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大学UG毕业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轴承座班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班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阅书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目录设计题目及任务书 (2)绪论 (5)第一章零件建模 (6)第二章毛坯建模 (14)第三章零件工艺分析及工艺过程 (19)第四章具体加工过程 (31)第五章车间工艺文档 (45)第六章设计心得与体会 (46)设计题目中州大学UG毕业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轴承座成型加工设计要求对指定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编写加工工艺,并运用UG进行仿真加工,具体要求完成以下内容(可打印):1、设计说明书一封。
包括:封面、目录、任务书、正文、参考文献、设计心得。
其中正文部分用5号字体书写,应有零件的建模过程、加工工艺分析、仿真加工过程(在每个操作中要求说明操作中各参数的设置过程,并在每个操作后附相应程序清单)。
正文应包括:零件的建模过程、毛坯的建模过程、零件工艺分析与编制的工艺过程、具体加工过程(每个操作的创建详细过程,要求说明各个参数是如何配置的、每个操作生成的刀轨)、车间工艺文档2、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1张3、机械加工工序卡1套特别注意:以上内容必须在2012年4月20日前完成。
绪论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里程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的应用已遍及各个领域。
在机械设计及制造领域中,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用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就必须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相互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机械CAD/CAM这样一门综合性的高新技术。
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CAD/CAM软件和有关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的典型图例来进行产品的设计、装配、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模具设计等,加深和扩展有关CAD/CAM方面的知识。
通过CAD/CAM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CAD/CAM软件应用能力,机械设计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
本设计紧贴生产实际,充分利用高端CAD/CAM软件强大的模块功能,加强我们零件设计,制造与加工等方面的能力;加强我们对零件加工工艺方案的编制,模具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加强现代CAD/CAM课程设计基本功的训练与培养;加强各种现代设计方法与手段的掌握与应用,使我们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更强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以适应CAD/CAM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电子技术在制造业的推广及应用, 传统机械加工方法正逐渐被先进的CAD /CAM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所取代。
应用传统的加工方法, 不仅生产率低, 且精度得不到保证, CAD /CAM软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为我们开辟了一种新的设计、加工途径, 并使机械制造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UG/NX作为参数化CAD/CAM软件系统的代表,主要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机械电子、模具制造等行业,实现了产品零件或组件从概念设计到制造全过程设计的自动一体化,提供了以参数化为基础,基于特征实体造型,部件间的关联设计等技术。
其核心技术是采用非均匀有理***条(NURBS)作为曲面造型的基础,融线框模型、曲面造型、实体造型为一体。
参数化和特征化的实体模型系统,系统是建立在统一的富有关联的数据库基础上,提供了工程上的完全关联性,使CAD/CAM/CAE各部分数据自由联动切换。
以基本特征作为交互操作的基础,利用特征技术,用户可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编程、工程分析,实现并行工程CAD/CAPP/CAM的集成与联动。
系统采用统一的三维几何模型,使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数控编程、工程分析等环节的修改自动映射到与其关联的环节,排除不协调,保证产品设计的统一性和唯一性。
基于关联模型的产品定义包含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分析、制造、检测等)信息,产品数据定义规范化使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数据表达实现标准化,不仅有利于与CAD/CAM系统之间交换信息,而且支持产品及模具工装设计、工程分析、数控编程、生产管理等信息的共享。
在UG/OPEN提供的二次开发函数据的基础上,用户可用C或C++语言进行二次功能开发,UG/NX提供的基于专家的模具设计、先进的数控加工编程功能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变得更为轻松可靠。
我们运用UG软件的建模和加工模块, 完成了零件模型建立——加工过程的设计——加工过程的仿真——加工参数修正——数控机床后置处理转换——生成数控程序——数控加工, 从而满足各项要求。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编程人员的计算量, 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制造质量和生产效率。
/ShowTitle.e?sp=S自动编程(AutomaticProgramming)也称为计算机编程。
将输入计算机的零件设计和加工信息自动转换成为数控装置能够读取和执行的指令(或信息)的过程就是自动编程。
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数控加工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日趋广泛,使数控加工方法的先进性和高效性与冗长复杂、效率低下的数控编程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数控编程能力与生产不匹配的矛盾日益明显。
如何有效地表达、高效地输入零件信息,实现数控编程的自动化,已成为数控加工中巫待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给数控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奇迹,其强大的计算功能,完善的图形处理能力都为数控编程的高效化、智能化提供了良好的开发平台。
数控自动编程软件在强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和软件业的激烈竞争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功能不断得到更新与拓展,性能不断完善提高。
作为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直接体现,数控自动编程已代替手工编程在数控机床的使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CAD/CAM图形交互式自动编程已得到较多的应用,是数控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它是利用CAD绘制的零件加工图样,经计算机内的刀具轨迹数据进行计算和后置处理,从而自动生成数控机床零部件加工程序,以实现CAD与CAM的集成。
随着CIMS技术的发展,当前又出现了CAD/CAPP/CAM集成的全自动编程方式,其编程所需的加工工艺参数不必由人工参与,直接从系统内的CAPP数据库获得,推动数控机床系统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
/ShowTitle.e?sp=S1952年,美国的Person公司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研制出了的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为了解决了数控机床的编程问题,美国空军与MIT合作于第二年研制成了APT系统,从此便开始了数控加工和数控编程的发展进程。
20世纪60年代着眼于交互式绘图系统和NC编程语言的开发,美国MIT的SUTHERLAND教授发表的“SKETCHPAD一人机会话系统”为计算机图形设计系统和CAD/CAM提供了理论基础。
具有多坐标立体曲面自动编程的APTIH的问世,使数控编程从面向机床指令上升面向几何元素的高层次编程。
随后,APT几经修改和充实,又出现了APTIV(改进算法,增加了多坐标编程系统)、APT-AQ增加了切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APT-SS(增加了雕塑曲面编程系统)等。
世界各国以APT为基础开发了具有独自特色、专业性更强的APT衍生编程语言,如美国MDSI公司的Compact。
用APT语言进行数控编程,具有程序简练、易于控制走刀等优点,但设计和编程之间只能通过图纸来传递数据,图纸解释、工艺规划靠工艺人员来完成,不能对刀具轨迹进行验证,易发生人为编程错误和造成重复工作等。
步入20世纪70年代,图形辅助数控编程GNC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推动了CAD/CAM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概念。
GNC是一种面向制造的技术,它将零件的几何显示、走刀模拟、交互修改等不足,如1972年美国Lochead公司推出的CADAM 系统,就融入了最新的GNC技术。
1975年法国的达索飞机公司对引进的CADAM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研制成功了CATIA系统,使其能进行三维设计、分析和NC加工。
80年代初,该公司成功地将CATIA应用于飞机吹风模型地设计和加工,使生产周期从六个月下降为一个月。
到了20世纪80年代,相继出现了将设计和GNC成功结合和工程化、商业化CAD/CAM系统,如I-DEAS、CADDS、UG等,它们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机械、电子、模具等行业。
/ShowTitle.e?sp=S我国数控加工及编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始于航空工业的PCL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系统SKC 一1。
在此基础上,以后又发展了SKC-2、SKC-3和CAM251数控加工绘图语言,这些系统没有图形功能,并且以2坐标和2.5坐标加工为主。
我国从“七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研究和应用CAD/CAM技术,引进成套的CAD/CAM系统,首先应用在大型军工企业,航天航空领域也开始应用,虽然这些软件功能很强,但价格昂贵,难以在我国推广普及。
“八五”又引进了大量的CAD/CAM 软件,如:EUCLID-15、UG、CADDS、I-DEAS等,以这些软件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二次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应用成功,但进展比较缓慢。
我国在引用CAD/CAM系统的同时,也开展了自行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