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xx县xx乡xx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xx驻村工作队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主攻重点难点抓实“一户一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意见》,按照县(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结合本村工作实际,xx驻村工作队就现阶段xx村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xx村基本情况xx村位于xx县xx乡东北部,距离乡政府驻地8.5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设党总支部,有6个党小组,34名党员,1名预备党员。
总户数194户,总人口782人,其中农业劳动力375人;总土地面积28.09平方公里(42135亩),其中耕地面积9292亩(梯田1220亩,山地8070亩),耕地占村总面积22%。
属于全县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20年建档立卡时全村有贫困户104户386人,贫困发生率49.3%,2020年至2020年共脱贫83户307人(其中2020年脱贫19户72人,2020年脱贫15户59人,2020年脱贫32户116人,2020年脱贫10户48人,2020年返贫8户18人),剩余贫困户29户97人,贫困面下降至12.4%。
计划2020年减贫14户50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6%,计划2020年减贫10户34人,计划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66%,2020年减贫5户13人,实现全村整体脱贫目标。
二、调研情况近期乡包村工作组、驻村工作队就xx“四类分类”落实、“五突破三巩固”推进、扶贫资金到户、合作社建办、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104户贫困户和90户非贫困户的收入、生产和生活状况,具体情况如下:一是“四类分类”情况。
坚持把“一户一策”方案与“四类分类”有效对接,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对未脱贫的29户93人分类指导,根据有无产业基础、有无劳动力量身定制奖补扶持政策。
对有劳力且有一定技术的“一类”贫困户(4户17人),落实产业配股资金1万元,计划每户奖补到户资金1万元,用于发展养羊、养牛、中药材等产业,实现产业发展带动脱贫。
对有剩余劳动力且可输转的“二类”贫困户(15户54人),落实配股资金1万元,用于产业奖补或入股分红,实现就业增收+产业托底脱贫。
对有一定劳力在本地打零工的“三类”贫困户(5户14人),计划每户在落实2万元产业奖补资金的基础上,再增加3万元产业发展贴息贷款入股产业互助合作社分红,实现互助合作脱贫。
对无劳力预备兜底的“四类”贫困户(5户8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2户2人)落实兜底政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一、二类低保户(3户6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增收或以1万元奖补资金入股分红,实现互助合作+兜底保障脱贫,确保户户有发展依托,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门路。
同时对2020年之前的脱贫的巩固提高户业进行了分类,制定了奖补扶持政策,正在逐步落实。
二是产业发展情况规模。
近年来村上产业由以往的种植玉米、山羊养殖逐步向多元化转型,突出湖羊养殖、药材种植、核桃树栽植、生猪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目前全村种植全膜玉米3000亩,覆盖贫困户87户1290亩;发展养殖户85户,其中养湖羊13户(贫困户)169只,养山羊32户587只、覆盖贫困户18户285只,养牛22户70头、覆盖贫困户16户42头,养驴24户56头、覆盖贫困户18户37头,养猪78户220头,覆盖贫困户57户167头,种植中药材5户(贫困户)140亩,核桃树栽植104户450亩,覆盖贫困户94户269亩。
据估算,全村农户依靠产业发展可增收352万元,其中贫困户增收283万元,人均增收0.73万元。
三是带贫机制初步建立。
丰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中天羊业,推广“331+”农业产业扶贫模式,以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入股的方式吸纳贫困户56户,其中已脱贫41户156人,未脱贫15户40人,采取“户托社养”方式带动贫困户11户。
合作社在带贫机制方面重点采取四种方式,引领贫困户增收脱贫。
(一)集体入股。
项目所建养殖设施属村集体所有股份,合作社第一年给集体按2000元分红,逐年按50%递加,同时村集体将产业互助资金入股合作社,壮大合作社运营资本,确保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失。
(二)“社带户养”分红。
针对已脱贫41户和6户一、二类贫困户每户配股中天羊业1万元,9户三、四类贫困户每户配股2万元,均按10%比例分红。
(三)“户托社养”分红。
针对3户三类贫困户采取“1+20”养殖模式,由合作社代养一个年度,结算净利润扣除10%用于合作社经营费用后,村集体、合作社与贫困户三方按照1:3:6比例分红。
(四)“投母还羔”方式自养。
针对8户一、二类贫困户以产业配股1万元、产业扶持资金1万元和贫困户自筹资金1万元作为本金,公司投放每户16只湖羊,两年后贫困户向公司返还25―30公斤羔羊32只,公司将贫困户自筹资金退还农户,即可实现贫困户稳步脱贫。
四是就业扶贫有力有效。
以有剩余劳力和培训输转意愿的贫困户为重点,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工程,针对贫困户的需求,采取“定制化”、“菜单式”培训贫困群众,2020年实现了29名贫困群众培训的全覆盖。
全村劳务输转72人,年收益414万元,其中输转贫困户51人,收益102万元,人均务工收入达到2万元。
五是健康扶贫深入推进。
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建立了“一人一策”帮扶、签约家庭医生“送医上门”“送人就医”等机制,累计签约未脱贫户29户97人,签约率达到100%。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患病人口全部享受了基本医保相关政策,均落实了贫困参合人口住院报销费用提高5%的报销比例政策。
符合条件的患病人口全部享受了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含特大疾病)、疾病应急救助等特惠政策。
六是乡村文明新风蔚然。
全村配有垃圾收集仓5个,农户投放垃圾箱100个,分散建垃圾坑130个,每个村小组有1个垃圾收集点,并配有保洁员1名;村组定期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环境脏乱差得到全面治理。
村组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红白理事会规章制度等文件,深入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弘扬文明新风等专项活动,设立好人榜、道德红黑榜、卫生先进榜,评选并表彰致富带头人、敬老好儿女、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各类型典型户14户,1户文明户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今年,xx争创“市级文明村”已通过各级检查,通过“争、创、学、比”等活动的开展,全村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群众文明素质整体提升。
七是“三个巩固”富有成效。
住房方面:2020-2020年累计实施危房危窑改造69户(2020年15户,2020年37户,2020年13户,2020年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4户,全村除2户常年在外地租住老家无安全住房外,其他农户均消除了CD级危房。
义务教育方面:全村共有学生136人,分别是幼儿园33人、小学56人、初中23人、高中(高职)26人、大专以上24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112人均在校就读,无中途退学现象,无辍学学生。
全村有学校1所,可以保障本村适龄幼儿入园需要。
安全饮水方面:2020-2020年新建水窖87口、新打小电井46眼、建集流场56处,全部享受了饮水补助补偿政策,有效解决了群众吃水远、吃水难、吃水不安全的问题,目前全村饮用水安全比率达100%,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
八是干部帮扶成效明显。
xx村由市林业局、xx县卫计委、xx乡政府4个单位47名干部帮扶,其中市林业局42人,县委组织部1人,xx县卫计委2人,xx乡政府2人。
市林业局局长赵明亲自前往市民政局为5户(22人)贫困户申请了困难临时救助资金每户3000元。
市林业局帮扶干部自筹3600元为村上12户家庭卫生较差、被褥用品破旧的贫困户、特困人员赠送被套、床单、枕套12套,为村党支部赠送党建图书30本价值800余元,3名帮扶干部个人出资帮助贫困户购买猪崽,个别帮扶干部还为贫困户送去了电热毯等生活用品。
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走访入户,落实奖补政策,兑现产业奖补资金27户27万元,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14场次,调处化解矛盾纠纷4起。
通过干部帮扶,产业发展了、农户见效益了、干群关系融洽了,从大局讲也推进了脱贫攻坚工程进程。
三、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xx村2020年来通过精准扶贫核心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共完成项目投资建设5000多万元,全村基础设施、阵地建设、产业开发、生态治理和文明得到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的吃穿住行条件都发生了大幅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通过驻村工作队的深入走访,仍发现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并予以解决。
一是产业发展存在瓶颈。
表现一,观念落后,自主发展意识不强。
不少贫困户受小农经济思维限制不愿“掺和”合作社,其中多数只是受政策影响被动加入合作社,主观意愿不强。
在配股中表现出“政府掏钱买羊我就养(投入合作社中养),再要自己出钱买羊就不养”的局面。
通过乡、村及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多番做工作、讲政策,在丰和合作社里也仅有2户自养24只羊,效果不甚理想。
表现二劳动力缺失,合作社养殖难度大。
根据该村实际,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在家搞养殖的多是50岁以上家庭成员,在饲草运输、喂养等方面劳动力不足,直接制约了合作社正常发展。
表现三出资比例不匀,合作社内生动力不足。
以丰和农民种养殖合作社为例,养殖场地依托天津北辰区投资项目,投资额29.33万元,贫困户配股资金11户,每户2万元,总计22万元,除此之外包括合作社法人、理事、其他社员在内出资份额较小,因此在合作社管理及经营方面容易产生“即便亏损也不亏自己钱”的思维。
二是实用技能培训对接不够精准。
2020年以前,村上培训主要以“填鸭式”教育培训的方式为主,培训对象是村内未成年人,只要在家,不论是否有需求,都去参加培训,加之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80%以上都是老弱病残,培训效果作用不大。
今年以来虽然针对贫困户需求开展了核桃树种植、果树栽植、药材种植、湖羊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但培训周期较短,培训质量不高,加之部分农户报着完任务的心态去参加培训,群众未能真正掌握使用技能,并且培训技能实现劳务输转的可能较低,难以实现培训一人、输转一人的目标。
三是精准扶贫贷款使用与政策要求有不符的地方。
据统计2020、2020年发放的精准扶贫贷款85户,由于全县未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贫困户对发展产业实现增收的信心不足或家庭支出压力大,仅37户用于产业发展,大多贫困户将贷款用于建房、还款、看病、上学、婚丧嫁娶等方面,其中建房13户、看病11户、上学4户、娶媳3户、银行暂存1户。
这些当中绝大部分觉得自己到期无能力还款,计划贷款到期以后续贷,按照贷款时限,今年有15户到期,其中有不精准贷款两户,另外13户已经由村“两委”和准村工作队上门讲政策开展收缴工作,收款难度较大,目前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