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台球的简单详细入门方法

打台球的简单详细入门方法

球打法和其他球类打法不同,比如:足球、篮球、网球和排球等,都是直接把球踢进球门、投入篮框、打过球网等。

而台球则是先打白色主球,再由主球把目标球撞进球袋或连续碰撞两个目标球方可得分。

而且不但要求把球打进球袋得分,还必须考虑打进一个球后,主球能停留在理想位置,以便接着打下一个球,如此反复才能连连取得高分,这点正说明台球的绝技就是控制主球的停留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走位”。

所以,学打台球首先必须了解用球杆怎样打,打主球各个不同部位,球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旋转变化,当主球主动撞击被动的目标球后,两个球将要产生什么样的旋转变化和行进去向等。

为了学好台球,一定要弄明白,球的运动状态与球性,不然,对着球胡乱击打,违反击球的科学规律,是很难学好打台球的,也就达不到提高技术水平的目的了。

用球杆击打主球上的点叫击点也称撞点,面对主球平视,是个圆形面,这个圆形面上到处都是可以打的击点。

但是,为了方便分析研究和学习,在圆形面上以圆心为基点设中心点,并根据点位与旋转的相应关系,在中心点周围选定8个点,一共9个点。

球和球杆上的撞头都是圆球面形的,如果球杆上的撞头在圆球的边缘部位时,由于角度过斜,便要发生打滑现象(称滑杆)。

说明主球的球面上,不是都是可以用球杆击打的点位,而是有一定范围限制的。

可以撞击而不至于打滑的范围称安全击球区。

即把主球视平面直径划分10等份,取其中6等份在球中心画个圆,称其为十分之六的同心圆,在这个范围内击球,就可以不会发生滑杆现象。

如果击球技术达到高超水平,还可以超过安全区击球,也很少发生滑杆现象。

仍可以向球体边缘延伸,把安全击球区再扩展到主球直径的十分之七或十分之八范围。

当球技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后,击球范围也自然随之延伸扩大,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球面,几乎处处都是可击之点,使球的运动千变万化,变幻莫测。

以9个基本点扩展为17个、33个直到49个。

1、主球的旋转运动:主球上虽然有九个基本击点,初学者练球时,要先熟悉中心、中上和中下这三个主要常用的击点。

这三个击点若能打得好,无论打无袋式或落袋式台球,基本上都能解决击球得分的问题。

1)撞击主球中上点:球开始延着球杆方向,直线向前奔走得很快、很远。

因为球受正旋力矩的推动,滚动旋转的磨擦又比滑行磨擦少得多,动能损失很小。

2)撞击主球中心击点:开始没有旋转,向前滑动瞬间后,因受台呢的磨擦阻力作用,渐渐产生了正旋力矩,使球与台面接触点速度减慢,球的顶点速度不变,于是球便向前旋转起来。

球在哪里开始旋转,能滚到多远的距离,依击球力量的大小而不同。

3)撞击主球中下点:球一开始就具有逆旋的力矩,球则一边行进一边倒旋,由于台呢的磨擦力作用,倒旋减缓直到为零,球经过一段滑行,便过渡到正旋前进。

直到减慢停止。

4)撞击主球左中或右中击点:这是一种侧旋转球的打法(亦称偏杆击球)。

技术难度较大,但又是必须学会练好的侧旋球技术,并懂得在击球中会出现需要侧旋球的重要作用。

当遇到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主球或目标球前进路线的时候,便会体察到运用侧旋球的特殊作用。

侧旋球是台球的一种特殊的转动。

这是一种畸形旋转,在撞击目标球的前后都能改变球的路线。

上面已经讲过,打主球中上点所产生的上旋,可以形成跟进球。

而打中下点产生下旋,可以形成缩球。

侧旋是这些技术的延伸发展。

由于平常打球,大都用的是主球中线范围上的九个击点,而形成面对主球正面瞄准击球习惯,一旦使用偏杆,往往是球杆对主球斜着打。

打侧旋球要求球杆必须与台面平行,如果养成抬高后手握杆习惯,将会影响击球效果。

还有击球速度和力度的控制要求都比较严格。

撞击主球左中或右中击点后,主球则以水平方向自转(左转或右转)与向前旋转的混合转动方式前进。

撞击主球左中点时,从球的上方看,球是顺时针方向自转,称左旋;撞击主球右中点时,球是逆时针方向自转,称右旋。

侧旋球的主球前进线路不是直线,比如打左旋球时,主球受偏左的分力推动,开始先一点点地向右运动,然后又向左边转动。

打右旋时,主球开始一点点地向左运动,然后又向右运动。

由此可知,侧旋球使主球离开直线运动轨迹,因此主球与目标球之间的距离越长,瞄准的判断越是需要准确。

2、偏球相撞的旋转运动:偏球:所谓偏球,就是不正面撞击目标球,主球只撞击目标球的偏侧部分。

打偏球的目的,就是改变主球和目标球的球路,达到得分的要求。

无论开仑还是落袋式台球,都常用到偏球。

我们常听到的所谓厚球,薄球,又或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球,指的就是主球撞击目标球时,偏侧的程度。

厚、薄或几分之几,是主球撞击目标球的有效撞击截面占球的截面的比例,厚就是撞击截面大,薄就是撞击截面小。

但习惯说的数字比例,并不是面积之比,而是撞击截面在直径上所占的线度与目标球直径之比。

厚球与薄球是在实际比赛中的一种击球技术和战术,平时练习时,必须熟悉各种厚薄球在击球中以及撞击后,主球和目标球的运动状况。

偏球的厚薄,大体可分为六个类型:正面、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一、四分之三。

现分别介绍于下:正面:就是主球球心速度方向正对目标球球心,撞击截面等于目标球的视圆面。

从主球前进方向看去。

主球和目标球完全重合。

二分之一:主球球心速度方向偏离目标球球心,刚好与目标球侧面外边缘相切,或偏左或偏右,撞击截面线度占球截面直径之半。

三分之一:主球撞击目标球的撞击截面线度占球截面直径的三分之一,或左或右。

四分之一:主球撞击截面线度占球截面直径的四分之一,或左或右。

四分之一球已经是相当薄的球。

四分之三:主球撞击截面线度,占球截面直径的四分之三,或左或右。

这是相当厚的球,仅次于正面撞击。

无论打什么厚薄的偏球,瞄准的点都应该是目标球横直径延长线与主球纵向(运动方向)延长线的交点。

若用这种厚薄度进行瞄准,要打各种偏球时,一定得熟悉瞄准点所在位置和瞄准方法。

3.厚度计算法与瞄准法因厚度不同而使母球分离的角度母球击出后在碰触到目标球的瞬间,母球与目标球重叠的比率称为“厚度”。

它对于花式台球的球路(球的前进方向)来说最为重要。

当你瞄准了目标球想将它击落球袋时,如果厚度产生了偏差,目标球就无法落进你所瞄准的球袋中,并且会越偏越远。

在实际的比赛中,母球、目标球与球袋很难得刚好排成一条直线,多半是三者排在不规则的角度上,因此就不容易将目标球击落球袋,而且每次击球时这三者的角度与距离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一些技巧。

而厚度就是在控制球路时的重要因素。

偏球的偏转:主球正面撞击目标球时,如果主球没有旋转运动,则主球的动量全部传递给目标球,主球停住,目标球沿主球原来方向向前奔去,只是主球和目标球互相换了个位置。

即前面已经讲过“定位球”事实上由于磨擦力及动量吸收,目标球前进速度要减慢一些。

当主球偏侧撞击目标球时,主球和目标球的运动方向,都偏离了主球原来的运动方向,一偏左,一偏右。

在动量不被吸收的前提下(绝对弹性碰撞),且假定主球不旋转,碰撞后的主球和目标球运动方向的夹角,则为九十度,不管偏球厚薄为多少。

掌握了这一点,再记住不同旋转状态下的偏转方向影响,就能比较有把握改变球路。

偏球越厚,则目标球运动方向越接近主球运动方向,目标球运动速度越高,主球则越接近横向滚出,速度越低。

偏球越薄,则主球运动方向和速度越改变得小,目标球越接近横向滚出,速度越低。

主球和目标球的运动的瞬间位置,符合以原主球运动方向为对角线的矩形定则。

变即瞬间的主球与目标球的轨迹,构成了矩形的两个边,这个矩形对角,就是原主球的运动方向。

依据这个定则,便可估计主球与目标球碰撞后到达的位置。

1、引言瞄准是台球运动中两项最为基础的基本功之一,几乎在每次击球中都需要用到。

台球运动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将目标球精确的送入袋口,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确定瞄准点,即应该将母球向什么方向击出才能将目标球击进袋,其次再是运杆击球,将母球精确的击向瞄准点。

倘若瞄准点估计错误,那么击球再精确,也不可能将目标球击进袋。

因此确定正确的瞄准点实在是台球运动中的重中之重。

提高瞄准能力的方法与台球中的很多其它能力都有所不同,很多其它台球技能如力度的控制等主要依赖多练习来形成感觉。

瞄准当然也需要练习,但也依赖于正确的瞄准方法,这些方法基于物理学与数学原理,是有迹可寻的。

如果不清楚这些原理,而单纯靠多练习形成感觉,则未免事倍功半,并且球感也容易时好时差,状态起伏不定。

反之如果知道原理,再辅以练习就可以获得更快的进步,并且状态的波动也会小一些。

对于专业球手,通过无数次的练习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球感,可能不一定需要在打球时根据这些原理来确定瞄准点,因此很多专业的台球教程上对瞄准的方法都不多谈(我不是专业球手,这里仅仅是猜测而已)。

但对于向我这样普通的业余人士,则希望有一种科学的方法为指导,改变打球瞄准时凭感觉,时灵时不灵的局面。

幸运的是根据最近半年来的体验,一种科学、易于操作且精确的瞄准方法是存在的。

对于球台上有定位星的美式台球或九球,这一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且能够处理任何情况,并且大部分情况下也具有很高的精确度。

接下来本文就来讲解这一瞄准方法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2、台球瞄准的基本原理台球瞄准最基本的数学原理是所谓“半球法”,如图一所示,即正确的瞄准点(A点)在袋口中心点与目标球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目标球中心距离一颗球(也即与目标球表面接触点(B点)距离半颗球)。

不论母球与目标球位置如何,即图中角α是多少度,击球时只要对准A点打,就一定能将目标球送进袋口(当然α角一定要小于90度才行)。

由于这一方法可以先假想有一个虚拟的台球与目标球刚好相切,且两球连线对准袋口,而瞄准点即为这一假想球的球心,因此这一方法也称为“假想球法”。

又由于瞄准点在袋口中心点与目标球心连线的延长线上,像是这条线长出了一截长度为半颗球的尾巴,因此也俗称“找尾巴”。

图一、瞄准原理“半球法”之所以有效是基于一系列物理学与数学原理。

首先,根据物理学原理,一个物体受到的压力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学过中学物理的人我想一定都深谙此道吧。

由于台球的表面非常光滑,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压力,不用考虑摩擦力(这一点我做过试验,发现摩擦力的影响确实是根本无法察觉)。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一个物理受到朝某个方向的压力,当然就会产生这一方向的加速度,向这一方向运动(废话,这谁都知道)。

再根据数学,当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为两圆半径之和时,两圆有且仅有一个接触点,且这一接触点正好在两圆心的连线上。

同样还是根据数学,圆周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总是垂直于该点与圆心的连线。

另外我们还知道母球跟目标球的大小是一样的(啊,废话太多了)。

这样,只要将母球对准了A点打过去(严格的说是将母球的中心点对准A点打过去),那么母球运动到A点后就会刚好在B点与目标球相撞,向目标球送进袋。

“半球法”或“假想球法”是瞄准的最基本原理,因此一般的台球教程上都会有说明,但通常也就仅此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