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负强化根据行为出现的结果不同,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本章将详细介绍负强化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的过程。
第一节负强化的概念在上述情境中,刚刚涂完颜色的小红非常兴奋,因此很骄傲地向老师展现自己的成果,其目的是想获得老师的称赞,但是老师的反应很明显是对小红的作业进行了批评。
因此,我们可以猜想,小红听了老师的话可能会感到很沮丧,严重的话甚至会哭泣或者发脾气。
试想,如果老师总是对小红的美术作业给予的是这样一种态度,那么小红会对美术课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呢?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在美术课上,小红不再将所完成的作业交给老师看,也可能会逐渐丧失对美术课的兴趣,不再如之前一样认真地完成作业,甚至会拒绝再做美术作业。
可是,小红的这些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其行为到底受什么规律控制呢?本章所讲述的负强化这一技术将有助于我们对小红的行为有更深的理解。
一、负强化的定义所谓负强化,指的是当一个行为发生之后,结果导致了某种刺激的移去、减少或者延缓出现,那么今后该行为的出现率将会增加。
简单地说,就是当目标行为发出之后,所跟随的是厌恶刺激的移去或者个体的逃避,最终导致目标行为的增加,这就是负强化(Miltenberger,2001)。
对于个体来说,之所以要做出某些行为来让一些刺激移去、减少或者延缓出现,是因为这些刺激物令个体感到讨厌或者烦恼,比如不喜欢做的作业、不愿意参加的活动、难闻的味道、不喜欢的人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很多行为受到负强化规律的影响。
比如下雨天,人们为什么要穿雨衣、打雨伞?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防止被雨淋到。
确实如此,穿了雨衣、打了雨伞才可以让我们在雨天不被雨淋湿。
在这里,对于人来说,雨淋湿头发与衣服就是一种厌恶刺激,因为穿了雨衣、打了雨伞,厌恶刺激才不会出现。
又如,如果到了一个有烟味或者其他异味的房间,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打开窗户。
打开窗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散发异味。
在这里,异味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刺激物,而打开窗户能够让这种厌恶刺激快速地消除。
从负强化的定义以及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行为之所以会继续存在与行为导致的结果即厌恶刺激的移去或者消除等有密切的关系。
这实际上也是负强化的“负”所具有的含义。
正强化的“正”指的是行为出现之后某一刺激物的呈现,而负强化的“负”则指的是某一种刺激物的移去。
二、负强化的种类厌恶刺激物的移去或者消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完成,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通过其他人的行动达到这一结果,二是个体自身行为的直接结果,与其他人的行动没有关系。
比如,如果房间里有异味,可以让房间里的其他人打开窗户,也可以是个体自己打开窗户,它们都可以达到散发异味的目的;又如学生遇到难题,可以通过询问老师和同学、获得帮助而得到解决,也可以通过自己冥思苦想、努力来解决。
当然,很明显,通过这两种途径所形成的行为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可以根据这两种不同的途径将负强化分为两类。
(一)社会性的负强化通过由其他人的行动帮助自己去除厌恶刺激这一形式形成行为的过程属于负强化中的社会性强化(social negative reinforcement)。
也就是说,这种负强化的过程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完成的。
如,让其他人帮忙打开窗户散发异味,这是一种社会性的负强化,对于个体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要求其他人的帮助。
(二)自动性的负强化通过自身行为产生自然结果达到的负强化就是自动性的负强化(automaticnegative reinforcement)。
个体自己打开窗户达到异味散发的目的,这就是自动性的负强化。
对于个体来说,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些活动让自己逃避或者回避刺激。
比如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就会感到很困扰,向别人求助获得答案是一种途径,这是一种社会性的负强化。
但如果个体总是采取这一方式,那么很容易养成凡遇到问题就首先求助他人的习惯。
但是如果自己要冥思苦想,不见得一定能够想得出答案,这得依赖于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
可见,上述这两种负强化所形成的行为性质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设计负强化的干预计划时要注意干预的行为目标是什么。
三、负强化与正强化在正强化这一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强化的概念。
所谓强化指的是,当行为发生之后所出现的结果能够导致行为今后出现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而根据结果的不同,强化可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
也就是说,负强化与正强化的不同就在于导致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行为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别。
正强化中的行为结果是个体获得了强化物,而负强化则是厌恶刺激的移去、结束、减少或者延缓出现。
对于前者来说,所谓“正”即是指刺激物的呈现,而后者的“负”则是刺激物的消失。
但是不管行为出现之后的结果怎样,这两种强化对行为产生的影响都是一致的,即行为都出现了增加。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行为主要是受到单一的强化规律即正强化或者负强化规律的控制。
但有时候支配行为的规律会变得有点复杂,可能既有正强化,也有负强化。
比如小强在考试之前非常用功,因为如果考到好成绩,爸爸答应给他买游戏机,但是他也很担心,如果考不到好成绩,要被爸爸妈妈责骂。
结果当他得到好成绩之后,爸爸给他买了新的型号的游戏机,也没有责骂他,因此,小强学习更加用功了。
在这个例子,游戏机作为奖励物对小强考试成绩好这一点进行了奖励,这是一种正强化,同时小强也因为获得了好成绩而没有受到责骂,这是一种负强化。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行为对象的不同,同一件事件中可能既有正强化,又有负强化。
比如在下面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事件中不同的行为主体支配其行为的规律是不同的。
对于该事件中的孩子来说,在想要糖果、但妈妈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采取了哭闹这样发脾气的行为,结果妈妈妥协了,给他买了糖果,所以哭闹的行为达到了目的。
今后,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当他提出某个要求但妈妈不同意的情况下,他更有可能选择哭闹等发脾气的行为来让妈妈妥协。
这一过程是一个正强化的过程。
但对于妈妈来说,孩子哭闹发脾气这种情况是一种厌恶刺激,这一刺激物让她的心情变得糟糕,此时妈妈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孩子哭闹发脾气的行为快点停止,而购买糖果满足孩子要求很明显达到了这个目的。
因此,今后,当妈妈不同意孩子要求而孩子采取哭闹发脾气等行为时,妈妈更有可能采取满足孩子要求的行为。
这一过程是一个负强化的过程,厌恶刺激则是孩子哭闹发脾气的行为。
四、负强化物在正强化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受到了正强化物的加强,强化是通过正强化物的给与而完成的。
而在负强化过程中,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消除、减少或者延缓出现等完成的。
这里的厌恶刺激常常被称为是负强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s)。
但实际上,负强化物真正的含义应该是这些厌恶刺激的消除、减少或者延缓出现,只有在行为之后出现这样的结果,负强化的过程才可能发生。
理解负强化物时要注意与第8章中惩罚所使用的厌恶刺激进行区分。
在负强化中,厌恶刺激通常出现在行为发生之前,并且在行为出现之后消失、减少。
而惩罚过程中,厌恶刺激则是出现在行为发生之后。
与正强化物的分类相似,负强化物的强化作用可以来源于人类对刺激物天生的反应能力,比如对痛的感觉,也可以来源于人类本身的学习。
如果负强化物的强化作用不需要个体以往的学习,这一类负强化物可以称之为无条件的负强化物(unconditioned negative reinforcers)。
通常这些刺激物本身会令人感到非常难受,比如,电击、噪音、刺眼的灯光、难闻的气味、特别高或者低的温度、来自身体的各种压力等。
事实上,来自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不舒服或者痛感都可能会引发个体的一些行为,任何能够减轻这些不舒服或者痛感的行为都有可能被加强。
而其他一些具有学习历史的刺激物可以称之为条件负强化物(conditioned negative reinforcers)。
具体来说,这些刺激物之前是一种中性的刺激物,由于常常与无条件负强化物或者其他条件负强化物一起出现,因此这些刺激物也具有了厌恶性,它们的消除也就具有了负强化的作用。
比如,父母高声地喊孩子的名字这一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但是如果父母常常是在孩子长时间玩游戏、不做作业的情况下出现,而且如果孩子不停止玩游戏,父母会进一步管教孩子,那么父母高声喊孩子的名字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条件负强化物,也就是说,父母高声喊孩子名字之后,孩子有可能会马上停止玩游戏,并去做作业。
五、负强化中的逃避与回避过程前面提到,在负强化的过程中,个体行为之后的结果可能会出现某种刺激物的移去、减少或者延缓出现等情况。
对这几种情况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不同情况下负强化的过程是有所不同的,其不同主要在于厌恶刺激是否真实存在。
负强化过程中的行为前提和行为结果如果个体行为之后出现的结果是厌恶刺激的移去或者减少,那么该种情境下个体都真实地体验了厌恶刺激。
但若是延缓了厌恶刺激的出现或者厌恶刺激再也不会到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实际上并没有真实地体验到厌恶刺激的厌恶性。
根据厌恶刺激是否真实存在这一点,负强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逃避过程(escape),二是回避过程(avoidance)。
逃避过程与回避过程的比较(一)逃避过程当个体遇到厌恶刺激时,可以采取一定的行为进行逃避,如果该行为导致了厌恶刺激的减少或者移去,那么这种逃避的行为就会增加。
这一过程被称为是逃避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这样的逃避行为,比如遇到强光,我们就会眯起眼睛或者眨眼;若录音机或者电视机声音很响,那么就会将声音关得小一些;当我们遇到一个正在发怒的人时,我们就会逃得远远的。
在逃避过程中,因为厌恶刺激是真实地存在着的,会给个体带来非常难受的感觉体验,因此,个体在承受厌恶刺激后,就必然会去从事某种特定的行为,以便让该厌恶刺激停止。
这一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行为直接指向于如何逃开厌恶刺激。
但是,如果在逃避过程中,厌恶刺激的出现总是与某些信号连在一起,比如妈妈发怒之前总是说话的声音升高,那么,经过逃避过程之后,个体可以逐渐地知道,与厌恶刺激有关的信号是什么,一当个体掌握这些信号,他们就会在信号出现之后主动地从事某些特定的行为,来免除厌恶刺激的袭击,这是一个主动的回避过程。
(二)回避过程在回避过程中,个体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厌恶刺激。
但是以往的经验告诉个体,如果自己不做出某个行为,那么某种令其感到厌恶的刺激物就会到来,因此,为了延缓或者防止这种厌恶刺激的到来,个体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行为。
该行为的发生可以延缓或者阻止某种厌恶刺激的出现。
可见,回避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做出回应的过程,回避行为所针对的是预防厌恶刺激而不是结束它。
但是,为什么个体能够在没有真实的厌恶刺激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做出自己必须做出某个特定行为才能防止厌恶刺激到来的判断。
这通常与个体以往的经验有关。
一般来说,个体如果能够做出回避的行为,通常有过类似逃避的经验或者观察到别人有过类似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