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教案第二章知识框架体系一、中外古代重要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一)中外古代重要的管理实践活动管理思想是来源于管理的实践活动的,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就懂得了必须合作一起劳动,这就产生了管理问题。
原始社会的分工,处理部落事务、组织狩猎、生产、战争,分配劳动成果和战利品等方面,已出现了简单低级的民主管理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管理思想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对人类生产和管理活动实践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埃及齐阿普斯金字塔我国的万里长城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体制古罗马帝国则采取了较为分权的组织管理形式军事组织和战争实施方面,也留下了出色的管理实践记载。
还有古代的许多宗教组织也有各种成功的管理实践,如罗马天主教教会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基层部门,采取高效率的职能分工,各级组织都配备辅助人员,成功地解决了大规模活动的组织问题。
但总的来说,古代管理实践偏重于宏观行政组织管理,如国家、军队、宗教等。
这是由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并且对早期的管理观念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二)中外古代的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几千年的管理思想主要反映在一些重大的工程建设、军事战争、名人传记、历史小说和科研著作上,它们主要是《尧典》、《孙子兵法》、《周礼》、《考工记》、《管子》、《货殖列传》、《梦溪笔淡》、《营造法式》、《天工开物》,等等。
归纳上述古代留下的著述,我们基本上可以从宏观治国(更多地体现为哲学思想)管理和微观治生(更多地体现为管理的应用方法)管理两个层面来把握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精髓。
从宏观治国管理层面来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顺“道”、重人、仁政、人和这四个方面。
顺“道”:“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
重人:(1)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2)重才识才用才的思想:如“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老子曾说“知人者智”;如何用才呢?他又说“善用人者为之下”。
仁政:中国古代在推行统治方面受儒家管理思想影响较大。
例如孟子提出行“王道”反“霸道”,“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再如孔子提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即“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同时强调仁义的思想来处理政务、商事;某些情况下主张以“舍身取义”来实现超越功利的道义上的责任。
人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再如《孙子兵法》中所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上述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地运用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管理思想财富。
从管理思想的应用层面来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战略、理财、经营、组织、选贤用人、系统管理以及管理者素质等七个方面。
第一,经营战略思想。
第二,在理财方面。
第三,在经营管理方面。
《盐铁论》《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关于范蠡、白圭提出的“待乏原则”和“积贮之理”等经营思想。
第四,关于组织的思想。
《周礼》《孙子兵法》第五,在选贤用人方面的思想。
李悝提出“五视”的静态识人观诸葛亮则提出动态的知人之道“七观”第六,关于系统管理的思想。
《孙子兵法》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分析战争的全局,也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把环境、系统整体与系统中诸要素统一起来,研究战争的规律。
都江堰水利工程《梦溪笔谈》“一举三得”方案第七,在管理者素质方面。
(二)外国古代管理思想二、西方近代管理思想(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分工好处有三点:①分工可以使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③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促进工具的改进和机器的发明。
斯密的上述分析,不仅符合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成了以后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斯密在研究经济对象时,一个根本论点是,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已主义的人们所进行的活动而产生的。
他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社会上每个人的利益总是受到他人利益的制约,个人都需要兼顾到他人的利益,由此而产生共同利益,进而形成总的社会利益。
所以,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足点的。
这就是所谓“经济人”观点,该观点后来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小詹姆斯·瓦特与马修·鲁滨逊·包尔顿关于科学管理制度与方法的运用(三)罗伯特·欧文对人事管理的探索(四)查尔斯·巴贝奇把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五)亨利·普尔提出科学管理的原则三、古典管理理论包括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技术背景●经济背景●社会背景2、泰罗及生平介绍3、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的具体内容与做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
●从作业管理方面看,包括实行定量作业管理、科学地选择和训练工人、实行差别工资制、对工人宣传劳资合作互利的思想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实行定量作业管理具体做法又包括:时间和动作研究、任务管理这两个方面。
●时间和动作研究。
●任务管理。
(A)高标准地规定一天的任务。
(B)标准条件。
(C)高工资。
(D)损失责任。
可见,任务管理是由以高效率为原则科学地规定作业标准、实行最佳的标准化作业、实行奖励工资制以及岗位责任等内容所构成的。
2)科学地选择和训练工人。
3)实行差别工资制。
4)对工人宣传劳资合作互利的思想。
认识到只有互相协作,才能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雇主降低了成本,工人提高了工资,泰罗认为这就是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从事协调与合作的基础。
●从组织管理方面看,主要包括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组织——职能管理式的组织制度、例外管理原理三个方面。
1)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2)实行职能组织——职能管理式的组织制度。
3)例外管理原理。
4、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1)把工人视为“机器人”2)把工人视为“经济人”3)过于注重企业的基层作业管理(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其代表作是1916年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法约尔被西方称为“经营管理之父”。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和职能2、管理五职能的主要内容3、法约尔法则法则说明企业的管理、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这六种职能都分别需要与其相应的特殊能力,也就是说,这六种不同的职能分别需要技术能力、营业能力、财务能力、安全能力、会计能力和管理能力。
在大型企业里,各种职能是由人数众多的经营者和职工分担的。
各人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在他的总能力中所占的比重是随着管理阶层的不同而不同的。
4、管理的一般原则法约尔根据他长期的管理实践。
总结出十四条管理的一般原则,即:1)劳动分工2)权威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统一指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中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人员保持稳定13)首创性14)集体精神(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韦伯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一套官僚行政组织的理想结构。
所谓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体系,是指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所讲的“理想的”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
1、官僚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权力基础●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才是最符合理性的原则,高效率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2、官僚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特征韦伯提出的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存在明确的分工。
2.组织是根据规定的法规、规章组成的。
3.组织中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上的要求,通过正式考试或教育训练来实现,合格者才能录用。
4.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
5.人员的升迁制度和工资制度都有明文规定,以服务年限和工作成绩为标准。
韦伯认为,这种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能提高工作效率。
它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
摆脱了传统组织的随机、主观、偏见的影响,这种组织适合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四)古典管理理论的其它重要人物介绍1、厄威克提出的八项组织原则2、穆尼和古利克对组织理论的贡献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看,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时期,前期叫做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后期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一)行为科学产生的背景(二)人际关系学说梅奥从1927年开始,负责指导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的调查研究工作,即著名的“霍桑试验”。
1、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全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室试验3)与工人谈话试验。
4)继电器绕线机组观察室试验通过试验,取得了大量实际材料,研究小组根据这些材料进行总结、研究,梅奥写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发表,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
(二)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人际关系理论与古典管理理论相比,提出了以下几个新的理论观点:1.职工是“社会人”。
2.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以上三个方面的观点和理论,构成了早期“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这些观点虽然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是梅奥等人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引进企业管理理论,为创立一个新的管理学说奠定了基础,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不足之处,促进了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一系列研究。
继梅奥等人之后,研究行为科学的学者大量涌现,行为科学也就日益发展起来了。
(三)后期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后期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1)人类需要层次理论(2)人的假设理论。
(3)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理论。
(4)组织中领导方式方面的理论。
综上所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从人的行为的本质中激发出动力,不断提高生产率的理论,也就是从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上去激发动力的管理理论。
尽管有它的各种理论和学派,但它们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之上。
必须指出,早期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与科学管理理论的观点不同而创立的,但在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后期发展中,倾向于把行为科学同科学管理理论调和起来。
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不是行为科学那一套所能解决的。
而行为科学的许多主张和做法不但没有被当代西方管理学者所抛弃,而且受到更多的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