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断裂力学作业

断裂力学作业

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册学号056060343姓名徐红炉考试课目断裂力学考试日期2006.9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1. 分析1型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应变场。

考虑在无限远处受双向拉伸应力作用的Ⅰ型裂纹问题。

其Westergaard 应力函数的形式选为:)(~)(~~z Z yI z Z R I m I e I +=φ,该函数满足双协调方程,其相应的应力分量为)()(22z Z yI z Z R y I m I e Ix '-=∂∂=φσ (1a ))()(22z Z yI z Z R xI m I e Iy '+=∂∂=φσ (1b ))(2z Z yR yx I e Ixy'-=∂∂∂=φτ (1c )相应的应变分量)]()1()()1[(1)(1z Z I y z Z R E E I m I e y x x ''+-'-'='-'=ννσνσε (2a ))]()1()()1[(1)(1z Z I y z Z R E E I m I e x y y ''++'-'='-'=ννσνσε (2b )Gz Z yR G I e xyxy)('-==τγ (2c ) 先确定一个解析函数)(1z Z ,使得到的应力分量应满足问题的全部边界条件。

将x 坐标轴取在裂纹面上,坐标原点取在裂纹中心,则边界条件为: (1) y=0,x ∞→,σσσ==y x(2) y=0,a x <,的裂纹自由面上,0=y σ,0=xy τ;而当a x >,随着a x →,∞→σ。

因此选择函数222)/(1)(ax xx a x Z I -=-=σσ,用z=x+iy 代替上式中的x ,从而有22)(az zz Z I -=σ (3)满足上述边界条件。

为计算方便,将原点坐标从裂纹中心移至裂纹的右端点处,采用新坐标ξ,a z a iy x iy a x -=-+=+-=)()(ξ,或写成a z +=ξ。

(7)式用新坐标可写成 )2()()()()(22a a a a a Z I ++=-++=ξξξσξξσξ (4)令aa f I 2)()(++=ξξσξ (5)则)(1)(ξξξI I f Z ⋅=考虑裂纹尖端的附近的应力场,即在0→ξ时,)(ξI f 为一实常数。

令πξξ2)(lim 0I I K f =→,则πξξξξξ2)(lim )(lim 0I I I K f Z ==⋅→→)(2lim 0ξπξξI I Z K ⋅=→,其中I K 就是Ⅰ型裂纹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因此,在裂纹尖端处,在0→ξ的很小的范围内,解析函数)(ξI Z 可以写成πξξξξξ2)(1lim)(0I I I K f Z =⋅=→ (6)采用极坐标,将)sin (cos θθξθi r e r i +=⋅=,从而式(10)变为 )sin (cos 222)(2θθπππξθθi rK erK er K Z I iI i I I -==⋅=-即,θπξcos 2)(r K Z R I I e =(7a )θπξs i n 2)(rK Z I II m -=(7b )由)23sin 23(cos 22)21(2)(2323θθπξπξi r K K Z I II --=-='-- 有,23cos22)(23θπξ--='rK Z R I I e (8a ) 23s i n 22)(23θπξ-='rK Z I I I m (8b )同理有2cos 22)(~21θπξr K Z R I I e = (9a )23sin22)(23θπξ-='rK Z I I I m (9b ) 且2cos 2sin2sin θθθr r y == (10)将公式(7),(8)和(10)代入式(1),并将公式(9)代入(2)式,得到各个应力分量和应变分量的表达式,即)23sin 2sin 1(2cos 2θθθπσ-=rK Ix (11a ))23sin 2sin 1(2cos 2θθθπσ+=rK Iy (11b )3sin cos 222xy θθθτ=(11c )]23sinsin )1(cos )1[(2θθνθνπε'+-'-'=r E K Ix (12a )]23sinsin )1(cos )1[(2θθνθνπε'++'-'=rE K I y (12b )rK I xy πθθγ2223cossin =, (12c )其中:平面应力情况:E E =',νν='平面应变情况:)1/(2ν-='E E ,ννν-='12. 试求小范围屈服时塑性区的大小,并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线弹性断裂力学准则进行修正。

对于平面问题,由材料力学知识知,2/1221]4)[(21)(21xy y x y x τσσσσσ+-++= (13a)2/1222]4)[(21)(21xy y x y x τσσσσσ+--+= (13b)03=σ(平面应力);)(213σσνσ+=(平面应变) (13c)将公式(11)代入式(13)中,化简得到)2sin 1(cos 21θθπσ+=rK I(14a ))2sin 1(cos 22θθπσ-=rK I(14b) 03=σ(平面应力);2cos 223θπνσrK I=(平面应变) (14c)利用Mises 屈服准则,22132322212)()()(s σσσσσσσ=-+-+- (15)式(15)中的s σ为材料在单向拉伸时的屈服极限。

对于平面应力情况:将式(14)代入式(15),得到)]2sin 31(2[cos )(21222θθσπ+=s I K r (16) 式(16)表示在平面应力状态下裂纹尖端塑性区的边界曲线方程,在裂纹延长线上(即在 0=θ的x 轴上),塑性区边界到裂纹尖端的距离为 200)/(21s I K r r σπθ=== (17)同样有,对于平面应变状态下,2200)/(21)21(s I K r r σπνθ-=== (18)在这种情况下,当裂尖出现的是小范围屈服,则裂纹尖端附近的塑性区域被周围广大的弹性区所包围,此时只需对塑性区的影响作出考虑,而仍可用线弹性断裂理论来处理,因此可以采用“有效裂纹尺寸”法,用它对应力强度因子I K 进行修正,得到所谓“有效应力强度因子”,作为考虑塑性区影响的修正。

若欲使线弹性理论解rK I yπσθ20==仍然使用,则假想将裂纹尖端向右移动,把实际的弹塑性应力场,改用一个虚构的弹性应力场来代替。

可以计算出不论平面应力或是平面应变问题,裂纹长度的修正值为塑性区尺寸的一半,即修正后裂纹的裂尖正好处于x 轴塑性区的中心。

3. 图中受单向拉伸作用的“无限大”平板,板中有一条长度为2a 且与拉伸方向夹角为β的穿透斜裂纹。

设板材的断裂韧度IC K 为已知,按最大周向应力理论和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确定开裂角0θ和临界压应力c σ。

首先求出裂纹位置处的“当地应力”。

利用材料力学中求轴向拉压时斜截面上的公式有,ασσα2cos =αασταcos sin =注意到此处βπα-=2,可以得到βσσα2sin =ββσταcos sin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Ⅰ-Ⅱ复合型裂纹问题,其中βπσπσα2sin a a K I == ββπσπταcos sin a a K II ==最大周向应力理论:将I K 和II K 代入有最大周向应力理论确定的公式0)1cos 3(sin 00=-+θθII I K K 中,化简得 0)1cos 3(sin 00=-+βθθctg当给定裂纹角β时,可以由上式确定的开裂角0θ,确定开裂角0θ之后,将I K 和II K 一起代入公式Ic II I K K K =-]sin 232cos [2cos02θθθ,得到临界应力, ]cos sin sin 3sin )cos 1[(2cos20200ββθβθθπσ-+=a K Icc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应变能密度因子为233222122112III II II I I K a K a K K a K a S +++= 将I K 和II K 一起代入上式,有),()cos sin cos sin 2(sin 222223121142θβπσβββββπσaf a a a a S =++=其中系数)]cos 1)(cos 43[(16111θθνπ+--=Ga )]21()[cos sin 2(16112νθθπ--=G a )]1cos 3)(cos 1()cos 1)(1(4[16112-++--=θθθνπG aGa π4133=根据 0=∂∂θS,022>∂∂θS 的条件,确定开裂角 θ。

然后将开裂角 θ的代入应变能密度因子表达式中,便得到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m in S ,当min S 达到材料对应的临界值时,裂纹开始扩展,此时对应的σ就是临界压应力c σ。

即22m in 421),(Ic c c K GS af S πνθβπσ-=== ,由此可以得到临界压应力c σ即212]),()21([θβπνσf a K Icc -=4. 用D-B 模型计算裂纹尖端塑性区的宽度及裂纹尖端张开位移。

首先确定裂纹尖端区的宽度R ,假想把塑性区挖去,则在弹性—塑性区的边界上应加上均匀拉力s σ,于是得到裂纹长度为2c ,外加应力是σ远场应力以及塑性区有应力s σ的线弹性问题。

此时裂纹尖端C 的应力强度因子cI K 应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由远场均匀拉应力σ产生的)1(I K ,另一个是由塑性区部位的裂纹表面所受的均匀应力s σ所产生的)1(I K ,根据无限大板中心贯穿裂纹公式有,c K I πσ=)1()(cos 21)2(ca c K sI --=ππσ从而有)(cos 21)2()1(cac c K K K sII cI --=+=ππσπσ (19)由于C 点为塑性区的端点,应力无奇异,因此cI K =0,代入(19),得到)(cos 21cac c s-=ππσπσ即)2cos(sc a σπσ= (20) 由于塑性区宽度R=c-a ,,将式(20)代入并化简得到,)12(sec-=sa R σπσ,将上式按级数展开,且当s σσ/较小时,得到R 的近似表达式, 2)2(2sa R σπσ=考虑到无限大平板有中心贯穿裂纹时I K a =πσ,故有22)(39.0)(8sI S I K K R σσπ≈=下面计算裂纹尖端的张开位移: 首先给出Paris 位移公式,⎰→∂∂'=ξδ00)(2da FK K E F IFc I (21)在初始裂纹(2a )端点处各引入一对虚拉力F ,产生的I K 为)(222a c c FcK IF -=π (22)将公式(19)和(22)代入(21)式,注意到积分式表示从原点扩展到某裂纹长的过程,用变量ξ2代替2c ,表示裂纹在增长过程中的瞬时长度,于是有⎰→--∂∂-'=c F sd a F F a E 00221])(2[]cos 2[2ξξπξξξπξπσπξσδ 注意到当a <ξ时,对力F 作用于韧带上的同一点而互相抵消,使0=IF K ,故只需从a 到c 积分,积分后有)2sec(ln 8ss E a σπσπσδ=(23) 当6.0/≤s σσ时,公式(23)是较合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