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课题1原子的构成。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单元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认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本单元的知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课题1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的内容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二次加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实用的教学课件。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二、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首先利用化学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经过,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理论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列举几种原子的构成,采用对比方式,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原子的结构,为下一步学习相对原子质量做好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内容及注意的问题。
同时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通过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原子微观理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想一想,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的多样化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通过引言展示课件,引出课题。
2、进行课前复习:利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评析。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发现史,学生阅读资源与评价p56,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然后看课本p70课文第一部分,学习原子的构成,出示图片,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情况,总结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归纳原子的结构,并利用课件配合小结原子的结构,得出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6、通过课件展示表格内容:几种原子的构成,观察后回答下列3个问题:
(1)、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吗?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3)、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通过回答进行巩固。
7、利用课件予以总结。
8、进行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利用课件,出示标题: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课件表(1),观察几种原子的质量情况,说明由于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利用课件强调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9、学生看图,找规律:通过图片,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0、阅读p71课本中资料,了解我国科学家张青莲在科学发展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体会相对原子质量测定的学科价值。
11、利用课件展示本课小结内容,并通过附录查找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巩固。
12、通过课件展示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科学家的原子微观理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通过思考列出的问题,来了解科学发展的无限性,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增进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4、布置家庭作业。
(p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