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反复吟咏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课时设计:一课时
导入:有人说:古代文人有了酒便有了诗,有了诗便有了远方;于是便有了思念、有了惆怅。
我们眼中,陶潜似乎是位隐逸潇洒、从容淡泊的菊中君子,他似乎不涉凡世、不谙烟尘,似乎从来没有俗世烦恼……但今天这首诗他却向我们倾诉了他久不外露的内心世界,倾洒了一腔烦恼,让我们一起去倾听!
一、初读全文,揣摩情感
(一)自读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文中蕴藏作者情感的字词,并把握作者情感。
(二)再读,同桌互评。
同桌之间互相指导,拿捏诗歌情感。
(三)范读
听教师范读,小声附和,把握诗歌情感。
(四)再读
全班齐读,读出感情和节奏。
二、诗歌鉴赏
(一)回顾阅读诗歌四步骤
1、一读题目:知作者写作方向,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先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与“不遇”,含蓄之极。
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有些题目一看便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
如李白的《静夜思》:题目意为寂静夜里起相思,思念故乡。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
而这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
但陶先生的这首似乎看不出方向与内容,《杂诗十二首》其二,方向是什么呢?似乎不得解,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2、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常写内容及写作风格。
我们知道陶渊明爱纵情山水、沉醉自然,其间更是表现了对世俗的理解与看法,那么这首诗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和志节呢?请接着往下看——
3、三看内容:入文深究
进入诗歌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只有读懂了诗歌文本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诗人情感。
如果遇上不能理解的字词又没有辅助工具该怎么办呢?
4、四看注释:帮助理解
诗歌的注释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和诗歌境界。
结合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再来分析这首诗歌吧。
(二)自读课文,结合注释进行讨论。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河(阿)①,素月出东岭②。
遥遥万里晖,③荡荡空中景③。
风来入房户④,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⑤。
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
【注释】
①沦:落下。
阿:山岭。
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③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广阔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轮。
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
夕永:夜长。
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答话。
和,去声。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掷,抛开。
骋,驰骋。
这里指大展宏图。
⑧终晓:直到天亮。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内容,并写在草稿本上。
2、表达与交流:请几位同学将写好的翻译内容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评价。
3、根据翻译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有几种?
三、表达与交流
问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一词,即“悲伤”之意。
问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
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问3:就主旨来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两句暗含着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太阳从西边的大河旁落下,月
亮从东边的山岭上升起。
这种动态化的日月更替的景象暗寓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
问4:“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写的是:天空中,万里之遥的月亮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问5:“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明确:就全诗的情感和主旨来看,“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
问6:“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难熬。
为什么诗人不能入眠呢?此处似乎仍然没有答案,我们继续往下看。
问7:“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两句说的是:我想倾吐自己的心声,却没有人应和我,我只好一个人举起酒杯劝自己的影子和我对饮。
问8:作者到底要倾吐的是什么?
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的苦闷。
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问9: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
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板书:
拓展运用:根据诗歌阅读四步骤,阅读下面诗歌,并完成练习。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问题: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述。
【小结】作者情感、主旨观点,近些年各地高考多有涉猎,从考查方式看,主要有“简析”“概括”两种形式,答题时,注意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