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的美学特征
【摘要】宋代绘画是中国画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风俗画是宋代绘画繁荣的中坚力量之一,而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具有深厚的美学内涵和珍贵的艺术价值。
本文中,笔者将于造型、时态、画幅表现和独特之处四方面简单分析《清明上河图》带给人们的美学感受。
【关键词】风俗画、造型直观、再现和表现、独特
中国绘画史源远流长,向以写实与写意并行,崇尚意境与水墨技法的运用,根植与中国文化的美学基础,综合着儒家思想,于绘画中养出人性,陶情养性。
宋代绘画题材较前代有很大扩展,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的广泛盛行,风俗画成为两宋绘画史上独特的一个艺术潮流和现象。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最发达的一个朝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城乡市井生活的绘画开始盛行,尤以北宋中后期和南宋为代表,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大量表现城市平民和乡村世俗生活的精品力作,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马远《踏歌图》、阎次平《四季牧牛图》等等。
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最杰出,影响最深远的代表画作。
本文将简单分析《清明上河图》带给世人浓郁艺术感受的美学特征。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属一级国宝。
长长的一幅画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明上河图》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绘画的精巧与传神,也体现在其背后的珍贵的史学价值。
这幅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揭示了北宋汴梁(开封)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它不是一般表面的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以各个阶层的人物的各种活动为中心,深刻地把这一历史时刻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示出来。
其中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造型美与直观美
该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和自然风光。
画中人物500多个,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极具戏剧性。
整幅画构图疏密有致,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右起卷首描写汴京郊野的景色。
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都沉浸在一片疏林薄雾中。
家夫劳作于田地间,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路上一顶轿子,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显然是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本段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描写了繁忙的汴河码头。
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的码头上,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横跨汴河之上,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在紧张地卸货。
河中舟船相接,街市商铺栉比,人流熙熙攘攘,仿佛让观者置身于一片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的环境之中。
后段描写汴梁街市的实况,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等无数的房屋分裂两旁。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一时毕集。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等,样样俱全。
整个繁华街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图画较市民文学相比,突出的优势就是直观性,人物的活动、神情、都清晰的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整幅画中人物、建筑造型各异,细致生动的描绘出了当时社会的城市生活。
作者通过细致的描绘,直观的表现出市井生活,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
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造型生动活泼,让人回味无穷。
2、瞬间美与永存美
《清明上河图》结构严谨,繁而不乱,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
作者表现的活动是具有瞬时性的,即是在那一刻各个人物的活动,如有赶集的、买卖的、闲逛的、饮酒的、聚谈的、推舟的、拉车的、乘轿的、骑马的等情节,都是在行动中的人物,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作者用画笔记录下了生活的瞬间,其高超的美学价值对后世的影响具有永存性。
《清明上河图》在当时就博得各个阶层观者的喜爱,对后世,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
据资料显示,南宋时,《清明上河图》就有了许多的复制本。
宋代之后,历代出现了不少摹本或类似这样的作品。
其传承的美学价值在历代的经历中愈加深厚。
《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画,用生动再现的图画直观的反映了生活、情感与审美时尚,至今是珍贵的史料,让历史永存于画笔之下。
3、再现美与表现美
构图宏伟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将汴梁城中纷闹繁复的场面再现于画面之中。
以不断移动视点的手法,摄取所需的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其美学不仅体现在绘画技法的高超,还再现了当时的服饰、建筑、交通、生活特色,可以让后代观者身临其境的回顾当时的繁华历史。
《清明上河图》特别的表现性也体现在了与记载汴梁的有关文献相合,如虹桥的位置、形式,又细节如“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所说的什么“曹婆婆肉饼”、“唐家酒店”,又如什么“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等,无有不符。
《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其中有些描写,正像给这幅画做文字的说明,这幅画也正表现了史料的记载中的生活,表现了经济繁荣时期的宋代城市生活。
4、独特美
同时期的宋代风俗画也有很多,但对后世影响最大,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最高的就是《清明上河图》。
宋代绘画,由于水墨山水和界画的发展影响,山水、界画和人物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逐渐盛行。
使得不少画家参与风俗画的创作,并使风俗画所涉猎的范围更加广阔,使对大型生活场面的描绘和风俗画艺术形式走向多样化。
《清明上河图》人物众多,场景繁荣,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却竟然有序,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长长的画幅中,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从《清明上河图》的这些美学特征不难看出,张择端本人对市井细民生活的关注是细致的,逃不了是由于他对中下阶层的感情所致。
如此,宋人的雅俗观就这样被完全地体现于绘画艺术作品中。
而通过体会这种风俗画的繁荣与兴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人心态,而且能够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感受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
《清明上河图》给予了后代人经久不衰的艺术享受和美学感悟,在艺术的长河中绽放出熠熠光彩。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给予后代子子孙孙的无价财富,我们在传统艺术的庇荫下,沐浴着中国文化的生动气韵,在如
此高速又浮躁的现代社会,这种蕴藏与画卷中的美学享受,可以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安静与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