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摘要:本文在引入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中原城市群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建设区域品牌、实施联盟化战略、政府作用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问题。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对策目前在国内普遍实施的城市群发展战略中,产业集群化发展正在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重要引擎,各级政府都把培育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服务业产业集群作为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新经济形态。
2003年,河南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列入国家发改委地区同年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计划。
2005年,河南省又组织编制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发展中原城市群旅游业也是该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大省,全方位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于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原城市群旅游和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等相关专题研究,如中原城市群的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1],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区域旅游整合营销研究、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原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旅游产业集群1.1 旅游产业的概念按照世界旅游组织1998年发表的《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报告中的提法,旅游产业是指“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旅游业)以及其它对旅游消费者活动有较大依赖的行业(辅助行业)”。
显然,“旅游产业”比“旅游业”的外延要广泛得多。
更具体地说,就是为了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由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以及两地之间的联结体、组织、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结合,组成了旅游生产和服务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称为旅游产业[2]。
旅游产业是一个涵盖非常大、非常边缘性的产业,按产业分类,旅游产业基本属于第三产业,主要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
旅游产业实际上并没有构成专门的经济行业,不可能进行严格、精确的定义,除统计工作,也并不需要进行严格的定义。
研究旅游产业一方面要把游客作为最终的产品销售对象,另一方面,又必须把游客作为生产者的一部分来考虑,在此讨论旅游产业的目的是确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对象。
1.2 旅游产业集群1.2.1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所谓旅游产业集群,是由在区域当中某一旅游目的地或同性质的旅游目的地中的旅游核心产业,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及其配套设施与服务等,并且依据其内在的价值链在地理空间上的产生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从而使旅游产业链各节点横向加粗或纵向链条延伸,达到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
这个产业群以区域内旅游核心产业的企业为核心,即以某一大型旅游资源企业或者是众多中小旅游资源企业与旅行社、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与旅游商品等企业的集群为核心,并联合旅游相关产业企业及其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加盟,如与旅游商品制造业、景区建筑设计、园林绿化、金融、通信、邮电、旅游咨询、旅游培训教育、旅游保险、旅游市场调查等在旅游核心产业的企业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并与其它产业集群如农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相联系[3]。
1.2.2 旅游产业集群构成要素根据对于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程度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三个层面:核心层、旅游要素供应层、相关辅助层(如图1-1)。
图1-1 旅游产业集群要素构成图[3]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提供或经营旅游吸引物的企业构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
简言之,旅游集群的核心产品由吸引游客的目的地景观和事件组成。
作为旅游活动客体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业的灵魂[4]。
旅游要素供应层,就是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等需要的服务性产业的集合,主要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企业、旅游设施经营企业及旅游商品销售企业等。
它们服务于相似的顾客群体,其供给物正是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所直接消费的,它直接支持和保证整个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关辅助层,也称间接支撑层,指的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旅游企业提供支持保障作用的供应者和有关组织、团体和机构,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具体包括:第一,一般基础设施。
如供水、供电、电讯、排污、道路系统等。
第二,满足当代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设施或条件,如医院、银行、治安管理机构等。
第三,公共服务。
主要有目的地旅游组织、环境管理业和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多为旅游者提供行业协调、环境保护和高素质的旅游从业者。
该层次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者和核心层、要素供应者的需求增长,在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2.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2.1 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开封为支撑,包括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体[5](如图2-1)。
其中有:特大城市2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15个,县城34个,建制镇374个,城镇密度为7.3个/km2,城镇化水平为31.8%;土地面积5.88万km2,人口3872万人,分别占河南省总量的35.3%和40.3%[6]。
城市群内的9个中心城市空间距离较近,大都距离郑州100km 左右,属于1小时经济圈的范围。
图2-1 中原城市群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郑州市拥有自然和人文旅游景点156处、旅行社200余家、星级饭店116家、经济型快捷酒店23 家、旅游客运企业20多家、旅游定点餐厅30余家、旅游休闲娱乐点35家、旅游商品定点商店定点生产企业38家,旅游企业总数618个。
按郑州旅游企业统计单位的方法进行统计, 洛阳市则有各类旅游企业和经营单位总数达到384个,焦作共有241个,开封市约有183个,上述四城的旅游企业和经营单位总数约在1426个以上。
(见表2-2)表2-2 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化现状统计一览表[7]景区景点旅行社星级饭店社会旅店社会旅店旅游交企旅游商品旅游餐饮其他合计(个)郑州市156 200+ 116 23 20+ 38 30+ 35 / 618洛阳市86 93 63 36 12 58 20 15 1 384焦作市27 56 19 37 4 28 32 38 / 241开封市25 45 27 30+ 6 15 20+ 15+ / 183合计294 394 225 126 42 139 102 103 1 1426 平顶山22 33 26 ? 3 11 34 4 / 133新乡市41 36 18 ? ? 5 17 5 / 122许昌市20 29 18 ? 2 8 53 45 / 175漯河市 5 21 10 ? ? ? ? ? / 36济源市14 14 8 ? ? 9 7 ? / 52合计102 133 80 ? 5 33 111 54 / 518总计396 527 305 126 47 172 213 157 1 1944资料来源:根据各市公布数据和调查数据综合统计。
“?”为数据不详,带“+”为超整数约值,“/”无内容。
从表2-2来看,中原城市群的旅游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焦作三市, 共有18个, 占中原城市群旅游集群总数的56.3%。
从统计分析来看, 旅游产业集群数量靠前的城市, 其旅游产业综合经济实力在中原城市群乃至全省也排在前列。
旅游产业集群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同时旅游经济发展也为旅游产业集群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造就了河南四大强势城市旅游产业集群聚集区:郑州旅游产业集群聚集区、洛阳旅游产业集群聚集区、焦作旅游产业集群聚集区和开封旅游产业集群聚集区[7]。
2.2 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机遇2.2.1 “中部崛起”为旅游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为中部城市特别是中原城市群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在农业、城市化、工业、对外贸易、基础教育等方面初步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
中原城市群作为中部重要的崛起地区之一,凭借良好的工农业基础和交通优势必然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重点工农业项目的引进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集群规模的形成与巩固,中原城市群应抓住政策支持、资金筹措、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良好机遇,发挥中原城市群的优势发展旅游产业、积极规划、招商引资,促使旅游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2.2.2 郑汴一体化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机遇2006年11月19日,郑汁城市快速通道—郑开大道正式通车,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城市一体化建设正式提上日程。
在郑汴快速通道形成后,车程只有半个小时,也就是相当于从郑州东区到西区的时间,游客们就如在一个城市中移动。
而且,两个城市通过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协调发展,共同构筑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的共赢局面,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正在把中原城市群的旅游业推广出去,但是,不得不看到,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的集群战略还非常粗糙,集群战略的精确定义和实施途径都没有得到具体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3.1 旅游产品结构制约,缺乏体验类产品以观光为主的历史文化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缺乏文化体验或深度体验类产品,以至于像许昌溺陵桥、开封繁塔、新乡牧野古战场、洛阳白园等许多可“讲故事”的历史地段至今无人问津或知之甚少。
这种单一的历史文化观光产品不仅难以满足大众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更无法满足那些对中原历史文化有深度体验的旅游者的需求,从而阻碍了中原城市群旅游数量的增长以及旅游质量的提升。
其次,就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空壳化”现象严重,表现为供观光的复古建筑单体多,而供体验、参与或享受的娱乐活动少,这样的复古建筑很快会变成一个“空壳”,其后果就是吸引力从未提高或一度明显但又很快减弱。
3.2无序竞争行为严重,区域旅游合作层次较低目前,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无序竞争的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旅游企业群的产品档次不高,差异性不大。
旅游企业之间的产品同构现象严重,各企业经营的方向和特色不明显,致使区内企业之间在争夺人才资源、客户资源,以及产品定价等方面出现了无序竞争的迹象。
二是在中原城市群已经初步形成的旅游集群区域中,竞争行为要远大于合作行为。
旅游产业的各参与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片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润最大化,集群成员之间存在着无序竞争、信息封锁,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和战略定位。
以山水主题游为例,中原城市群内的所有地市均打出山水牌,在宣传上互相竞争,只在河南省组织的旅游活动中合作,缺乏长期性的错位经营和合作[8]。
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也以短期旅游宣传活动、节庆活动、旅游线路组合活动为主,合作层次低,缺乏长期性、战略性合作,缺乏知识的交流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