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00字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00字
萧红是一个命运悲苦的女性,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经历了叛逆,觉醒和抗争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搏击,《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00字。
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
她的作品中带着一丝丝凄苦和愤世,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乡愁。
小学期间,我们上了萧红的《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萧红小时候居住的呼兰河城是如此的奇妙与可
爱,使人不禁向往它……可今天,我读了这本书,却明显地体会到了
这个年代到百姓们的无奈与痛苦,也读懂了一个懵懂小女孩的心。
《呼兰河传》这本书一共分为六大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
为主线,描绘了当时呼兰河城的难忘人和事: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作者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
活画面,以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中国的愚昧灵魂,控诉了根深蒂
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否定。
在这六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三章——《我的祖父》。
这篇文章的文字向我们叙述了当时在幼儿时代萧红生活的喜,怒,哀,乐,让人无比地向往和羡慕。
萧红家有一个大花园。
这花园里可谓是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语香烂姿,鸟花绚多。
花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让我感到神奇,新鲜。
特别是那会呼叫,会冒烟,叶子会发光的大榆树,让我感到十
分羡慕和惊讶。
萧红说,花园中的植物,动物简直是应有尽有。
“蜜蜂则嗡
嗡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小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
毛球,落到上面一动不动了。
”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毛茸茸的
小蜜蜂嗡嗡飞着,落到一朵芳香四溢的花儿上,一动不动,似乎在回
味着这无限乐趣。
看,多有诗意呀!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天真淘气的萧红竟趁外祖父拔草时,
将一朵朵红彤彤的玫瑰插在祖父的草帽上,一边插还一边笑。
祖父更是可爱,不知真相,说了句:“今年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真香,二里路哪怕闻得到的。
”我当时在喝茶,看了这句话,突然笑得哆嗦
起来,实在憋不住,一口水从我嘴里喷了出来,地上顿时湿了一大片。
这,就是童心。
这,就是童趣。
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本《呼兰河传》吧,此时此刻,你马上
就会领略到萧红那纯洁的,又痛苦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00字
最近几天被感冒纠缠的昏天暗地的,鼻涕眼泪充斥着每一天。
不过还是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这是前段时间在网上买的一批书中
的一本,刚看了几页,就没有看下去。
后来看了莫言的《生死疲劳》
真的酣畅淋漓。
看过之后总觉得一种失落,也许莫言的书写的太好了。
于是我又拿起了没有看完的《呼兰河传》。
有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对比,莫言的书是带着一股肉味的。
直接冲击人们的最敏感的器官,总
是有一种大多快意的感觉。
就好像是在最寒冷的腊八天吃上一顿热气
腾腾的羊肉火锅,之后在来两瓶啤酒那样舒畅。
可是羊肉也不能总吃啊,手里拿着《呼兰河传》,好像拿着一份东北的土豆丝卷饼一样,清爽自然。
这部小说是萧红在1940年香港写完的。
我看过关于她的电影,那时候的她身体极端不好,在贫
困交加中完成了这部清新自然的自传体小说。
就像她在尾声说的那
样,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呼兰河地区
的风俗人情,也浓墨重彩的描写我和爷爷的祖孙情深。
同时也描写了下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以及对生的希望和执着。
在这里我要说的一个人物就是他们的家的租户冯歪嘴子,他是一个拉磨的,做点粘糕。
挣扎的生活着。
和村里的王大姑娘生活在一起了,并且有一个孩子,在文中描写的真是凄苦,房子四处漏风,四周的水什么的都已经
结冰了,墙根地下的耗子吱知乱跑。
孩子只是盖着面口带,孩子一哭,从孩子的嘴里冒出了雪白的白气。
后来搬到了草房子里,小孩睡到了草堆上,好像一直喜鹊睡在了窝里。
总之,我似乎能感受到那种生活
的恶劣情况。
后来王大姑娘因为生第二个孩子死了,冯歪嘴子没有颓废下去,一个孩子才四五岁,一个才出生。
大家伙都想看他的热闹时
候,他没有绝望,因为他看见了自己两个孩子,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的牢牢的。
于是他照常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他
照常的负者他那份责任。
到最后他还是没有让人看到笑话,还是顺其自然的活着。
也许在他的心中希望总是孩子渐渐长大的脚步中。
文章里也充满着对女性的同情,在那个年代,被汉子打,被
婆家打,是再正常不过的。
老胡家的两个孙媳妇,大的聪明灵力,有
一手好女红,这也逃不逃被男人打的命运。
可是她还是很满意,用她
的话说,女人啊,哪有不被汉子打的。
到时候还得该做饭,做饭;该
干活,干活。
她努力的伺候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也很孝顺,在给小孙
媳妇治病的时候,偷偷的切下一块好肉,给几个月没有尝荤腥的奶奶婆婆做了一碗嘎达汤。
最后在看这妯娌小孙媳妇被这家人活活的折磨
死了,也跟人跑了。
她真的心寒了,不跑在这个家里同样是等死。
在说说可怜的小孙媳妇。
她卑贱的有没有名字,都叫她小团圆媳妇,比作者大几岁,还是个孩子,才12。
八岁就被老胡家用八两银子买来做媳妇,12岁接近胡家,也开始了了悲惨而屈辱的短暂
一生,她本是一个脸膛黑黑,爱说爱笑的孩子。
在胡家一段时间,变
得脸黄黄的。
天天从他们家里传来凄惨的哭声。
这下婆婆找到一个撒气同了,自己把碗打碎了。
抓过小团圆媳妇就一顿毒打:自己卡摔了,把小媳妇也要打一顿。
是不是把媳妇掉在房梁上打,没有啥过错,用
她的话就是,给她一个下马威。
以后好听话,孩子的练越来越瘦,不
吃不喝,闹起来病。
在东北都流行跳神,跳过无数次的神,吃过很多
的偏方,都不见效。
最后最惨的是,把孩子当众扒的一丝不挂,放在
开水里洗澡。
孩子痛苦的昏了过去,醒了之后,在继续按在装满开水
的大岗里洗澡。
这哪里是洗澡,分明就和地狱的下油锅差不多。
孩子
在那个夜晚死了,找张铺盖卷雇几个人挖个坑就埋了。
女性的凄苦在作者的笔下描绘的令人心碎。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了中国人的看客心里,也提到了中国人对苦难的麻木不仁,人们就爱热闹,越出乱,才越好看。
在这里,我也看到了那个地方人的一种围观,热闹的心里。
那个年代的人们是不分地域性,因为他们都是那个苦难中国的苦难中国人。
跳大神,唱
秧歌,放河灯,野台戏,人们凑热闹,去看看,无可厚非。
可是对于
人家来了团圆媳妇,一对对的跳到墙里去看,看谁家死个人,糟了不幸。
更是好像有什么大戏的。
争先恐后的,有点说出来不好了。
在中国,那也许是成为了一种习俗。
不幸的人表演的更加不幸,看的人到
是有的笑的,有的沉默的,心慈的,拽其衣角边来擦擦眼泪。
极大的
满足了人的各种情绪的表达。
萧红此书也许是写给自己的,我想也是写给所有想了解那个时代的人。
历史总是呈现给我们血淋林的带着耻辱的画面,所有的一本本书拼接出一个上世纪的苦难中国,尤其是那个被日本沦陷多年的苦难东北。
我的家在松花江畔,是的,我的家也在松花江畔。
同为东
北人,虽然时空相隔,怎能不了解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描述的画面里,我还能看到我的童年,也能看到那寒冷的东北带给人的永远是最
酷的严寒。
在苦难中,我又看到了你伏案奋笔疾书的样子。
最后也没
有叶落归根,两年之后,你病逝在香港。
那屡香魂也飞到了呼兰河上
空,看看曾经的家,看看故乡的人。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