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课标内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内迁的主要民族及其影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北朝政权名称北周统一北方。
①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
②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三、教学纲要
(一)北方的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4、东晋和十六国
(二)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迁都和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
四、重点难点分析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略)
2、新课教学
(一)北方的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提问: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结束的?
教师提示三个年代:263年、265年、280年。
然后说明:263年,魏灭蜀。
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标志三国鼎立时期结束。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
提问: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是在何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他们迁人内地后分布在什么地区?
第一、二问学生看书能够回答。
第三问应运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行讲解。
匈奴人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
羯族人是匈奴族的另一支,随匈奴人南迁,分布在山西东南部。
鲜卑人原居住在东北地区,后逐渐占据原北匈奴旧地,控制了从辽河流域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还有一部分迁居长城以南。
氐族人原居甘肃东南部,后来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和甘肃东部。
羌族人则在陕西和甘肃东部一带同汉族杂居。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提问: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看书后展开讨论,然后教师作如下归纳: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
(以匈奴贵族刘渊为例说明。
)
②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
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少数民族
也逐渐学会农业生产技术。
教师运用胡床、方凳插图讲述:汉代以前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坐具,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日常家具主要是席、床和榻。
床、榻既是卧具也是坐具。
魏晋南北朝时,一方面席坐习惯仍在延续,但传统家具有所发展。
床、榻加高加大,便于跪坐、盘膝坐或垂足坐于床沿。
同时,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各种形式的高坐具逐渐普及民间。
胡床、方凳这类高坐具逐渐流行起来。
(二)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请回答:(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再就是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2、北魏建立和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提问: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何时统一黄河流域?
学生看书后,在课本中划出答案要点。
教师不必补充内容。
提问:北魏孝文帝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改革的?
学生看书,教师指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其主要表现是,北方内迁各族逐渐改变了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
汉族人民也向内迁各族学习了畜牧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吸收了他们的一些先进文化。
同时,汉族与内迁各族人民在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
北魏孝文帝正是顺应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趋势,进行改革,以巩固其统治。
3、北魏孝文帝改革提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
学生看书后回答,然后教师可将改革内容作如下归纳:
①政治方面: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
②经济方面:颁布均田令。
③社会习俗: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然后,教师应对均田制的内容和作用、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作适当说明。
改革的意义有三层意思: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从实行均田制和严惩贪污的意义以及洛阳的繁荣加以说明)。
②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
③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这两点主要从迁都洛阳和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作用说明。
4、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年轻有为的北魏孝文帝年仅33岁,就英年早逝。
孝文帝死后,北魏政治日益腐败,国力渐趋衰落,终至分裂。
教师可展示《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由学教师强调,最后,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为后来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