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1,金属材料教案

课题1,金属材料教案

课题1,金属材料教案
篇一: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执教: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中学姚拥华
点评
上面两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辩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由学生熟悉的“神舟”5号飞船上天事件,自然过渡到探究合金的相关知识,
进而迁移到设计火箭外壳材料的物理指标。

这样创设的教学环节既生动真实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要求。

两节课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由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二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参与面广、参与程度深;三是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于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四是多次、适时应用STS渗透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和乐趣。

点评: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王宜平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cn/newsv2/2000-12-19/4/43688.html
你想知道璀璨的秦文化吗?请看:
秦铜之冠──秦陵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1980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

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

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

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

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秦代的金属加工技术辉煌的成就在秦陵铜车马的制造上集中体现出来。

秦陵铜车马共有三千多个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将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特别是一、二号车的伞盖,其厚度仅0.1~0.4厘米,而面积分别为1.12和2.3平方米,整体用浑铸法一次铸出,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窿形的铜件也非易事。

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使。

秦陵铜车马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篇二: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

2.了解常见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不同,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了解物质的用途虽然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但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认识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认识到合金的性能优于纯金属的性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用途,物质用途体现其性质”的思想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3.教学用具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黄铜片、铜片、铝合金片、铝片
教学过程
篇三: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钢、焊锡、武德合金等重要合金。

3.了解合金的性能比纯金属更好,因此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调查研究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学会区分一般的金属和非金属。

2.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金属的知识。

通过实验比较更深刻地认识合金的性能比纯金属更好。

3.通过对生活中常见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共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调查研究、课外实验和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2.认识合金的特性,知道合金的性能更优于纯金属。

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设问:同学们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制品吗?
[多媒体展示]能反映人类使用劳动工具历史的图片以及文字说明: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利用。

设问:
1.你家的日用品哪些是金属材料制成的?各用什么金属材料制成?2.金属在其他领域还有什么用途?为什么金属有广泛的用途?3.你是如何从外观上区别金属与非金属的?金属材料有哪些特性?聆听讲述和观看图片
互相交换收集的有关金属的图片。

交流讨论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

如:日用品中的锅、刀、水龙头、锁、钥匙、电线、电器、铁锤等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它们主要是由铁、铜、铝等金属材料制成的。

金属还可以制造飞机、轮船、汽车、军用武器、机器零件等。

另外还讨论推测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了解金属制品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分享观察金属图片,拓宽知识面。

通过课前预习然后课堂分组讨论,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化学知识的能力。

【实验探究】
以常见金属铁、铜、铝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它们的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8-3,表8-1,比较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密度、熔点、硬度的差异
分组实验:
1.用砂纸打磨铁丝、铜丝、铝箔后观察它(:课题1,金属材料教案)们的颜色、光泽,将铁丝、铜丝弯曲然后拉直;2.用坩埚钳夹住金属丝的一段,另一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小心触摸(当心烫伤)不加热的一端感受金属的导热性。

3.用电池、小灯泡等连接电路,测试铜丝、铁丝的导电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完成探究实验。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从中得出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教师将学生归纳的内容进行板书: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具有金属光泽,不透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