容,并由指导教师组织指导小组进行考核并提交学科工作小组进行:
(1) 中期考核及开题报告。

中期考核应在第一学年的最后两周进行,考核合格者才能进入开题报告阶段。

开题报告应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学院规定时间内完成。

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3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2) 成果发表。

学生在学期间的成果发表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 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ISTP检索的学术论文;
3) 有公开的发明专利或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

研究成果必须满足学校和学院关于研究生成果发表的有关规定。

六、学位论文
1、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在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后完成开题报告。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工程项目或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技术课题,具有明确工程需求背景和应用价值,选题应有一定的先进性、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充分展示作者综合运用交通运输工程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必须以专业理论为基础,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项目技术报告、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等,评价论文的主要依据是看其内容是否有新见解,以及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满足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有关规定要求;学位论文不宜超过5万字,论文格式应满足学校对论文格式的要求。

3、其它未尽事宜及详细规则按《中山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七、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环节,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方可
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进行书面评阅。

书面评阅合格者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答辩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答辩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

未获通过的学位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决议,可允许作者在规定的一年时间内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内容,修满学分、成绩合格、成果发表达到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可以申请工程硕士学位。

通过论文答辩,经审核达到工程硕士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经中山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达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者,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负责人: 李军
修订日期:2017年6月1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