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内容摘要】:从我国残疾人基本情况对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进行深刻分析,透彻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该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和内在原因,结合实际,借鉴国外的有效手段,提出积极地、较有操作性的关于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关措施。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福利据中国残联2006年年底统计,中国目前有残疾人:8296万。
占全国人口总数6.34%。
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其占残疾人总数的比重为:视力残疾1233万人(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24.1%),言语残疾127万人(1.5%),肢体残疾2412万人(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6.68%),精神残疾614万人(7.4%),多重残疾1352万人(16.3%)。
基本上不到16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残疾人,涉及近1/5的家庭(有残疾人的家庭户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98%)。
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固有的问题。
残疾是人类进化、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代价。
日趋完善的人类,不应当漠视这种牺牲和代价。
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是帮助残疾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最大多数残疾人基本生活、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的根本举措,对于国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提高全体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这一群体给予特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他们的社会生活权益,是国家与社会的基本责任。
我国自1990年颁布《残疾人保障法》以来,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人社会保障整体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起点上,重新审视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广大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与社会发展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现状研究残疾人社会保障首先要厘清概念,残疾人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语境中,表述有所不同。
其一是指向一种能力。
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82)指出:“残疾人是由于缺乏作为正常人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
”其二是指向一种现象。
《美国残疾人法》界定为:“就个人来说,‘残疾’一词是指:(A)对一项或多项主要生活活动有实质限制性的某种生理或者心智缺陷;(B)这种缺陷的经历;(C)被认为有这种缺陷。
”1975年联合国大会发布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机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本文沿用这一界定。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动员社会资源为特定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支持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本质是社会财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再分配,具有明显的国家性、强制性、再分配性和基本生活保障性的特征。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慈善等内容。
所谓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给与残疾人特别扶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根据不同的标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内容分类各不相同。
传统的分类方法往往根据残疾人工作的需要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内容分为康复保障、教育保障、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和环境保障等五项。
这种划分方法源于对残疾人工作的经验性总结,与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不衔接。
根据我国社会保障内容的基本分类,残疾人社会保障应由残疾人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含残疾人就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项构成。
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提出,主要是由于残疾人与健全人存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使之面临身体功能、生活能力或社会能力等方面的障碍,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必须由国家给予适宜的扶助,以保证其作为公民的基本尊严和生活权益。
当前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即医疗救助模式、社会参与模式和劳动福利模式。
第一,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医疗救助模式。
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医疗救助模式是传统公共政策分析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范式。
该模式认为残疾人是一个被动的、病态的且不能独立的群体,是正常人生活之外的非正常人。
残疾人的社会价值因其残疾而降低,残疾人在社会中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并发挥作用。
因此,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主要应侧重提供基本的医疗援助等特殊服务和供给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以维持残疾人的基本生存。
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的医疗救助模式把残疾人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家生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消极态度。
第二,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社会参与模式。
为了改变医疗救助模式对残疾人平等全路的漠视,1982年和1989年联合国先后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和《开发残疾人资源的塔林行动纲领》,号召各国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增强残疾人的自立能力,使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有“充分参与社会”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在联合国的积极推动下,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参与模式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各国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
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社会参与模式是以权利为处理残疾与发展问题的基本模式。
该模式承认残疾人是权利的享有者,强调残疾人与正常人一样享有社会尊严和社会生活的自由,确认残疾人在充分参与个人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是对人权的侵犯。
该模式侧重突出国家责任,要求制定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协助残疾人解决融入社区和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化解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给残疾人造成的各种障碍,保障残疾人拥有均等机会自主性使他们的社会生活权益,以保障全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第三,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劳动福利模式。
所谓劳动福利模式是指在残疾人享受一定物质救助的同时,偶为他们提供教育与就业的机会,使之能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来实现残疾人一定的社会参与。
该保障模式介于医疗救助模式和社会参与模式之间,以国家一定的物质救助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础,而以残疾人的劳动就业保障和适度的社会参与为支撑,是当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该模式把残疾人的劳动创造精神放在首位,把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保障生存与促进发展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比较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筑和谐社会的发展阶段,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巩固现有成果,解决存在问题,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残联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从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看,城市低保残疾人医疗救助政策逐步实施,农村残疾人全部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但是,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工作依然存在许多难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尽管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社会保障实施现状与残疾人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与苏南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相称。
因此,建立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依然艰巨,任重而道远。
当前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残疾人由于客观上存在功能障碍,在就业、教育等方面受到较大制约,其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残疾人主客观需求亦相应增多。
目前,残疾人社会保障需求主要包括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服务保障以及求发展保障等方面。
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确实需要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构筑完善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之与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共赴小康。
当前,苏南发达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建立,劳动就业保障亦全面发展,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无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医疗康复保障、残疾学生及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教育保障、残疾人养老、供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完善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真正建立。
(二)调控有力的残疾人劳动就业保障措施尚未完全到位随着按比例就业政策的强力推进,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发展不平衡,机关、事业单位尚未完全实施,残疾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比例明显偏低。
部分按比例安置的企业,对残疾员工与健全职工在同工同酬、福利待遇上存在差距,有关就业保障政策尚未完善落实。
同时,作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当部分福利企业发展乏力,步履艰难,部分企业逐步淡出和退出社会福利行业,大量残疾人回流社会,加大社会就业压力。
此外,部分福利企业在享受国家政策优惠的同时,在残疾员工的用工政策、福利待遇上未按规定实施,残疾人劳动保障和权益保护等相关措施尚未到位。
(三)城乡差异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尚未得到均衡发展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步伐的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城乡之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措施远远落后于城市。
以钟楼区为例,农村“低保”残疾人的保障标准仅为城市“低保”残疾人的60%。
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明显滞后于城市,农村残疾人劳动就业的工资标准及福利待遇低于城市,各项保障政策落实亦较城市相对不规范、不系统,城乡之间的发展尚不均衡。
(四)协调配合的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机制尚未正常运转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残疾人康复工作尚未完全适应这种变化,没有实现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对接,还未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充分融合,利用社会资源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康复的福利、保障性质与产业化运作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结合点。
此外,残疾人医疗保障亦是制约残疾人生命质量提高的“瓶颈”。
部分特困残疾人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医疗救助体系仍需化大力气给予完善。
(五)多样需求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尚未有效形成残疾人也同健全人一样,具有从生理到精神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需求,但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残疾人的多种类、多层次的需求方面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相当部分的残疾人主要依靠社区、街道渠道来解决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依托残联途径解决就业保障问题,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扶贫帮困问题。
综合性的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制体制还未形成,配套完善的各类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尚未有效形成。
同时与广大残疾人不断提高的保障与服务需求相比,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诸多突出矛盾。
三、结合我国实际,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的对策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科学设计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模式,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以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