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十四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第二十四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内:朝政腐败、财政危机 苛税繁重、矛盾激化
明末内外交困
李自成推翻明朝
外:满族盘踞关外 伺机长驱南下
清军入关,建立清朝
练习与测评
1、材料一 内外大权一归忠贤。……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 至呼九千岁。
——《明史》卷三百零五《魏忠贤传》
材料二 武宗即位,逾月,即建黄庄七,其后增至三百余处。 诸王、外戚求请及夺民田者无算。……神宗赉予过侈,……而 福王分封,括河南、山东、湖广田为王庄,至四万顷。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1、统治者自身的因素——政治腐败 2、统治者大肆的搜刮——民怨沸腾 3、满族的崛起与南下——威胁统治 4、明末天灾饥荒不断——民不聊生
材料一: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 —— 《廿二史札记》卷五,《后汉书》
明熹宗天启朱由校
魏忠贤
家风 事声 、、 国雨
2、“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 应当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 起初没有这种适应,那么社会制度形式就应当 按照生产力而发生变化。”(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依据上述论断阐明的历 史规律说明清初从大肆圈地到停止圈地政策调 整变化的原因。
2. 清军入关时的大肆圈地是与满清原先在东北 的畜牧经济有关,直至统一中国建立强大的清 王朝,其生产力已经受到中原农耕经济的影响。 马背上的民族此时必须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停止圈地政策的调整变化也就是 理所当然的了。这一变化完全论证了马克思恩 格斯论断的正确性。
事声 、、 天读 下书
事声 、、 事声 事声 顾 关入 宪 心耳 成 。;
明朝后期土地集中情况
明神宗时
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 明崇祯宗时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 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 1/3
努尔哈赤 皇 太 极
袁崇焕
崇祯皇帝
崇祯13年
同:1、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 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 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 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酿 成了农民起义。2、都直接推翻了统治王朝。
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初建阶段,主要是与 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关。明末农民起义发 生在大明王朝建朝将近280年,土地兼并严重,各 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粮价顿贵,每担2.8两
崇祯14年 崇祯15年 崇祯16年
大旱,蝗,饿死者无算,米石5两 大旱,民死道路无计,人相食 大旱,掘深井打水
(崇祯14 年) 三月至九月无雨, 江南大旱, 草木皆枯死。 我地向来无蝗,其年甚多,飞则蔽天, 止则盈野, 所到 之处无物不光, 亦大异事也。是时闻四方流贼大乱, 我地 戒严,百姓惊惶。年岁大荒,冬, 道上饿者无算⋯⋯种种惨 状, 难以尽述。死者日在城门口数之,必以百计。 ⋯⋯
——《明史》卷七十七《食货志田制》
材料三 万历时“骤增辽响三百万”,后“复加二厘,增赋五 百二十万,遂为岁额”。崇祯三年,“于九厘外,亩复征三 厘,……共增赋百六十五万有奇,合旧所增凡六百八十余万, 海内咨怨”。
——《续文献通考》卷二《田赋考历代天赋之制》
材料四 延安府自去岁(崇祯元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 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 矣,则剥树皮而食。……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而又掘其 山中石块而食。……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而盗。 “
材料: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 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 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亡国”与“亡天下”的含义的? 你有是如何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 含义的?
文中的“亡国”是指王朝的更替或君主的废立,“亡 天下”是指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主要是激励中华儿女在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关头, 为反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所承担的责任。
材料:明自中叶以后,人民起事虽时有,然旋起旋灭, 至崇祯朝遂以亡明,盖由外困于建州,内民生日蹙故 耳。
——孟森《明清史讲义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试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满族的前身是东北地区女真的一支,明朝曾 经在当地设立建州卫,所以被称为“建州女 真”。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明朝关 外要塞尽失,除山海关外,无险可守。
探索与争鸣
从前……每分政情为(一)内重,(二)外重, (三)内外俱轻三种。内重之世,每有权臣篡窃 之变。外重之世,易招强藩割据之扰。内外俱轻 之世,则草泽英雄,乘机崛起;或外夷乘机入犯。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根据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举出“内重”、 “外重”和“内外俱轻”三例,并探讨出现这种 状况的原因。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马懋才备陈大饥》
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明末的社会状况。
1.明末社会状况:政局败坏——宦官专权(内外大权 一 归 忠 贤 。 …… 所 过 , 士 大 夫 遮 道 拜 伏 , 至 呼 九 千 岁……);
土地兼并——皇室封田(福王分封,括河南、山东、湖 广田为王庄,至四万顷);
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1、明朝灭亡 2、清军入关 3、清朝的统一和各地的抗清
山海关
吴三桂
读图学史:蜿蜒万里的明长城于1368年开始修建, 平均高10米,宽5米,为什么抵挡不了清军的铁骑?
明长城虽说蜿蜒万里,但只不过是明朝皇帝心理上对北方游 牧民族的一种防御。明末社会矛盾尖锐,政权已被李自成农 民起义推翻,长城又如何抵挡得了清军的铁骑?况且,满族 此时又正处于兴起阶段,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外 的东北全境,虎视眈眈地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入。
赋税繁多—— 加派辽饷(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 万,遂为岁额。崇祯三年,每亩再征三厘,总名“辽 饷”,计一百四十万两);
陕北大旱——农民起义(臣乡延安府,自去岁(崇祯三 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 始相聚为盗……有司(官府)亦不能禁治)。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经济,从上层到下层,无不反 映出明末的社会矛盾已全面激化。
探索与争鸣
内重,西汉末,王莽篡汉;外重,唐中期,安 史之乱;内外俱轻,明末,农民起义,满清入 关。从皇权的削弱、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局内 外交困等方面加以说明。
——姚廷遴(上海县人)《历年记》民起义
1、李自成 大顺 2、张献忠 大西
李自成
均田免粮
迎闯王 不纳粮
结合民谣来讨论“均田”与“免粮”的含义, 以及“均田免粮”这一口号的提出原因是什么?
“均田”就是平均土地,即把土地平均后分给 农民; “免粮”就是要减免沉重赋税; 原因:起义军是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兼并 严重,农民赋税沉重的现象提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