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

政治上,德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 * 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 * 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二战爆发的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

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的导火线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 * 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 * 专政进行疯狂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四、 * 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是二战爆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和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

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德、日、意 * 国家蓄意发动战争是二战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五、英、法、美“祸水东引”战略以及“绥靖政策”和苏联的“祸水西指”,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面对 * 国家的侵略,英、法、美等国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既得利益,同时出于对 * 苏联本能的仇视,尽可能将 * “祸水东引”,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 * 国家扩张欲望。

这种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 * 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为打破英法“祸水东引”战略,在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后,苏联采用了“祸水西指”的方法,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种中立自保的措施进一步促使了大战的爆发。

六、局部反 * 战争的失败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二战爆发前就遭受 * 侵略的国家尽管进行了抵抗,但由于这些国家不是力量过弱、便是战略失误,又未能及时得到大国援助,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的境地,被 * 国家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国家反 * 联盟去遏制 * 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从原始社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大约1万年前,人们开始使用工具来种植农作物,开启了经济的时代。

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与经济活动没有关系。

可以说,农业是人类经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由农业开始的原始 * 农业是农民进行播种、收获果实(粮食)的经济活动。

与采摘自然生长的果实不同,与狩猎或捕鱼也不一样,农业是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创造附加价值的。

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认的最早开始农业生产的人,是生活在大约1万年前的小亚细亚人。

随着农业生产的开展,人们也开始饲养温顺的家畜,并积累下丰富的养殖经验。

建立国家的古代 * 随着人们开始农业生产,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产生了新的秩序,拥有实力的人招募手下,建立了国家。

这个时候,私有财产制度出现了,个人能够拥有土地所有权。

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商品开始出现,为了使这些商品能够方便地交换,出现了物品货币。

物品的买卖变得容易,商业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以农业为中心的中世纪欧洲社会国家内外的战争不断,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人成为支配者,形成了中世纪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以庄园*制度和农奴*制度为基础,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形式;虽然带有闭关锁国的倾向,但是为了能够交换到各自所需的物品,商业和市场也非常发达。

到了10世纪,以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中心的城市开始变得繁荣。

* 庄园:中世纪欧洲的贵族或者教会拥有的辽阔土地,这是当时土地所有的一种形式。

* 农奴:封建社会时期与领主签约的农民。

他们受到领主的支配,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

由资产阶级完成的近代经济随着葡萄牙和西班牙发现新航线,商品交易越来越活跃,并且掌握了商业的主导权。

这个时候,欧洲国家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政体,对通过手工业和金融业赚到很多钱的资产阶级给予保护,并制定政策,从资产阶级那里收取税金作为报酬。

这样一来,资产阶级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

工业化带来产业革命自工业化开始以来,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就是产业革命。

所谓产业革命,就是产业由手工业逐步转变为拥有机械设备的大型工厂业。

产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逐步扩大到钢铁制造、煤炭化工、机械工业等领域;由此,运输方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修建了铁路,发明了蒸汽机车。

在技术革新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那就是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资本主义的发达和殖民地划分随着工业化的形成,资本家在赚取更多利润的同时,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

欧洲国家为了确保原材料供应,同时拥有更加广阔商品的销售市场,开始侵略其他国家,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20世纪初,欧洲和美洲大陆以外的大部分国家,都沦为了欧美各国的殖民地。

而想要占领新殖民地的国家,与不愿放弃原有殖民地的国家之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战争。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彼此之间争抢殖民地的战争。

史上最严重的经济混乱引发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这是因为它通过向欧洲国家销售战争物资,从中获利。

但是,不久便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 * 。

这场爆发于美国的 * *很快蔓延至欧洲,导致数百万人失业。

由 * 带来的经济不景气,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 :商品的生产与销售严重失衡,产业低迷,金融形势恶化,导致连锁性的破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几个国家为了恢复经济和进行自由贸易,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同时,为了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还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等国际金融机构。

20世纪30年代初的贸易保护政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应对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 * ,英、法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实施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政策。

1932年,世界贸易总量较 * 之前减少了一半以上。

由于贸易保护政策,德国陷入了难以遏制的经济衰败中;为了摆脱 * ,他们选举鼓吹 * 的希特勒担任总理。

1939年9月,德国侵略波兰,引发了又一场全球性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和欧洲国家认识到,希特勒侵略波兰而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之一就是贸易保护政策。

因此,为了恢复经济,必须采取自由贸易的政策。

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就消除各种壁垒、实施自由贸易的意见达成了统一。

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签署的协议,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在这些机构的引导下,关税开始走低,国际贸易恢复增长,全球贸易量从1950年的621亿美元迅速增长为1973年的5740亿美元。

20世纪70年代,由油价波动引起的两次经济恐慌 1961年,伊朗、 * 、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五个国家,组建了石油输出guo组织(OPEC)。

表面上,该组织以调节石油产量、稳定价格为目标,实际上却是联合起来控制石油,使之以更高价格销售。

由于OPEC突然提高油价,导致全世界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陷入经济恐慌。

重视市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1973年油价引发的经济恐慌过后,经济很不景气,但物价仍在持续上涨,这种现象叫“滞胀”。

滞胀一出现,经济学家便提出在失业与物价同时上升时,首先必须稳定物价,这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采纳了这一主张,并开始重视市场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义开始向中南美洲、非洲、欧洲及东南亚地区传播。

* 新自由主义:该理论认为,政府干预市场会降低经济效率,打破经济的平衡。

只有提高市场中交易的自由度,才能使经济形成稳定的增长。

为了建立新贸易秩序的乌拉圭回合石油危机过后,为了稳定经济,欧洲国家非常重视国内市场的贸易自由,在国际贸易中却倾向于实行保护主义政策。

与此同时,美国坚持主张自由贸易,这是为了在20世纪80年代减少不断增加的贸易赤字。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农业和服务业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它希望通过这些产业的自由贸易,恢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

因此,在1986年乌拉圭举行的GATT会议上,各国开始对自由贸易展开讨论,并于1994年在摩洛哥签署了最终协定,即乌拉圭回合协议(UR)。

石油危机为什么会引发经济恐慌如果原油价格上涨,以它为原料的石油制品和化学制品生产和投入的费用将同时增加。

如果生产费用增加的话,产品价格自然随之上涨。

由于收入不变,购买相同产品需要的钱比以前多了,那么对于商品的需求便会减少,企业的生产量也会降低。

如果企业的生产量降低,工作岗位就会减少,家庭收入随之降低。

这样一来,原油价格上涨,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式的经济停滞现象。

甲、同盟制度(兩大軍事集團)列強。

甲(1)? 第一階段(1870-1890)形勢及法國是傳統上革命發源地,因此,「三皇同盟」明顯地針對她。

1甲(2)? 第二階段(1890-1907)2自兩大敵對軍事集團成立後,遇有集團成員國之間的衝突,其他集團內成員國乘機干預;故一旦糾紛出現,衝突再不是兩國間的糾紛,而是六強的角力,大戰一觸即發。

乙、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3丙、民族主義4參考「民族主義」筆記。

5丁、軍國主義軍國主義是指列強在擴張及使用軍事力量方面的對抗。

第一次大戰前夕,使用軍事力量解決糾紛不僅是軍方的主張,同時一般民眾都渴望戰爭。

這是由於以下的原因:(1)只有擁有強大軍備的國家受人民及他國尊敬。

(2)只有擁有強大軍備的國家能擁有並擴張其殖民地。

(3)只有擁有強大軍備的國家能自保。

由於人人相信軍國主義,各國政府爭建軍備,「徵兵制」成為時尚,殺傷力強大的武器大量發明製造,各國政府祕密製定「戰爭策略」,針對敵對國家。

6作者:冀伯祥赵平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xx年05期作者介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系,重庆 400047/重庆市渔洞中学,重庆 401320 冀伯祥(1950—),男,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