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历史永远地过去了,但历史也永恒地存在着,它联结着过去和未来,在当代人的血脉中流淌。
无法忘记的是血与火交织的滚烫日子,记忆中永存的是生与死碰撞的闪光瞬间。
为今日的幸福与明日的更加美好,让我们走近历史,翻开北伐战役这本耐读的书,去领略那英勇悲壮,令人震撼的一幕这是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共和国壮丽的史册上,
因为它卓著,而成为伟大的开篇,
这就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战役。
沿着当年的足迹,
战场成为今天的画卷,遗址成为今天的殿堂,
追寻他们的身影在轰轰烈烈的陆战,
开辟了今天胜利的坦途!
上学期,我们班在杨红英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参观了北伐战争纪念馆。
那次参观主要是带领大家回顾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人民在孙中山先生带领下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方军阀”而进行的两次北伐战争,号召大家继承先辈的革命思想,树立远大理;重温解放战争硝烟,缅怀革命先烈。
一寸山河、一寸血泪,永怀壮烈、永奠英灵。
据介绍,韶关市北伐战争纪念馆是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而建。
该纪念馆建设和布展总投资1799万元,分为北伐战争展厅、北伐名将展厅等六大部分。
馆内共征集到有关孙中山先生及北伐战争时期的文物实物81件(含复制品32件),图片410幅。
其中,文物实物包括孙中山先生在韶督师北伐时期使用的硬木办公桌、民国时期孙中山纪念画册等珍贵文物,并对孙中山卧室、办公室、参谋作战室进行了场景复原。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被尊为国父。
他一生为国操劳,为推翻满清,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赢得了举世的推崇。
1922年和1924年,孙中山先生曾两次亲临韶关督师北伐,并亲临韶关南校场(现中山公园内)检阅北伐军。
为缅怀孙中山这位革命先行者的卓越功勋,纪念北伐战争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北伐战争纪念馆建设和布展总投资1799万元,分为北伐战争展厅、北伐名将展厅等六大部分。
馆内共征集到有关孙中山先生及北伐战争时期的文物实物81件(含复制品32件),图片410幅。
其中,文物实物包括孙中山先生在韶督师北伐时期使用的硬木办公桌、民国时期孙中山纪念画册等珍贵文物,并对孙中山卧室、办公室、参谋作战室进行了场景复原。
北伐战争纪念馆是按照北伐大本营旧址民国初年的仿西式建筑物复原建设。
该建筑物为二层方行西式四合院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内设方形天井,南北楼设有楼梯与二楼相通,上下两层四周均有走廊为通道,楼下前厅为大本营会议厅。
纪念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面积约13600平方米。
纪念馆里陈列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件物品,我都细细研读;每一次的军事布置,每一次获得的战斗成果,我都历历在目;每一场战斗的艰辛,每一次战士们的奋不顾身,我的心都在流泪——是感动,为他们生活困苦,战斗艰辛却英勇顽强,奋不顾身;更是感激,是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这幸福的生活!
展厅通过大量照片、文献、实物筹史实材料与图表、绘画筹辅助展品有机.结合,全面、亘实地展现了平津战役从发起到胜利结束的光辉历程。
生动地展现
在我们面前。
感受硝烟弥漫的战火,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历史,并将先烈们的蓬勃向上的革命精神作为伟大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我们要珍惜这幸福的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跟上时代的步伐,用我们的热血谱写出新的篇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奉献我们的力量。
在参观学习中,大家一边看着一张张真实历史照片,一边认真的聆听讲解员解说,我们都被展馆中灿烂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着;展柜中的每一件展品,同志们都驻足仔细观赏,细细揣摩;讲解到曾经那段生死肉搏、战鼓雷鸣的峥嵘岁月时,大家更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进行参观;其中,孙中山领导两次在韶关誓师北伐,韶关人民给予的大力支持,为北伐胜利进军做出重大贡献。
走进北伐战争纪念馆的全景画,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扑面而来,那种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仿佛跨越了时空,又走进了半个世纪前那场壮烈的战争……
虽然此次参观大家都略显得行色匆匆,但大家对一些重要的文字图片都进行拍照保存。
听着解说员生动的讲解,在光与影中穿越着,那些为光明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的平凡英雄,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好像在眼前浮现着。
我们很幸福,降生在如此和平的年代,没有经过大风大浪,却能享受革命烈士们梦想中的理想生活。
但他们的勇气、精神、毅力与信念,还是震撼了我们的心灵,这不是仅看着教科书上的几个字几句话就能感受到的,在这里,他们带给后人无限追思与成长。
烈士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我们当代大学生铭记历史,为未来奋斗。
相信我们载回来的也绝不只是留念的照片,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收获。
参观完北伐战争纪念馆,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今天这种和平的环境里,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我们做到了什么呢?虽然过去不等于未来,我们不能沉浸于过去;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因为过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太多。
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教师队伍的后续力量,我深切地明白,爱国不是用说的,是实实在在做的。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未来中华民族的领跑者,我们理应从自身做起,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
或许,有人会问“国是什么?国在哪里?”那么请记住国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国是华夏大地每一处疆土,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
爱国就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渗透、去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历史从昨天走来,正朝着未来走去。
我们这座繁华的大城市正是建筑在曾经辉煌的历史之上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
正如从我们身旁呼啸而过的列车,罢工的汽笛就曾震撼长空。
因此,我们不应沉睡在历史之上,应该像纪念馆内结束语所说的那样: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
就是为了面向未来,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再现时代风采,再建历史新功。
如果,人人都有如此境界,我相信,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观完北伐战争纪念馆后,我们参观了位于韶关市浈江区五里亭中共广东省委、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
在中共南方局、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先后领导下,旧址当时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枢。
这是我省目前发现尚存的新中国成立前的省委旧址,是党领导广东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意义重大。
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和陈列馆比较全面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的历史及其功绩,再现了他们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的全面抗战路线,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创建敌后人民抗日武装和根据地,使广东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中共党员最多的省份之一,统一战线工作取得了突出业绩,并开辟了华南敌后抗日战场,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历史功勋;展示了党
中央和周恩来应对南方工委、粤北省委遭受破坏事件,镇定指挥,采取非常措施,化险为夷的高超指挥艺术和起伏跌宕的历史情节;展示了以张文彬为代表的广东共产党人英勇奋斗、百折不挠、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坚定理想信念;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支持和参与抗日救国伟大斗争;展现了爱国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华侨和港澳同胞与共产党密切合作抗日,肝胆相照;展现了党在文化宣传战线上所开创的局面和广大文化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才艺。
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和陈列馆史料基础厚实,史实可靠。
省委党史研究室在韶关史志办等参与、配合下,查阅、搜集了数千份历史档案文献,100多份回忆史料,1000多幅图片,征集到60多件文物,搜集到上世纪30、40年代拍摄的真实历史录像,访问了10多位历史当事人,使脚本的撰写、修改和陈列都建立在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
许多文物、档案、照片都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融历史和思想的穿透力与艺术的感染力于一体,对广大观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化力。
既然省委如此重视,既然旧址和陈列馆具有如此强大的教育功能,工程竣工后,我们就要按照文物保护法,切实履行爱护、保护、维护的职责;要建设优秀的讲解员队伍,不断提高讲解水平,以求达到传承历史的目的。
参观完粤北省委旧址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炮火硝烟的战场气氛,让繁杂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洗礼,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了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崛起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开创改革开放崭新局面的丰功伟绩。
他们表示,是先辈们的鲜血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用同样的精神去为社会做贡献。
文物古迹、文化遗迹其实就是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历史,是一个地方人们的共同记忆,古迹、遗迹的多少显示着一方水土历史的厚薄,而人们往往都希望自己所住的地方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多少年来,很多城市全力以赴在保护着自己古老的历史,他们引以为骄傲的文明结晶,甚至连野蛮的战火也有意识地避开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
抚今追昔,我们在缅怀先烈之余,我不禁联想到我们自己。
我们有着和平安宁的环境,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课,吃着营养丰富的饭菜,而我们有些却同学心无目标,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有些学习态度很不端正,应付老师,糊弄家长,他们无视父母的期盼,老师的教诲,忘记了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更加清楚了应该继承什么,珍惜什么。
新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一个崭新的环境,所处的地位、环境、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既有改革开放中产生的新课题,也有来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竞争的压力,还有来自文明进步的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时刻保持着先进性。
我们应该不辜负先烈遗志,努力学习,不断的进步,成为国家的栋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只有这样才能告慰先烈的英魂。
热血与战火、赤诚与英勇,如泣如诉,如歌如诗,要弘扬于世,更要珍藏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