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合同法讲座PPT

劳动合同法讲座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亮点五
完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进一步 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与 《劳动法》有关规定相比,增加了部分必备条款, 也取消了部分必备条款。这一增一减的变化,重在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又是劳动合同法的一大 亮点。
中华人民和国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增加的部分必备条款是:(1)增加了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基 本情况;(2)增加了工作地点条款;(3)增加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条款; (4)增加了社会保险条款;(5)增加了职业危害防护的条款。劳动合同法 取消的部分必备条款是:(1)取消了劳动纪律条款;(2)取消了劳动合同 终止的条件条款;(3)取消了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虽然《劳动法》也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对用 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却没有震慑力的相应规范,并且签不签 劳动合同法律后果一样,有时甚至不签劳动合同反而让用人单位逃避 了法律责任,以致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 损害。劳动合同法针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违法行为,规定用 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 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 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 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的这一规定,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 相信上述规定一旦实施,事实劳动关系将得到有效遏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亮点四
鼓励和强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 动合同,促进劳动者的就业稳定。
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非常严重,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
的和谐稳定,《劳动合同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 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促 进劳动者的就业稳定,这是劳动合同法的又一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亮亮点点六三
试用期的多项规定有重大突破, 旨在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
关于试用期的规定,《劳动合同法》 与《劳 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有重大突破,多项规定旨 在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从而保护劳动者的合 法权益。这也是劳动合同法的一大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劳动法》对试用期的规定,太过简单,以致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如试用期 过长、随意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工资过低、试用期内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劳动合同法》 的新规定,对于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积极意义。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 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 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 同期限。 第二十条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 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一条 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 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亮亮点点九三
明确劳动合同终止情形, 规定合同终止也要支付经济补偿, 防止用人单位随意终止劳动合同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劳动合同的 终止条件,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随意与劳动者约定劳动合同 终止条件,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 合同终止情形只能法定,不能约定,并规定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期满终止也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可以消除用人单位减少解雇 成本的动机,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长期或者无固定期限 劳动合同,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这也是劳动合同法的 一大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亮点八
员工被迫辞职仍可享受经济 补偿,防止用人单位故意违法逼迫
员工辞职而规避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违法而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时,劳动 者可以被迫解除劳动合同,但对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 偿问题没有作出规定。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仍需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可以督促用人单位守法经营 和防止用人单位故意违法,逼迫劳动者提出解除辞职,以规避支付
劳动合同法讲座
湖北伟宸律师事务所 李其春律师 2017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1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时间
劳动合同法的意义 2
3
劳动合同法的十大亮点
劳动合同法实例分析 4
关于劳动合同法常见的误解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时间
几经修改,几经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 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 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日第六十五号主席令公 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的意义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是我国劳动立法史上继1994 年《劳动法》之后又一个闪闪发光的里程碑。《劳动合同 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更好地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特 别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 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用人单位
劳动者
鉴于以上新的情况,《劳动合同法》扩大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一是在适用范 围中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及其劳动者;二是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 作人员之间也应订立劳动合同,但考虑到事业单位实行的聘用制度与一般劳动合同制 度在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方面、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允许其优 先适用特别规定; 三是单章单节对劳务派遣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进行规范,明确将劳 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纳入劳动合同法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亮亮点点三三
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需支付员工二 倍工资或被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 合同,事实劳动关系将得到有效遏制。
劳动法实施以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改 变,相信劳动合同法关于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需支 付劳动者二倍工资或被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 定一旦实施,事实劳动关系将得到有效遏制,这也是劳动合 同法的一大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亮点七
明确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情形, 禁止用人单位随意约定违约金
劳动法没有关于违约金问题的规定,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 动若干问题的通知》则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 定违约金,但对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情形和数额没有规定,以致实践 中用人单位动不动就用高额违约金来限制劳动者的合理流动,剥夺 了劳动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权和自主择业权。《劳动合同法》规定, 除本法第二十二条(专项培训约定服务期)和第二十三条(保密义 务竞业限制)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 承担违约金。劳动合同法的这一规定,对于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违约 金条款,保护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权有积极意义,这也是劳动合同法 的一大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自《劳动法》施行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用工主体(如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用工形 式(如劳务派遣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对这类用工主体和用工形式的用人单位与其 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发生争议时无法可依,不利于维护这 类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目前除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之外,事业单 位中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由于行政管理部门权限划分的原因,既不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也不适用《公务员法》的规定。这些劳动者与单位发生争议时,既不能根据《公务员 法》主张相关权利,也不能依据《劳动法》维护自身权益,不利于保护这部分劳动者 的合法权益。
企业是劳动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 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 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 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与劳动者充分协商确定,不能由企业一方说了 算。《劳动合同法》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 事项时,应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不再是用人单位一方说 了算,这样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是我国劳动立法的一大进 步,也是劳动合同法的一大亮点。
增加工作地点条款,用人单位便不能随意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地点;增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条款,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具体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时间;增加社会保险条款,是为了强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利义 务意识;增加职业危害防护的条款,是为了使劳动合同法与《职业病防治法》 相关规定相衔接,促进《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规定的落实。取消劳动纪律条 款,是因为劳动纪律属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内容;取消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条款,是为了防止用人单位随意终止劳动合同;取消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条 款,是为了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违约责任条款。
无特殊规定的 √
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家政服务人员
×
帮工、学徒
×
受雇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 的
十大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亮点一
适用范围扩大,使更多劳动 者的权益维护有了法律保障。
与《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扩大了《劳动法》 的适用范围,使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的劳动者、事业单位 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 的权益维护有了法律保障,这是劳动合同法最大的亮点。
适用《劳动合同法》
❖ 各种类型企业 ❖ 民办非企业单位 ❖ 个体经济组织
❖ 国家机关 ❖ ❖ 社会团体 ❖ ❖ 事业单位 ❖ ❖ ❖ 其他组织 ❖ 家庭或者个人 ❖ 个体工匠 ❖ 农村承包经营户
劳动者

劳动者

劳动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