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细胞生物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细胞生物学: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整体水平、亚显微结构水平、分子水平三个层面来研究细胞的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DNA微阵列,是生物芯片中发展最成熟以及最先进入应用和商品化的领域。
二、简答题1、精准医疗定义: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的医疗模式。
特点:具有精准性和便捷性:1、通过基因测序可以找出癌症的突变基因,从而迅速确定对症药物,省去患者尝试各种治疗方法的时间,提升治疗效果;2、只需要患者的血液甚至唾液,无需传统的病理切片,因而减少诊断过程中对患者身体的损伤。
3、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诊疗体验和诊疗效果,其发展潜力大。
目标:注重向人们提供更精准、更安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建立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和保障体系,自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国产新型防治药物、疫苗、器械和设备,形成中国制定、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
应用:1、癌症治疗2、药物筛选3、疾病模型建立:(1)罕见病疾病模型建立 (2)肿瘤疾病模型建立2、分辨率定义:区分开两个质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提高分辨率的方法:(1)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 (2)缩小光照的波长适宜的放大倍数:所使用的物镜数值孔径的500~1000倍3、细胞生物学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有何应用?1、细胞形态结构观察法:(1)光学显微镜技术(2)电子显微镜技术(3)扫描探针显微镜2、细胞组分分析法3、细胞培养4、细胞工程与显微镜操作技术5、功能基因组学技术4、电镜与光镜的比较第四章细胞膜与物质穿膜运输一、名词解释1、红细胞膜骨架:由膜蛋白和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位于质膜内侧,参与维持质膜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2、脂质体: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3、协同运输:又称偶联运输,是通过建立离子梯度完成的运输。
在动物细胞主要是靠 Na+ 泵;在植物细胞则是由 H+ 泵。
4、吞噬作用:摄入细胞内的物质为直径大于250 nm 的颗粒物质或衰老细胞及碎片过程。
5、吞饮作用:指摄入细胞内的物质为液体或直径小于150 nm 的溶质分子过程。
包括液相内吞和吸附内吞。
6、受调分泌:分泌性蛋白合成后先储存于分泌囊泡中,只有当细胞接受到细胞外信号的刺激,引起细胞内Ca2+浓度瞬时升高,才能启动胞吐过程,使分泌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
7、连续性分泌: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合成之后,转运至高尔基复合体,经修饰、浓缩、分选,形成分泌泡,随即被运送至细胞膜,与质膜融合将分泌物排除细胞外的过程。
二、简答题1、比较生物膜与单位膜生物膜:除质膜外,细胞内还有丰富的膜结构,他们形成了细胞内各种膜性细胞器,成为细胞内的膜系统,这些膜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目前把质膜和细胞内膜系统总称为生物膜。
单位膜: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细胞膜和内膜系统,发现所有生物膜均呈“暗亮暗”的三层式结构,在横切面上表现为内外两层为电子密度高的暗线,中间夹一条电子密度低的明线,这种“暗亮暗”的结构被称为单位膜生物膜是质膜和细胞内膜系统的总称,单位膜把膜看作一种静态的单一结构。
2、膜有哪些功能?1、充当界膜使细胞活动有序和区室化2、完成细胞功能定位与能量转换3、参与物质跨膜运输4、协助细胞内外信息交流5、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3、如何理解磷脂及功能?大多数膜脂分子中都含有磷酸基团,成为磷脂。
磷脂分为两类: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甘油磷脂包括卵磷脂、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
磷脂分子具有亲水头和疏水尾,被称为兼性分子。
功能:1、构成膜的基本骨架2、为膜蛋白(酶)构象维持和表现活性提供环境3、锚定膜蛋白使蛋白的功能得以进行4、如何理解膜蛋白及功能?膜蛋白以多种方式与脂双分子层结合,根据结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蛋白、外在蛋白、脂锚定蛋白。
内在蛋白:又称跨膜蛋白,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
分为单次穿膜、多次穿膜、多亚基穿膜蛋白。
外在蛋白:又称周边蛋白,占膜蛋白总量的20%~30%。
是一类与细胞膜结合比较松散的不插入脂双层的蛋白质,分布在质膜的胞质侧或胞外侧。
可通过氢键或离子键的作用附着于亲水区一侧。
脂锚定蛋白:以共价键与脂双层内的脂分子结合。
可位于膜的两侧。
功能:(1)转运分子进出细胞(转运蛋白) (2)支撑连接细胞骨架和细胞间质成分(连接体) (3)充当受体接受周围环境中化学物质(激素) (4)催化各种化学反应(酶) (5)与细胞分化有关5、膜糖及其功能 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L-岩藻糖;N-乙酰半乳糖胺;N-乙酰基葡萄糖胺;唾液酸功能:1、提高膜的稳定性、增强膜蛋白对细胞外基质蛋白酶的抗性;2、帮助膜蛋白正确折叠并维持其正确的三维结构;3、帮助膜蛋白正确运输和定位;4、参与细胞信号识别和细胞粘着,充当病毒感染的识别与结合位点;5、决定 ABO血型。
6、如何理解膜特性及影响因素?1、不对称性:指细胞膜中各种成分(膜脂、膜蛋白、膜糖)的分布和功能上都有差异。
其生物学意义:(1)使膜两层流动性不同,利于维持膜蛋白极性;(2)与药物和电解质对细胞形态改变影响有关;(3)保证膜功能方向性,使细胞生命活动高度有序。
2、流动性:指细胞膜中各种成分(膜脂、膜蛋白、膜糖)均有流动性。
其生物学意义:(1)酶活性;(2)物质运输;(3)信号转导;(4)细胞周期(在M期, 膜的流动性最大, 而在G1 期和S期, 膜流动性最低);(5)能量转换3、影响因素:7、如何理解脂筏及其功能?脂筏模型:膜脂双层内富含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的微区。
(胆固醇和鞘磷脂)功能:1、参与信号转导2、参与蛋白转运:(1)跨细胞转运 (2)跨胞饮转运 (3)细胞分选8、载体蛋白及载体蛋白介导的运输载体蛋白:与特定溶质结合,改变构像是溶质穿越细胞膜。
特点:(1)与特定的溶质结合;(2)改变构象使溶质穿越细胞膜;(3)既可介导易化扩散,也可介导主动运输。
载体蛋白介导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
1、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的物质在载体蛋白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
特点:(1)跨膜转运速率快 (2)具最大转运速率 (3)具高度选择性 (4)可被抑制剂阻断或破坏2、主动运输: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的穿膜转运方式。
特点:(1)需特定载体蛋白(泵)(2)维持和稳定胞内溶液浓度差 (3)需要消耗能量(ATP、光、离子梯度)(4)对代谢毒敏感,可被抑制剂阻断或破坏 (5)具有高度选择性9、通道蛋白及通道蛋白介导的运输通道蛋白形成一种水溶性通道,贯穿脂双层,当通道开放时特定的溶质可经通道穿越细胞膜。
通道蛋白介导易化扩散。
特点:(1)具有离子选择性 (2)转运速率高 (3)被动转运 (4)受“闸门”控制10、机体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有哪些?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11、胞吞及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及机制胞吞作用:入胞作用或内吞作用,指细胞摄入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的过程。
有三种类型:吞噬作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通过膜上受体的识别作用,特异地将胞外物质吞入胞内的过程。
机制:1、衣被的形成2、衣被与受体结合3、有被小泡的形成转运分子---->受体---->衔接蛋白---->网格蛋白---->有被小窝---->溢断蛋白---->有被小泡12、吞噬和受体介导的内吞有何异同?吞噬是吞噬细胞摄入颗粒物质的过程,细胞膜凹陷成伪足,将颗粒包裹后摄入细胞,吞噬形成的膜泡成为吞噬体,无受体、特异性低。
受体介导的内吞是细胞通过膜上受体的识别作用,特异地将胞外物质吞入胞内的过程,有受体、特异性高。
13、胞吐作用及机制胞吐作用: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颗粒, 经囊泡排出胞外的过程。
机制:1)参与蛋白质: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NSF,可溶性NSF附着蛋白--SNAP ,可溶性NSF附着蛋白受体—SNARE(t-SNARE,VSNARE与 t-SNARE形成7S 复合物;第二、SNAP、NSF与7S 复合物形成20S 复合物;第三、NSF 提供能量,20S复合物解聚,膜融合,物质外排14、胞吞和胞吐有何生物学意义?胞吞的意义:(1)利于细胞摄取物质 (2)利于机体清除有害物质及异物 (3)利于胎儿摄取抗体胞吐作用是将细胞分泌产生的酶、激素及一些未被分解的物质排除胞外的重要方式。
第五章细胞内膜系统与囊泡转运一、名词解释1、内膜系统:胞内那些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密切相关的膜性结构细胞器之总称。
为真核细胞特有。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各种转运小泡、核膜、过氧化物酶体。
2、内质网驻留信号肽:是内质网驻留蛋白所含有的C端KDEL 序列,可引导蛋白质从高尔基复合体返回与内质网膜上相应受体识别结合并驻留在内质网中。
3、分子伴侣:能够通过对其各自作用对象的识别、结合来协助它们的折叠组装和转运,但其本身却并不参与最终作用产物的形成,也不会改变其自身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4、糖基化:单糖或者寡糖与蛋白质之间通过共价键的结合形成糖蛋白的过程。
5、N-连接糖基化:寡糖与蛋白质天冬酰胺残基侧链上氨基基团的结合。
6、信号肽:普遍存在于所以分泌蛋白肽链的氨基端,是一段由不同数目、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组成的疏水氨基酸序列。
7、囊泡:是真核细胞中常见的膜泡结构。
各种囊泡,均由细胞器膜外凸或内凹芽生而成。
囊泡的产生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自我装配过程,并总是伴随着物质的转运。
8、囊泡运输:是指囊泡以出芽的形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断离后又定向地与另一种细胞器膜融合的过程。
由囊泡转运所承载和介导的双向物质运输,不仅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细胞物质定向运输的基本形式。
二、简答题1、内膜系统的生物学意义 (1)房室性区域化效应:有效地增加了细胞内有限空间的表面积,使得细胞内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能够彼此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地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从而极大地提高细胞整体的代谢水平和功能效率。
(2)膜流-膜交换:内膜系统各组分在功能结构上持续发生的相互易行转换,不仅构成了它们彼此以及与细胞内不同功能结构区域之间进行物质转运、信息传递的专一途径,保证了胞内一系列生命活动过程的有序稳定性,而且也使得内膜系统的各种功能结构组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代谢更新。
(3)信息整合:通过由穿梭于内膜系统与细胞膜之间的各种膜性运输小泡介导的物质转运过程,沟通了细胞与其外环境的相互联系,最终体现为细胞生命有机体自身内在功能结构的整体性及其与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高度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