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12-06-26T14:30:22.543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于丽波丁丰
[导读]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得力助手。

于丽波丁丰(潍坊科技学院山东潍坊262700)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得力助手。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

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停留在单独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而应有机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去。

在未来社会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也将成为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素养语文阅读
近年来,课堂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也一直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从最初的图片投影,发展到录像资料,再到多媒体课件的巧妙运用,无不活跃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

所以一段时间以来,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是我国教育界的一种共识。

如今,结合学科要求,整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利用网络、专题网站、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成了每个勇于实践的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标。

该怎样利用网络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呢?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主人,要把网络作为提高语文素养、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最好伙伴。

事实上,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更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一、网络环境下中专语文阅读教学的定位
网络时代,语文阅读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

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二者的最优组合,扬二者之长,补二者之短,融二者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手段,要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但并不是全部,灵魂仍是教学设计本身,计算机是起辅助作用的,主要用来展示传统教学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的教学任务。

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要求展示事物的变化过程,刺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整合表面上看是现代媒体嫁接到传统学科身上,其实质却是一种观念的革命、效率的革命、内容方式的革命。

应将传统的“教师——学生”模式转变为“教师——媒体——学生”模式。

教师的角色有了改变,教师要做信息资源的开发者,要做探索新知的导航员,还必须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合作者。

教师要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品质的示范者,变成学生的引路人、朋友。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明确方向。

教师可借助制作精美的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适时让学生明确拓展阅读的内容、方向,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

在搜集的过程中,可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记录素材,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

这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有关线索,进行自主解决所面临问题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展开可以贯穿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的时段与活动类型。

3.协作学习,归纳整理。

每个人搜集到的信息还是分散的,为了让学生们共享信息,可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来加深每个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4.展示观点,效果评价。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可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

三、网络环境下中专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运用多媒体动画功能,体味文本人物内心活动
现代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认为: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作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一抽象的感官现象,是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文字,把握文章内容、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组织能力的表现。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难从文字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思考,最后表达出文本文字中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关于黛玉初到贾府饭后漱口的描写讲授,文中仅寥寥几字,学生很难留意到背后的意蕴。

在教学时老师可以从录像上剪下这个影音片断,屏蔽掉背景音乐和声音,以默片的形式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黛玉此时微妙的动作表情,并试着以第一人称为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活动配一段旁白。

学生兴趣盎然,争相发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是能够体会到林黛玉这个人物的心理的。

2.运用多媒体声音功能,营造文本文字想象空间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给朗读恰当地配以合适的音乐,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来渲染气氛,唤醒学生的认识情感,使他们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这时教师再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启发引导,就能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通过音乐烘托,再加上精心设计,强化的语言描述,巧妙地给学生创造了一种想象空间,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此外,恰当地运用声音还能营造特定的氛围,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文字所营造的特定的情境中。

教《荷塘月色》前播放一曲淡雅的《莫斯科效外的晚上》,教《祝福》时配一段风雪呼啸的背景音乐,均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提高教学效率。

3.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其他科目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教师怎样去收集、组织、运作都是一个艰巨的难题。

然而,信息化条件就提供了这么一个空间。

教师可以轻松上网,不仅是校内的资源共享,我们还和全世界连在一起,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同行交流,还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

备课时,我们不会苦于仅有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
本词典了,我们联想到的某个内容,很快我们就可以通过网上的搜索引擎查找到相关的内容,我们的原料是如此的无穷无尽。

上课时,我们不再是只能板书题目、作者、段落结构、线索脉络,我们可以让学生透过投影屏幕,对教材的内容作纵深的了解。

学生可以去寻访作者成长的时代、地点,通过相关的历史地理资料,亲切地踏着他们的足迹去和他们沟通;学生可以去倾听课文所提到的音乐、去欣赏文章中说起美术作品,真实地去领悟、体验作者的感受;通过一段电视剧、一段电影和作品文本的比较,学生可以细细去思考作品现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探讨一些表现的效果和途径。

总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

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并把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我深信,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能为我们的教学开创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2.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3.[美国] 珍尼·沃斯《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第2版。

4.李杏保陈钟梁著《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