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大学施丹宏观经济学
2、总需求波动的影响
总需求增加
实际GDP增加
短期效应
存在膨胀缺口
物价水平上升
长期效应
实际GDP不变 物价水平上升
3、总供给波动的影响
短期总供给减少
实际GDP减少 物价水平上升
经济出现“滞胀”
2、总需求的变动(shift) ▲非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实际GDP需
求量的变动
▲表现为总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导致总需求变动的因素
●预期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世界经济状况 国外收入 汇率
第三节 宏观经济均衡 (总供求模型)
一、宏观经济均衡的含义
▲经济中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状态
▲总供求模型是说明宏观经济均衡实 现条件和变动原因的基本工具
▲长期中,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 是货币数量的增长率,所以,通货 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
二、总供求模型对短期经济问题的分析
1、经济周期 ▲实际GDP围绕潜在GDP波动 ▲形成原因:
短期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波动发生时,货 币工资率的调整滞后,导致实际GDP偏离 潜在GDP
★衰退性缺口(实际GDP<潜在GDP) ★长期均衡 (实际GDP=潜在GDP) ★膨胀性缺口(实际GDP>潜在GDP)
▲短期总供给水平的变动 ●潜在GDP的变动 ●货币工资率的变动
(劳动市场的就业状况、通货膨胀预期) ●要素价格的变动(自然条件等)
第二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AD)的含义 1、实际GDP需求量
实际GDP的需求量就是人们计划的 购买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量
AD=C+I+G+NX(X-M)
2、总需求(AD)曲线 价格水平 总需求:
1、总供给量的变动(move)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实际GDP的
变动
▲表现为沿着LAS和SAS的移动
▲对长期总供给而言
●货币工资水平及其他要素价格和 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
●物价水平上升时,实际GDP总供给 量不变
▲对短期总供给而言
●货币工资水平及其他要素价格保持 不变
●物价水平上升时,实际GDP总供给 量增加
第四节 总供求模型的应用
一、总供求模型对长期经济问题的分析
1、经济增长问题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右移表示潜在 GDP的增加,即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原因: 经济中资源投入量增加 技术水平的提高
2 、通货膨胀 ▲总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总供给增
加的幅度而产生的结果
▲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是总需求 增加快于潜在GDP增加的结果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实际GDP需求量 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 系
AD
实际GDP
二、总需求量的变动与 总需求的变动
1、总需求量的变动( move)
▲由于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实际GDP需 求量的变动
▲表现为沿着AD曲线的移动
▲其他条件不变,总需求量随物价 水平反方向变动
●财富效应
● 替代效应
时际替代 国际替代
2、总供给变动(shift )的影响因素 ▲由于非价格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实际
GDP供给量的变动
▲表现为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
▲长期总供给水平(潜在GDP)的变动 ●充分就业的劳动量的变动 (人口增加等) ●资本量变动 (投资率、人力资本投资等) ●技术进步 (专利保护制度等)
注意:潜在GDP的变动与价格水平无关
二、短期宏观经济均衡 1、AD曲线与SAS曲线的交点 2、短期均衡时:
▲货币工资率是固定的; ▲劳动市场不一定充分就业 ▲实际GDP可以大于、小于
或等于潜在GDP
三、长期宏观经济均衡 1、AD曲线与LAS曲线的交点 2、长期均衡时: ▲货币工资率随物价同比例变动 实际工资率保持不变 ▲劳动市场充分就业(均衡) ▲实际GDP等于潜在GDP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
1、短期的含义
在这段时间内,名义工资水平无法 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完全)反应,实际 工资偏离充分就业水平,劳动市场处于 不均衡状态
2、短期总供给(SAS)曲线 ▲短期中实际GDP供给量与物价水 平之间的关系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正斜率的
▲货币工资、要素价格和潜在GDP 不变
四、总供给量的变动与 总供给的变动
●高于充分就业 ▲劳பைடு நூலகம்市场达到均衡时实现充分就业
此时的实际GDP就是潜在GDP
二、长期总供给曲线
1、长期的含义 在这段时间内,名义工资水平足以对
价格水平变动充分调整,使得实际工资水
平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2、长期总供给(LAS)曲线
●长期中,实际GDP供给量与物价水 平之间的关系
●它总是垂直于潜在GDP处
第一节 总供给曲线
一、实际GDP的供给量(Y)
1、含义:一定时间内企业计划生产的商 品和服务总量
2、决定:
由要素投入总量和技术水平决定 Y=F(N,K,T)
3、在既定时间内,资本和技术水平固 定,N决定Y,而N又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就
业状况
▲劳动市场的三种形态: ●低于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