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

课程代码:07558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流传后世的“夙兴夜寐”、“信誓旦旦”等成语都出于《诗经》中的名篇《_______》。

2.《城濮之战》开始之前,晋国为道义上取得主动,将军队“_______”,后来它成了汉语中常用的成语。

3.在《诗》、《书》、《礼》、《易》、《春秋》等古籍整理中都作过重大贡献的是_______.4.《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诗的叙述语言中,均称仲卿为_______.5.李斯《谏逐客书》第一段中提到的缪公、孝公、惠王、昭王都是_______国国君。

6.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成功运用_______形式,富有民歌色彩。

7.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抨击了门阀制度,手法上主要是运用比喻象征和_______.8.《赠白马王彪》章法上一大特点是章与章之间常用_______法来蝉联。

9.陈子昂现存的三十八首咏怀诗篇的总题目是《_______》。

10.孟郊《游子吟》中以“_______”来比喻慈祥温暖的母爱。

11.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诗中以眼前景色象征当时政治斗争情势及自己感受态度的是颔联“_______,密雨斜侵薜荔墙”。

12.对宋初晏殊、欧阳修词均有重要影响的是南唐词人_______.13.李清照《醉花阴》词中以菊花自喻的名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

14.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描绘登高所见江天远景,借景抒怀。

15.被后人推崇为“南戏之祖”的是高明创作的《_______》。

16.赵孟兆页《岳鄂王墓》中“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两句,对南宋朝廷_______的政策表示了强烈愤恨。

17.明末张岱以小品文而得名,他的两部以“梦”名篇的文集是《_______》和《西湖梦寻》。

18.王磐「中吕」《朝天子》借咏_______以嘲讽宦官弄权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19.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云:“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其中“忍看”、“肯使”,都具有_______语气。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关于《诗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收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成书于春秋时B.收东周至战国初的诗歌,成书于战国C.收西周至战国的诗歌,成书于汉D.收春秋至战国的诗歌,成书于战国2.下列诸特点中,《国殇》一诗所具备的是()A.今与昔的紧密结合B.前方与后方的紧密结合C.思妇与征人的紧密结合D.形与神的紧密结合3.下列成语中,出于《冯谖客孟尝君》的是(.扶老携幼)A.道路以目 B C.缘木求鱼 D.寡不敌众4.《史记》的体例属于()A.编年体国别史B.纪传体通史C.纪传体断代史D.纪事本末体5.《迢迢牵牛星》在字面上描写的是()A.牛郎思念织女的情态B.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态C.牛郎织女相互倾诉的情态D.彻夜难眠的思妇情态6.曹操在《短歌行》中咏叹“人生几何”,其心态是()A.得意的B.颓唐的C.焦急的D.无谓的7.王粲《七哀诗》中所选用的典型事例是()A.千里无鸡鸣B.饥妇弃子路旁C.老兵无家可归D.守卒诀别妻儿8.《三峡》写景的先后次序是()A.春夏景,秋冬景,总结B.春秋景,冬夏景,总结C.总写,春景、夏秋景、冬景D.总写,夏景、春冬景、秋景9.王勃的诗歌佳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有所本,予以启迪的作品的作者是()A.鲍照B.左思C.曹植D.王粲10.被后人评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是()A.《望岳》B.《丽人行》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登高》11.杜牧《泊秦淮》中“后庭花”的典故涉及下列人物中的()A.秦始皇B.汉元帝C.陈后主D.唐明皇12.苏轼《前赤壁赋》采用了传统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其中反映其思想变化过程的手法是()A.抑主伸客B.抑客伸主C.借主写客D.借客写主1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是一首出色的()A.元宵词B.端午词C.中秋词D.七夕词14.杨万里《初入淮河》诗中“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二句用的手法是()A.用典B.反比C.复叠D.双关15.散曲创作成就居全元之首的是()A.关汉卿B.睢景臣C.张养浩D.马致远16.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A.铁笛体B.东维体C.铁崖体D.廉夫体17.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等四部杂剧合称为()A.《青藤四梦》B.《四歌啸》C.《南四曲》D.《四声猿》18.《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自文言小说()A.《李娃传》B.《李姬传》C.《痴情女传》D.《负情侬传》19.关于顾贞观的《金缕曲》,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A.悼念亡妻之作B.以词代信之作C.咏物寄托之作D.借梅喻人之作20.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创始者是()A.姚鼐B.方苞C.刘大櫆D.恽敬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评价中,适用于《蒹葭》一诗的是()A.重章叠句 B.以秋景衬情 C.谐音双关D.通篇四言E.感情凄婉惆怅2.下列成语中,出于《史记项羽本纪》的是()A.取而代之B.壁上观C.沐猴而冠D.东道主E.四面楚歌3.南朝民歌《西洲曲》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有()A.谐音双关B.比喻C.顶针D.夸张E.排比4.黄庭坚《登快阁》诗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两句,化用了以下前人成句中的()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C.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D.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E.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5.下列内容中,标准的拟话本小说都具备的是()A.正话B.头回C.篇首诗词D.入话E.篇尾诗词四、鉴赏题(指明下列名句的出处,并予以鉴赏。

每小题5分,共10分)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冯谖为孟尝君所凿的第一“窟”指哪件事试予以简单评论。

2.黄遵宪《哀旅顺》诗末二句“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在结构和表现全诗主题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六、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试分析孔稚珪《北山移文》的讽刺含义,并举例谈谈其艺术表现手法。

2.试论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举例说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七、阅读理解题(6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1.解释文中下加横线的词语。

A.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B.周海内:C.劝:2.此段文章主要论述方法是什么论述主旨是什么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课程代码:07558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氓2.退避三舍3.孔子(孔丘,仲尼)4.府吏5.秦6.对话7.对比8.辘轳(顶针)9.感遇10.三春晖11.惊风乱飐芙蓉水12.冯延巳13.人比黄花瘦14.献愁供恨玉簪螺髻15.琵琶记16.苟且偷安(大意正确即可,如不思恢复、局守半壁江山等)17.陶庵梦忆18.喇叭19.反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A2.D3.B4.B5.B6.C7.B8.D9.C 10.C11.C 12.B 13.C 14.B 15.D16.C 17.D 18.D 19.B 20.B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ABE2.ABCE3.ABC4.AD5.ABCDE四、鉴赏题(指明下列名句的出处,并予以鉴赏。

每小题5分,共10分)1.出自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碧空万里,江流天际的阔大图景和诗人伫立江干、引领凝望的专注神态,带给人一种广袤、深沉的美感。

情寓景中,意余象外,诗人对友朋的满怀情意尽在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隽永。

2.出自陆游《书愤》。

以事衬情,回忆壮岁时的豪情壮志。

上句为南宋抗金斗争中最辉煌的一次胜利,下句为作者一生中最怀念的一次经历。

鲜明的形象基于诗人的亲身经历和生活感受,非纯技巧所能成。

全用名词,没有一个动词、连词,却构成了浮雕式的雄奇奔放的画面。

属对工整,平仄协调,给人以凝重如山的质感。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至孟尝君领地“薛”,为其焚券市义。

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为统治者收买民心之举,但在当时客观上为薛地民众解除了剥削和痛苦,得到百姓的拥护。

反映了战国时期有识见的政治家普遍具有的民本思想。

2.全诗十六句,前八句写旅顺地理之险与军威之壮,中六句写旅顺形势足以御敌。

以壮语大笔渲染,充溢豪情。

但末二句却笔锋陡转,写旅顺陷落,形成强烈的反差,起到了对比和反衬的作用,前面的铺叙,后面的简洁;前面的豪壮激情,后面的冷峻悲愤,适相对照。

其言外之意,正在痛惜朝廷用人失当,将领进退失据,天险不足恃,人事败坏更可哀的深刻题旨。

六、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讽刺“身居江海,心存魏阙”的假隐士的虚伪,揭露了某些封建士大夫伪装清高,实则争名逐利的丑恶灵魂。

是一篇优秀骈文。

属对精工,词藻华美,音律调协,用典贴切。

通篇运用拟人化手法。

(举例)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举例)2.作者运用了传统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

比兴的运用不拘限于局部,而是融贯全篇,构成了整体的象征意蕴。

上片借物起兴,以伤春、惜春、留春、怨春,来象征宋南渡后抗金局势的潮起潮落。

下片托古喻今,以陈皇后遭遇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借美人以喻君子。

最后的残春景象,也象征着南宋岌岌可危的政局。

3.作者将林冲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刻画他的个性特点。

置于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以及自身思想矛盾中展开他的性格发展。

同时,作者又不是笼统地,而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动作与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举例。

七、阅读理解题(6分)1.解释文中下加横线的词语。

A.老百姓,在于君王如何统治他们,(他们)追求利益,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是不管东南西北的。

B.走遍全国C.鼓励,引诱2.对比。

指明君王应引导百姓重视农业,致力农业生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