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浅谈我国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浅谈我国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阐述了志愿服务的内涵、特点、类型和内容;以及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将志愿服务的功能概括为导向功能、保证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

标签:中国;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我国自1994年12月5日团中央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来,志愿服务工作也逐步步入正规化、组织化、规范化轨道。

志愿服务队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江泽民同志对这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是“大有希望的事业”,这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究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志愿服务概述(一)志愿服务的内涵界定志愿服务(V olunteer service)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为。

即志愿者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和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及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帮助,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志愿服务的主体是志愿者及其组织。

在我国,目前人们对于志愿服务的内涵界定,主要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把志愿服务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内容,以无偿服务、助人为乐为基本特征,中国目前最大的志愿者组织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二)志愿服务的特点志愿性。

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必须是出于自愿原则,而不受制于外界的强制,对于志愿者而言,提供志愿服务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是志愿者以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去主动帮助他人,而绝不是完成行政命令或组织任务。

无偿性。

志愿者进行服务的最初动机是不受利益驱动的,是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明显区别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

这就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奉献社会、服务社会。

社会性。

志愿服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化是志愿者组织内部与外部系统协调的必然要求,它不存在于私人空间。

低成本。

社会志愿者组织的运作成本低是进入80年代后世界各国对其兴趣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志愿者组织的运作成本之所以低于政府,一是这些组织有志愿人员为其提供免费服务;二是这些组织能得到私人捐款的资助。

从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的角度来看,具体而言主要的特点是:教育主体的客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或群体。

教育客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影响的对象。

志愿者在向服务对象实施服务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切身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服务对象及周围的人群,改变着社会风气。

同时,志愿者通过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获得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激励的能力。

广泛的群众参与性。

广大群众的参与是志愿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保证。

如果缺少广大群众的参与,或者群众被动地参加,志愿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三)志愿服务的类型1.互助或自助(Mutual Aid or Self-help)互助或自助的志愿服务为当今世界各国的相当人口提供了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经济服务。

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主要是邻里互助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居民委员会内部成立居民志愿组织,其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在社区内的便民服务和居民互助活动。

2.倡导和运动(Advocacy and campaigning)在发达国家包括游说政府修改和完善有利于残疾人的立法,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禁止地雷,为艾滋病毒携带者提供适当的福利和服务,保护环境等等。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许多志愿服务活动也具有运动的特点,例如“一助一”活动,“阳光工程”等。

3.慈善和为他人服务(Philanthropy or services to others)慈善(Philanthropy)源于希腊语,意为“爱全人类”。

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爱全人类,这种爱通过个人的善举或通过捐献钱物来促进人类的福利、生活质量的提高;另外一个意思是指通过捐赠、提供服务或其他志愿活动来减轻人类的痛苦和灾难,从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活动。

4.参与(Participation)这是指个人参与一个组织的过程,包括政府组织的活动到发展项目。

作为一种正式的志愿活动,参与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国家,当然在市民社会组织发达的国家,这种形式更为常见。

(四)志愿服务的内容1.参与扶贫开发志愿服务从1996年开始,团中央开始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采取公开招募、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

2.参与社区建设志愿服务在政府推动下,大量社区的志愿者提供社区助老服务、帮助“双特”(特殊特困)家庭、助学育人、助残服务、优抚服务、社会治安服务、民事调解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文化体育娱乐服务等。

3.为大型活动、抢险救灾提供志愿服务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财富》论坛年会、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赛会中,青年志愿者承担了大量的工作,提供了优质的志愿服务。

二、我国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就是指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运用启发、教育、引导、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

第一是理想信念导向。

就是通过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

理想信念具有指向性、确信性、稳定性的特点。

第二是道德导向。

志愿服务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新风尚。

对志愿者而言,志愿服务是高尚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促进了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

志愿服务广泛调动了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

第三是行为导向。

所谓行为导向,它是通过树立具有群众基础、又对群众有感召力的先进的楷模,使大家钦佩而在精神、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加以效仿。

第四是育人导向。

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志愿者独立人格的形成;志愿服务促进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志愿服务营造了志愿者到基层建功立业的积极氛围。

(二)志愿服务的保证功能含义志愿服务具有保证功能,就是说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一是经济建设中的保证功能。

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志愿服务保证了党和国家法规、政策的正确贯彻,保证了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社会劳动,志愿服务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是文化上的保证功能。

首先,意识形态上的保证功能。

一方面党团的领导与支持不仅是我国志愿服务的特色,也是一种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手段。

另一方面,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看,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体现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态度,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其次,志愿服务跨国界的合作,促进了文化在国际间的交流。

第三是政府改革中的保证功能。

首先,制约政府权力的扩大。

政府机构具有一种天然的扩张倾向,加上它拥有国家资源,这更助长了它的扩张趋势;其次,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目前,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由于当前中国尚未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因而更需要志愿者兼任许多社会工作。

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能支持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顺利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三)志愿服务的协调功能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功能,是指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对人的情绪进行调控,调适人的心理以及调整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

第一是志愿者之间的协调。

志愿活动使得志愿者得以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将自己业余时间与精力奉献给有需要的人。

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友好相处、善意合作,从而培养和谐的心态。

第二是志愿者与社会机构的协调。

志愿者在为服务和帮助的对象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与不同行业的机构、党政部门、社区进行协调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第三是服务对象与志愿者之间的协调。

发挥志愿服务的协调功能须营造和谐的环境,着力打造志愿服务系统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营造和谐的民主氛围可立足于改善工作方法与实现服务系统网络化。

在工作态度与方法上平等待人,以情感人。

第四是服务对象与社会的协调。

志愿服务可通过细致的服务协调人民内部的矛盾,使其朝着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化解。

(四)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志愿服务具有激励功能,就是说通过志愿服务能够有效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一是对志愿者的激励功能。

激励对志愿者群体而言极其重要,建立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是志愿服务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激励从其来源可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

内、外激励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志愿活动不断向规模化推进。

第二是对志愿服务对象的激励功能。

尊重服务对象并提高其自尊心,是每一个志愿人员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者激励服务对象提升了人文精神。

尊重人性是人文精神的本质特征,志愿者通过服务实践,将尊重人性的原则贯彻到生活实际中,对于激励服务对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1]李良进.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2,(6):31-33.[2]安国启,曹凯.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2,(1):52-56.[3]谭建光,凌冲.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23-124.[4]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1999:23-25.[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