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与处理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与处理


一氧化碳的理化特性
CO是非蓄积毒物,其吸收与排出取决于空气中CO 的分压和血液中COHb的饱和度; 次要因素为接触时间和肺通气量。
暴露于发动 机废气
供暖设备 通风不足
一氧化碳中 毒常见原因
密闭居室 内进餐
有故障的 炉具
一氧化碳中毒病理生理机制
一氧化碳通过肺迅速弥散入血,引起损伤和适应性 反应,在碳氧血红蛋白(COHb)恢复正常后,这种 损伤和适应性反应仍继续存在。
一氧化碳中毒病理生理机制
二、应激反应损伤机制 CO诱发细胞的应激反应,例如激活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后者可诱导基因调节,这种基因调 节可具有保护性,或者导致损伤,这取决于CO的量和 宿主因素,这些宿主因素大多还不了解。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表现
接触CO者血中COHb的含量与空气中CO浓度成正比关系 ,而中毒症状则取决于血中COHb的含量,比较精确的剂量 反应关系为:
症状和体征 没有症状
疲乏 头痛
不适
神经心理学损害 焦虑或抑郁
意识错乱 共济失调
心肌梗死
头晕
意识丧失
恶心
呕吐
惊厥
脑梗死
死亡
生理效应 生理功能
一氧化碳水平 暴露持续时间
保护性或 适应性效应
虚线表示出现炎症反应的CO暴露下限范围尚不确定
炎症
缺氧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表现
1、CO中毒的症状没有特异性 ,但具有高度可变性, 取决于CO暴露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2、轻度暴露可引起头痛、肌痛、头晕或神经心理害; 3、严重暴露于CO可导致意识错乱、意识丧失或死亡; 4、亚临床暴露的患者有可能在一次急性事件后或偶然 发现CO泄露时才意识到中毒;
轻度中毒 中度中毒
COHb浓度 10%-20% 30%-40%
空气中CO浓度 mg/m3
吸收半 量时间
吸收与排出CO平衡 人体反应 状态时COHb%
58.5
150
7
轻度头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7
120
12
中度头痛、眩晕
292.5
120
25
严重头痛、眩晕
582.5
90
45
恶心、呕吐、虚脱
1170
60
60
昏迷
117000
5
90
死亡
各种CO的暴露水平和持续时间的CO中毒 症状和效应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表现
8、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长期、亚急性CO暴露,通常 间断发生,有可能持续数周或甚至数年; 9、慢性中毒的症状有可能与急性中毒的症状不同,包 括慢性疲乏、情感障碍情绪忧伤、记忆缺陷、工作困难 、睡眠障碍、眩晕、神经病、感觉异常、反复感染、红 细胞增多症、腹痛和腹泻 。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表现
脑缺氧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坏死和细胞凋亡,是炎症和损 伤的原因;
一氧化碳中毒病理生理机制
一、缺氧机制 大量 CO 也可与肌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肌红蛋白, 影 响肌细胞内供氧,特别是代谢极为活跃的心 肌细胞, 使心脏表现为心肌顿抑,引起心肌细 胞缺血性损伤,出现心功能受损 、心律失常、 心绞痛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 ➢ 一、缺氧机制 ➢ 二、应激反应损伤
一氧化碳中毒病理生理机制
一、缺氧机制 (1)血液性缺氧
① 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与血红蛋白亲和力的240 倍,即使吸入相对少量的CO也可形成COHb ; ② CO通过形成COHb和使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曲线左移 ,引起低氧血症;
一氧化碳中毒病理生理机制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表现
5、所有人体内都有少量的CO,对多种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在 生理量时,内源性CO具有影响认知及神经交感活性等神经 递质的功能; 内源性CO来源于血红素的酵解
血红素 血红素氧合酶 CO+铁+胆绿素 内源性CO 产生, 约 0.42 mL /h左右; 非吸烟者体内COHb达 1 % - 3 %左右,而吸烟者则可高 达 10 % - 15 %;
一氧化碳中毒病理生理机制
二、应激反应损伤机制
③ 蛋白酶与内皮细胞内的黄嘌呤脱氢酶(XD)相 互作用,形成黄嘌呤氧化酶(XO),后者抑制抗 氧化应激的内源性机制;
④脂质过氧化产物与髓磷脂碱性蛋白形成加合物 ,改变其细胞结构,触发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增 加小胶质细胞活化作用和活性,并引发神经病理 学效应;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MMWR MorbMortalWkly Rep, 2007;36:1309–1312
一氧化碳的理化特性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 是无色、无臭、 无味的气体, 比重0.967,分子量28,几乎不溶于水 ; 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可产生CO; 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2.5-74%,能被活性炭少 量吸附。
急性气体中毒 窒息性气体中毒:造成组织缺氧的有害气体
单纯窒息性气体:甲烷、氮气、二氧化碳 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
刺激性气体中毒:对眼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 用,并可致全身中毒
氯气、光气、氨、二氧化硫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马可,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2008 , 24( 9):1865- 1868 、1872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表现
6、暴露低水平外源性CO,可导致保护性或适应性反 应,可能有利于调节炎症、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它还 上调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7、暴露于更高水平CO,可产生毒性效应,毒性效应可 引起炎症,随后出现缺氧;
一、缺氧机制 (2)组织性缺氧
① CO与血红素蛋白[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 CCO)]损 伤线粒体功能 ,从而导致缺氧; ② CO与血小板血红素蛋白结合,引起一氧化氮释放 ,过量的一氧化氮产生过氧亚硝酸盐损伤线粒体功能导 致缺氧;
一氧化碳中毒病理生理机制
一、缺氧机制
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脑缺氧可引起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升 高,激活 N-甲基-D-天冬氨酸,Ca2+内流增加,进一步激活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增加脑亚硝酸盐水平,引发一系列 损伤;
一氧化碳中毒病理生理机制
二、应激反应损伤机制
① 一氧化碳通过增加细胞溶质血红素和血红素 加 氧酶- 1(HO-1)水平引起炎症,从而导致细胞内氧 化应激 ;
② 一氧化碳引起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和中性粒 细胞脱颗粒,涉及髓过氧化物酶(MPO)、蛋白 酶和活性氧族引起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凋 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