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物理总复习小专题一:密度的测量技巧小专题一密度的测量技巧测量固体物质的密度的方法有很多,根据题目给予的条件不同,或者固体的性质不同,如是否规则、大小、吸水性及飘浮在水面以及缺少测某一物理量的工具等等。
测固体密度,尤其体现在测固体体积上方法多样,这类实验探究题也是中考高频考题之一。
一、测固体体积的四种方法1.沉于水底的物体(1)规则的物体直接用刻度尺量出长a、宽b、高c,则体积V=abc。
(2)较小的不规则的物体用量筒,采用“排水法”,测得固体的体积V=V2-V1。
(3)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将物体吊在测力计上,测得重力为G,浸没在水中,示数为F,则物体的体积为V=(G-F)/gρ水。
(4)溢水法:将溢水杯装满水,物体放入溢水杯中,把被溢出的水收集到小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水的质量m水,则V=m水/ρ水。
2.浮于水面的物体漂浮水面的物体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用大头针将漂浮物按入水中,记下量筒中水的变化。
B.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把适量水倒入量筒,再用细线拴住金属块放入水中记V1,然后把金属块和漂浮物拴在一起沉没水中记下V2,则体积V=V2-V1。
C.拉没法:将定滑轮固定在容器底部,利用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将漂浮物拉没入水中。
3.易吸水的物体一是在物体的外表涂上一层薄薄的不溶于水的物质,比如油漆类的;二是将该物质先放入水中,让它吸足水,再来测体积;三是可用排油法或排沙法。
4.易溶于水的物体:采用饱和溶液法或排沙法二、只用某一测量工具测密度1.当缺少测某一物理量的工具时,可以利用密度的知识间接地进行测量,如用天平、水可以测出墨水瓶的容积;用量筒和水可以测铁块的质量。
2.利用浮力知识和二力平衡知识测密度,如用天平、水、细线可以测出某一金属块的密度;用量筒、水可以测出橡皮泥的密度;用弹簧测力计、水、细线测某一金属块的密度等。
3.利用杠杆知识或液体压强知识也可以测物质的密度。
小专题二:压强浮力的综合计算小专题二压强浮力的综合计算浮力是力学计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初中物理中的难点之一,也是中考高频考点之一。
一、计算浮力的方法(1)称重法:F浮=G-F(用弹簧的测力计测浮力)。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3)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或F浮=ρ液V排g(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4)平衡法:F浮=G物,适用于漂浮或悬浮的自由状态的物体。
二、必须弄清楚的一些概念(1)物重G与示重F;(2)物重G与物体排开的液重G排;(3)浸在(浸入)与浸没(没入);(4)上浮、漂浮、悬浮;(5)物体的密度ρ物与液体的密度ρ液;(6)物体的体积V物、物体排开液体体积V排、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V露。
三、计算浮力的基本思路(1)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隐含条件的关键词,如浸入、浸没、装满、未装满、溢出、未溢出、漂浮、悬浮、上浮、下沉等。
(2)确定研究物体,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浮力、拉力或压力等)。
(3)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列出关系式,漂浮或悬浮时F浮=G物;用线吊在液体中时:F 浮=G-G示;被强制压(按)入液体中时,F浮=G+F(F为压力或拉力),若有几个物体连接在一起,可以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4)把阿基米德原理公式或密度、重力的计算公式代入关系式,代入已知量解出未知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对较难题适用,对解较容易的浮力题也适用。
四、解浮力问题经常用到的一些规律和概念①二力平衡条件(推广到三力平衡);②密度;③液体内部压强规律;④浮力;⑤阿基米德原理;⑥物体浮沉条件。
五、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里,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小专题三:动力杠杆小专题三动态杠杆类型1最小力问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要使动力最小,就应是动力臂最长。
做法是:在杠杆上找一点(动力作用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连接动力作用点和支点的距离,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并且让杠杆的转动方向与阻力让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
类型2力或力臂的变化问题利用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和控制变量法,抓住不变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F2l2一定,F1和l1成反比;(2)F2、l1不变,F1和l2成正比;(3)F2l1/l2一定,F1不变。
类型3再平衡问题杠杆再平衡判断,关键是要判断杠杆在发生变化前后,动力矩和阻力矩(力矩是指力与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即是否符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如果平衡杠杆两边的力和力臂成相同比例的变化,则杠杆仍平衡。
类型4杠杆转动问题杠杆转动问题实质还是再平衡问题,用杠杆平衡条件列出方程,如果两边的力矩相等,杠杆继续平衡,如果两边的力矩不等,哪边的力矩大,哪边就下沉。
小专题四:电路分析与设计小专题四电路分析与设计一、分析电路1.电路识别的几种方法:(1)定义法: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且相互影响是串联,若并列连接且各自独立工作,互不影响为并联;(2)路径法:电路中只有一条路径为串联,若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为并联;(3)节点法:在识别不规则电路时,无论导线多长,只要其间无电源、用电器等,则导线可视为一个点,若用电器连接在同一个点上,则为并联,否则为串联;(4)拆除法:拆除某一用电器,若其他用电器正常工作为并联。
(5)等效法:若电路中有电流表或电压表,可把电压表看作断路,把电流表看作一根连好的导线。
2.应用类型:根据实验电路画出等效的电路图;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通过开关的通断判定电路的连接。
二、设计电路1.设计思路2.步骤:电路设计是学习电路后的一个重要应用,其关键是将题目的文字要求转化为图形信息,设计电路时,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要达到的目的,通常分“三步走”,①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各用电器的连接方式;②画出草图后再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验证;③符合要求后,画出规范的电路图。
3.开关的控制作用:总开关设计在干路上,开关控制哪个用电器就与该用电器串联,利用开关对用电器短路要与该用电器并联,两个或多个开关单独控制一个用电器时开关要并联。
多个开关联合起来控制一个用电器时开关要串联。
小专题五电路故障分析在对电路故障进行分析时,一般是通过对灯泡的亮暗,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有无及其变化等现象进行分析推理。
一、电路故障主要表现1.电路断路,即电路不通现象:①灯泡不亮;②电流表无示数;③电压表无示数(电压表所测部分两节点之外断路);④电压表有示数(接近电源电压)(电压表所测部分两节点之间断路)。
2.电路短路:分两种情况:一是电源短路用电器不工作,电压表、电流表都无示数,有可能烧坏电源;二是部分短路(也叫短接)电路仍通①灯泡仍亮(没有被短路);②灯泡不亮(被短路);③电流表有示数(没有被短路);④电压表有示数(所测部分断路没有短路);⑤电压表无示数(所测部分短路)。
二、查找断路故障的方法1.用导线(或电流表)并接法来查找故障位置。
当导线两端接在电路中某两点之间时,原来不能工作的用电器工作,说明导线并接两点之间的部分可能有断路。
注意:不能并接在电源两端。
2.用电压表并接在电路某两点时,电压表有示数,说明与电压表并接部分有可能断路。
电压表无示数,表明与电压表并联部分以外断路。
3.用小灯泡并接在电路某两点之间时,若小灯泡发光,表明与小灯泡并接的电路部分断路。
小专题六:动态电路小专题六动态电路电路中某电路元件发生变化引起电路结构变化,从而引起电阻、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这类电路被称为动态电路。
一、引起电路变化的几种情况1.开关的断开和闭合2.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3.半导体材料引起电路变化,如光敏电阻、热敏电阻、压敏电阻、气敏电阻、巨磁电阻等敏感电阻。
4.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导致的取值范围的计算。
二、解题思路1.明确变化前后电路的连接方式,画出等效电路图;2.明确电压表测哪部分电压,电流表测何支路或干路电流;3.电路元件变化对哪部分电路造成影响,遵循“先局部——后整体——再局部”的思路。
小专题七: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小专题七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一、测小灯泡的电功率1.原理:用_电压__表测出小灯泡两端电压U,用_电流__表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用公式_P=UI__算出小灯泡的功率P。
2.电路图:如图。
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①_保护电路__;②改变_小灯泡两端电压__,从而实现多次测量。
二、1.多次测量的目的(1)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小灯泡亮度(或电功率)与灯泡两端电压的关系。
(2)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小灯泡的电阻是否与温度有关。
(3)在测量定值电阻的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求平均值,以减小测量误差。
2.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与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