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心理学—技 能)

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心理学—技 能)

第18章技能
18.1 考点精讲
一、技能概述
(一)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征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不是先天就有的,与先天的本能行为有本质区别。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技能是以掌握知识为基础,根据问题目标使认知活动或动作能够有序而顺利进行的一种活动方式,是通过反复的动作练习而获得的。

知识和技能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属于不同的经验范畴。

知识属于认知经验范畴,技能属于动作经验范畴。

(2)概括的水平不同。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彼此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抽象概括;技能则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

(3)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同步的。

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较知识的获得要
晚。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1)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指活动的动作构成要素及其次序应符合活动的内在规律,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要求,而不是任意的。

(2)技能具有动作程序的特点,通过技能的掌握,使人学会“如何去做”,掌握活动的方法、步骤,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练习,技能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意识的控制程度减少。

这与一般有目的、有计划的随意运动不同。

(三)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

技能和习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能是指活动中自动化了的部分,它是根据活动的需要而发生或停止的,人们可以利用它,也可以不利用它;习惯则是要去完成自动化活动的需要或倾向,在一定的情况下,不去完成这种动作就会感到不安。

2.技能是在有意识的练习中,即自觉地改进某些动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习惯则是在无意中简单地反复同一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技能的类型
按照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可以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

1.动作技能
(1)动作技能的概念
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如书写、打字、弹琴、体操、操纵机器等,它是
由骨骼、肌肉和相应的运动分析器的活动而实现的一系列外部动作。

当动作较协调地以正确、熟练的方式顺利进行,并达到自动化时,就成为动作技能。

(2)动作技能的特点
①动作对象的物质性;
②动作进行的外显性;
③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
(1)智力技能的概念
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包括阅读、写作、解题、运算等。

它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2)智力技能的特点
①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从智力技能的对象来看,它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映象以及与映象相联系的语词,其活动是靠内部言语及词语在“内部”进行的。

②动作进行的内隐性
从智力技能活动的形式来看,它是在头脑中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人们直接观察不到的非外显性活动,具有明显的内隐性特征。

③动作结构简缩性
从智力技能的结构来看,由于活动过程摆脱了实物的束缚,因此不像运动技能那样每个动作都外露出来,其活动简化、压缩、自动化,是人难以觉察活动的过程。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
(一)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
(1)动作的认知或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使学习者对所学习的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方式的表象,并在活动中对动作进行定向。

(2)动作的模仿和联系阶段
这是技能学习从认识到自动化动作的过渡阶段。

学习者通过模仿,先从掌握单个的、局部的动作开始,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使单个动作联合起来。

这一阶段动作的特点表现在:动作速度缓慢,稳定性和灵活性差。

(3)动作整合、协调和完善阶段
动作熟练是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

此时,单个的、局部的动作联合成为整体的、有组织的动作系列,经过练习和训练后,多个动作之间互相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2.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动作变化特征
(1)活动结构改变,许多单个的、局部的动作联合成统一整体,动作之间协调一致。

(2)活动速度加快,动作具有准确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多余的动作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3)活动自身的调节功能增强,表现在意识和视觉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而对肌肉的动觉控制增强,动作近乎自动化,动作的紧张性消失。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条件
1.动作概念掌握
知识不是技能,而技能必须运用知识,知识愈丰富,对克服技能学习的难点愈有帮助。

动作概念掌握的早晚,对技能形成的快慢起着重要作用。

2.进行有效练习
练习是指有目的地多次执行某种动作以形成技能的过程。

练习是以改善动作方式为目的的重复,可以使人的动作从本质上发生变化。

技能是在练习中形成的,在进行有效练习时需要注意: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
(3)循序渐进;
(4)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
(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7)让学生知道练习结果,及时做出调整。

3.动作示范
示范是以动作方式进行表演的,包括由教师作动作示范和借助视听教学进行示范两种。

示范的动作必须是明确的,并把技能中的每一个动作清楚地展示出来,使学习者都能清楚地看到,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动作,能获得相应的动作技能。

4.动作反馈
反馈是指让学习者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

练习过程中的反馈强化对练习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技能练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充分利用反馈的强化作用。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一)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1.原型定向
(1)原型定向的概念
①原型是指某种智力活动的操作程序、结构和过程的模式。

②原型定向是指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使主体明确活动的方向,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

这一阶段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准备阶段,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定向。

③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动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2)原型定向的教学要求
①要使学生了解动作的完整结构,即了解构成动作的要素、执行顺序和要求,便于学生熟悉活动对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②要使学生了解动作结构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④教师的示范要高度准确,讲解要确切以及动作指令明确。

⑤教师可以采用重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学习成效。

2.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的概念
原型操作是指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的过程。

(2)原型操作的教学要求
①要使智力技能的所有动作以完全展开的方式出现。

②要注意变更活动对象,使活动方式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③注意活动方式的掌握程度,并在适当时机向下一阶段转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