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瑞《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圣才】

刘瑞《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圣才】

第2章国民经济管理模式
2.1 复习笔记
一、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含义及其分类
1.经济模式的一般含义
比较经济学对经济模式的分析运用了两个基本概念: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经济活动当事者之间发生的一种经常性和规律性的关系方式,通常以一定的口头式或契约式的约定表现出来。

经济体制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产、收入和消费决策的一组机制和制度。

经济模式是对一种特定形式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构成经济模式或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有:
(1)财产所有制要素。

这是模式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资源的控制基础和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

(2)决策要素。

这是模式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经济资源的控制权限并影响着社会经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3)组织要素。

这是模式的载体,决定着对社会经济资源控制和信息传递与交流影响的维护能力。

(4)调控要素。

这是模式的运作方式,决定了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实际配置方向、程度和数量。

2.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及其分类
所谓国民经济管理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其社会经济资源进行特定方式的决策、组织和调控行为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1)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特征。

①总体性特征;
②宏观性特征;
③操作性特征。

(2)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划分和概括
①国别分类法
即按照各个国家来划分不同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按照区域划分是国别分类法的派生。

国别分类法的优点:把分析的样本当作浑然一体的研究对象,有助于像解剖麻雀似的研究,能从中得出符合实际的整体性结论。

这对了解并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管理基本内容和形式有直接帮助的作用。

国别分类法的不足:从总体上看,国别分类法是一种经验式的和浅层次的分类方法。

第一,由于各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具有不可比性,结论对指导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管理活动虽然有一定理论价值,但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

第二,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难以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框架去概括和抽象。

②理论模式分类法
理论模式分类法试图用比较严谨的理论框架来划分不同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

基本思路是:预先构想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再将现实中的情况一一套入进行对比,从而勾画出各种不同质的经济模式。

理论模式法的优点:逻辑清晰、划分严谨。

理论模式法的缺点:理论框架如果出现错误会导致整个分析大厦的崩溃。

不同的理论家
都有各自的理论框架主张,很难达成较大范围内的共识。

③特征分类法
该方法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研究各种模式的实际解决办法特点以及特殊效果,会满足人们研究模式的最终目的,即寻找出能够解决本国或本地区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克服了国别分类法经验性强但理论性弱的缺陷,在一定形式上具有较强的理论论证力;又避免了理论模式法过于主观和简单化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实证力。

按照比较经济学的认识,经济体制分类所涉及的最基础的特征或属性有两个:财产所有制和资源配置方式。

根据所有制标准,国民经济管理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

现实中衍生出各种程度不等的所有制,当两者到达某个平衡点就会形成一种混合所有制形式。

从管理角度考虑,在这类模式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国家如何委托国有企业代理经营国有资产并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家如何保护私有企业权益并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有效调控所有进入市场的企业的行为。

根据资源配置方式标准,国民经济管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管理路线,即计划管理模式和政策管理模式。

这两种模式可以共存互补的。

从管理角度考虑,在这两种模式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中何种管理方式更为有效。

依据两种标准分类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整合,如图2-1所示。

图2-1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分类图
3.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形成条件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差异性产生于条件的差异性,但对形成条件的详细解释是不充分的。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以生产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力为代表的社会生产能力,是形成一定形式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物质条件。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国民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方式方法逐步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直接变为间接。

(2)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社会生产关系涉及财产关系、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是形成一定形式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客观条件。

(3)政治制度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服从一国的政治制度。

(4)国家法律制度
国民经济管理是在一定国家法律框架内运转的。

不同的国家法律制度会导致国民经济管理决策和组织方面的差异,强化或者弱化中央对全局或局部领域的管理权限能力。

(5)传统文化
经验观察可知,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中的国民经济管理行为是存在着差异的。

在进行东西方国民经济管理比较分析时可以发现,对于政府与民间、集体与个人两者的态度存在基本文化差异。

(6)社会心理
国民经济管理行动是由众多的实际管理者去推动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集体行为,因此决定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差异的心理条件主要是社会心理。

(7)国际环境
一般说来,国际因素对一国模式形成的影响表现于:
①数先进国家模式对多数后进国家的示范效应;
②国际压力使得建立自己模式的选择余地大大缩小,国际援助又使得自己对模式的选择没有多大余地;
③即使自己的模式与国际的普遍趋势相左,可以通过满足国际社会的其他需要获得补偿,换取对自己独特模式的默认与宽容。

二、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比较
1.公有制为基础的模式与私有制为基础的模式
所有制问题是全部经济关系的焦点与核心。

无论怎样,企业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微观基础,最终都需要摆正国民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与国民经济管理的客体——企业之间的关系。

(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一般说来,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政府对国有企业拥有领导与监督的权利;
②企业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权。

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比重随着政府所有制政策的改变而变化。

一般情况下,政府采取的政策有两种:
a.“非国有化”方针,向私人大规模出售国有企业;
b.“国有化”方针,向社会大规模收购私人企业或创办国有企业。

(2)政府与私有企业的关系
对待私有企业的管理不同于对待国有企业的管理,总的原则是:指导、扶持、协调、服务和外部控制。

①指导
政府对私营企业的指导分为两类:
a.通过发布政策信息和公布政府发展计划,告诉私营企业国家的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实现的基本目标,通过这种指导期望企业朝着政府预想的方向前进;
b.通过财政预算和相关政策来指导私营企业行为。

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政府的“行政指导”和“窗口指导”。

②扶持
扶持的目的在于维护市场竞争的自由和公平,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大型企业。

在韩国和日本,私有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中小型发展成跨国家、跨行业的财团,是政府扶植的典范。

③协调
政府作为中间人对发生在企业之问和企业内部劳资双方之间的纠纷进行调停;当私营企业在涉及对外关系和跨地区、跨行业投资遇到麻烦的时候,政府也给予协调和帮助。

④服务
信息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福利服务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