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精神药物副作用及预防和护理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临床上在使用精神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副反应是很常见的,引起的副作用除药物因素外,还可能与某些非药物的因素有关,如病人的年龄、性别、遗传因素、过敏体质等。
因此,除了医生在临床中合理用药外,平时观察病人时应考虑以上相关因素,才能更好地对病人情况加以正确的判断,同时,要求我们护士必须掌握精神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性能,中毒的临床表现、应急处理能力。
另外,由于精神病人缺乏主诉,我们护士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注意观察病情,掌握各个病人用药情况,及早发现病人的异常表现,对病情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当发现病人出现任何不适时,都应该深入了解,查明原因,是否是用药的关系,及时汇报医生,做到早期发现,正确、安全、有效的处理,这样治疗护理得当,可以使病人药物副作用得以及早治疗、控制。
精神药物副作用常见的主要有:1.神经系统的副作用:锥体外系反应、药源性癫痫、植物神经系统副作用、恶性综合征、共济失调等2.心血管的副作用: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电图改变、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衰、下肢静脉血栓等3.精神方面的副作用:过度镇静、药源性精神障碍等4.消化系统的副作用:胃肠道副作用、肝脏副作用、麻痹性肠梗阻5.泌尿系统的副作用:肾损害、尿潴留6.造血系统的副作用: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7.致畸作用:锂盐、三环抗抑郁药、氟哌定醇均可导致胎儿畸形8.代谢与内分泌的副作用:体重增加、男性乳房增大、甲状腺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月经异常9.皮肤副作用: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10.眼部副作用:视力障碍、闭角性青光眼、视网膜病11.药物依赖与停药综合症12.猝死:心源性猝死、肺血栓栓塞下面主要讲一讲,临床经常遇到的一些药物副作用,使大家有一定的了解,在以后临床观察方面便于识别,更好地及时发现病人情况,作出处理。
一、锥体外系反应: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如吩噻嗪类:二甲胺基类- 氯丙嗪-异丙嗪;哌啶类 -甲硫哒嗪-哌泊噻嗪;哌嗪类-奋氟哌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硫杂蒽类-泰尔登-氯噻吨-三氟噻吨;丁酰苯类-氟哌啶醇-三氟哌啶醇-氟哌利多;二苯丁哌啶类 -五氟利多-氟司必林;舒必利;利血平);尤其以高效价药物高效价药发生率高。
(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弱,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较小、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大。
如:氟哌定醇、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等)。
第二代抗精神药物很少或不发生,锥体外系反应有五种不同表现形式:(1)急性肌张力障碍: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锥体外系反应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表现个别肌群突发的持续痉挛,以面、颈、唇及舌肌多见。
眼外肌痉挛可表现眼球上翻,凝视(动眼危象)。
面部表现肌群痉挛,可表现为挤眉弄眼,舌和口腔肌肉的痉挛,导致口眼歪斜,张口,伸舌或卷舌。
其他肌群受累可出现斜颈,言语和吞咽困难,扭转性痉挛,严重者出现角弓反张等,以高效价药物较常引起,青少年男性多见。
常发生于治疗一周内。
常易引起的药物有:各类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硫杂蒽类、苯甲酰胺类均可以导致,其中以氟哌啶醇发生率最高。
氯氮平则不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
处理:肌注抗胆碱药海俄辛0.3~0.6mg,也可临时肌注苯海拉明20mg,或异丙嗪50mg,口服抗胆碱药安坦 2mg,可预防和减少急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生。
如果病人出现动眼危象而对抗胆碱药不敏感时,用氯硝西泮将会有效。
鉴别:紧张症与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或剂量无关,加用抗胆碱药物不能使其症状改善。
(2)静坐不能:第一代、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典型药物以氟哌啶醇发生率最高。
主要表现:为主观体验想静坐和客观上不停的运动状态。
病人表现为不可控制的烦躁不安,不能坐定,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患者主观感到受一种内部力量驱使,身不由己地动来动去。
病人通常描述为不舒服、心烦、恐惧、精神紧张,也可引起继发性抑郁或发生激越、冲动性自杀企图。
处理:可加用抗胆碱药,如安坦每日6mg,或合用普奈洛尔10~20mg,也可试用抗焦虑药,如安定每日15~30mg,或氯硝西泮每日4~12mg。
与精神分裂症鉴别要点:静坐不能病人不愿意独处,其主观体验明确,有求助心理。
(3)药源性的帕金森氏综合征:随年龄增加发生率高。
表现为静止性震颤,最先出现于肢体远端,以上肢多见,尤其为手与手指“搓丸样”震颤,多为对称性同时出现。
头部、下颌、口唇、舍和下肢可累及,呈现“假面具脸”、走路为“慌张步态”,动作笨拙,迟缓,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强直,吞咽困难或反射减弱。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为震颤、共济失调、流涎、多汗、皮脂溢出。
易与帕金森病混淆。
兔唇综合征:表现为口周每秒4~7次的节律性震颤,出现时间较晚,属于药源性帕金森氏征的一种类型。
处理:加用抗胆碱药如安坦,口服2~4mg,每日3次。
抗胆碱药对震颤疗效较好,对肌肉强直疗效次之,对动作迟缓疗效差。
持续大剂量服药时,可根据医嘱给予抗震颤麻痹药物。
护理:出现上述情况者,除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外,因病人行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故需加强个人卫生及生活护理,如喂食、穿脱衣服,行走时多加扶持,防止跌伤。
吞咽困难者,给予软而易消化的食物。
流涎者,加强口腔护理,必要时让病人卧床休息。
(4)迟发性运动障碍(TD):长期服药引起,一般3~6 个月后发生,老年较易发生,女性高于男性。
表现口-舌-颊不自主运动最为突出,由于不自主咀嚼可导致舍咬伤、牙磨损、口腔黏膜糜烂等。
四肢可表现为舞蹈指划样动作,捻丸运动,双上肢反复伸展动作和下肢反复交叉等,各种不自主运动具有刻板重复性。
一般认为,TD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恢复,目前治疗方面尚无有效的方法,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治疗原则。
出现上述状况时,应加强精神安慰及生活护理,创造条件改善病人睡眠。
在我国前三种较常见,后者发生相对较少。
二、癫痫发作:抗精神病药能降低抽搐阈值,诱发癫痫发作,低价者,特别是氯氮平较易引起,且与药物剂量相关,可在开始几天、几周发生,氯丙嗪也可诱发,故有抽搐史的病人应慎用。
急性药物过量在24小时内最易发生。
处理:减药,合并应用抗癫痫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安定,氯硝安定2~4mg,口服,每日3次等。
如为氯氮平引起则不主张用卡马西平,相互可加重骨髓毒性。
护理:①当病人出现癫痫发作时,让患者就地平卧,将头歪向一侧,便于呼吸通畅,然后迅速将枕头等柔软的东西垫到头下,解开衣领扣,防止痰液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同时防摔伤。
②应急速用缠裹纱布的压舌板、毛巾或牙垫垫在上、下牙齿之间,以防止舌咬伤。
压舌板压着舌头,同时可以防止舌头后坠堵塞呼吸道,若装有假牙应立即取掉,以防吞入食道。
如病人已经咬紧牙关,则不能用暴力和坚硬物品去强行撬开,以免损伤牙齿。
抽搐时不可用力按压病人的肢体,以免发生骨折。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痰、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
三、心血管系副反应①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时,出现头晕、眼花、脸色苍白,脉速,可引起晕倒、摔伤、休克。
服低效价药物、年轻体弱者、原有动脉硬化者易发生。
处理:轻者置患者头低足高位,可临时静推50%葡萄糖100ml。
重者临时肌注间羟胺5~10mg。
出现休克时,使用间羟胺10~20mg,加入50% 葡萄糖中缓慢推注,或用去甲肾上腺素2m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中缓慢静滴。
但不要使用肾上腺素,它有β-受体激动作用,使血液流向外周及脾,从而加剧低血压。
严重病例应输液并给予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升压,禁用肾上腺素。
护理:嘱咐病人,服药后卧床1小时,起床时宜缓慢,站立前最好坐1分钟。
改变体位若感头晕,应当尽快躺下。
出现低血压是,轻症将病人平卧或头低位。
重者遵医嘱选用有效的升压药。
②心电图改变:表现为心率增加,QT间期延长,ST段降低,T 波低平。
单纯心电图异常不必停药,如出现心率失常、传导阻滞,或患者主诉胸闷、心悸、眩晕等不适时,则应减药、停药或换药,并作对症处理。
定期复查心电图。
四、皮肤副反应①药疹:是一种过敏反应,轻者在颜面、颈部、四肢、躯干出现红色斑丘疹,发痒。
重者连成一片,甚至发展成剥脱性皮炎。
②光敏性皮炎:表现为身体暴露部位受日晒后出现红斑、丘疹,有痒、灼热感。
严重者可发生糜烂、脱屑或渗出物,并伴有口腔黏膜肿胀和发热。
处理:对药疹,轻者加用扑尔敏4mg,口服,每日3次。
重者换药,加用扑尔敏、激素或静注葡萄糖酸钙。
重者及时停药,如全身剥脱性皮炎并伴有发热等,应采取积极措施:应用足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3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1000-1500ml中静脉点滴,病情缓解逐渐减量。
抗感染是减少死亡的重要措施。
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
护理:①避免日光照射②早期发现后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③按医嘱给予止痒药物涂擦。
④洗澡时切勿用肥皂,水温不能过热。
⑤保护皮肤清洁、衣服经常更换、防止皮肤感染。
⑥安慰病人,消除痛苦情绪。
⑦必要时卧床休息,严重者如全身剥脱性皮炎并伴有发热等,应采取积极措施。
五、肝脏的副作用:轻者表现为一过性GPT增高。
重者出现胆汁郁积性黄疸,伴厌食、恶心、呕吐、腹胀。
以氯丙嗪引起多见,一般在用药1月后产生。
处理:轻者减药,补充维生素,重者停药,静滴葡萄糖加维生素C,口服肝泰乐和维生素B1,同时给予高蛋白,高糖低脂饮食。
重者应立即停药,并给予低脂、高糖、高蛋白饮食,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六、造血系统的副作用:(1)白细胞减少症: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对白细胞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青年妇女,原来白细胞偏低,或伴有其他内科病者较易发生。
多在治疗前6~12周出现,与剂量无明显关系。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咽喉痛、乏力。
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减少,严重者粒细胞缺乏。
处理:应经常查血,一旦出现白细胞少于3.0×109/L,应立刻停药,同时给予升白细胞药,如碳酸锂0.25口服,每日3次;利血生,口服20mg,每日3次;鲨肝醇50mg,口服,每日3次等。
(2)粒细胞减少症:抗精神病药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以氯氮平发生率最高,是氯丙嗪的10倍,最危险的是治疗的第3个月。
临床表现高热、畏寒、咽喉痛、全身酸痛、乏力。
实验室检查发现粒细胞减少,严重者粒细胞缺乏。
预后严重,死亡率高,常死于继发性感染。
处理:立即停药。
应用抗菌素预防和控制感染,抗感染常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应用白细胞增生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护理:加强护理,注意营养,防止交叉感染,对粒细胞缺乏症必须严格消毒隔离保护,最好安排空气净化的无菌室。
加强皮肤护理、口腔护理。
发热病人予以物理降温。
七、精神方面的副作用①过度镇静:表现为无力嗜睡,多见于治疗开始,以后可逐渐产生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