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科技翻译研究近些年相对停滞的原因探析_范武邱
科技翻译研究近些年相对停滞的原因探析_范武邱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2 No. 1
科技翻译研究近些年相对停滞的原因探析
范武邱
(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
[ “文化转向 ” 摘要] 大多数有重要意义的科技翻译理论文章都是从文学翻译引发的 。在译界许多学者倡导翻译研究 的 并不完全适于从文化视角切入的科技翻译研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曾经与文学翻译研究比肩的科技翻译领域, 情景下, 近些年似乎在理论研究方面相对停滞不前 。本文拟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就科技翻译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 看法。 [ 关键词] 科技翻译研究; 困境; 原因 [ H 059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A [ 9358 ( 2012 ) 01003405 文章编号] 1672-
2004 : 176 ) 。 它利 标准有着不小的差距 ( 戴新宇等, 但译文往往不是非常精确, 带 于读者快速获取信息, 即译文常常是直线型的、 一维的、 机 有浓厚的译腔, 基本是根据词典中固定的释义对号入座 , 械的转换, 短期内还无法取代人工翻译。 事实上, 从事科技翻译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专 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储备、 对相关领域前沿动态敏锐 、 的洞察力 熟悉各种翻译硬、 软件和网络资源工具及 : “全国 拥有较好的语言功底。 正如黄里云所指出 翻译从业人员多达 50 万人。从规模来说, 中国已成 ‘翻译大国’ , ‘翻译强国 ’ 。 因为这支队伍 为 但并非 中的专业翻译人才只有 6 万, 真正有水平的、 受过专 ” ( 黄里云, 2007 : 179 ) 业训练的翻译人才仅占 5% 。 因此科技翻译研究和人才培养还任重道远 。 二、 很难再从文学翻译领域直接借鉴理论 可以说, 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主 要是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 而这些理论 ( 尤其是 ) 进入新世纪后这十年的理论 主要适用文学翻译领 域, 当然也有一些被借用到科技翻译研究中。 在西 “文化转向 ” 的情景下, 并不完 方学者倡导翻译研究 全适于从文化视角切入的科技翻译研究似乎跟不上 潮流了, 很难再从文学翻译领域直接借鉴理论 , 有明 显的止步不前倾向, 虽然也有部分学者试图将最新 的西方翻译理论嫁接到科技翻译研究中, 但斧凿的 痕迹 非 常 明 显, 显 得 极 不 自 然, 有为理论而理论 之嫌。 科技翻译研究在上世纪 80 年代曾有过飞跃发 展, 这是由于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兴起和发展给了科 技翻译以新的巨大推动力, 使之摆脱了句型结构的 桎梏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向广度发展意味着从大 于单句的语篇、 语段来考虑翻译问题; 而向深度发展 则意味着从句子的内在联系、 逻辑关系来研究翻译。 其结果使科技翻译理论系统日臻完善, 翻译质量迅 2003 : 85 ) 。 这一时期科技翻译和 猛提高 ( 杨寿康, 文学翻译研究在理论深度上几乎是齐头并进 , 从西 方引进的理论可以共享, 至少可以互相借鉴。 对科 技翻译有直接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主要有: ( 1 ) 1985 年美 国 语 言 学 家 Louis Trimble 在 其 专 著《科 技 英 — —语法篇》 语— 中提出的语篇分层理论。 他把科技 英语的语篇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关于整个大 语篇的目的如描述一项实验, 介绍某项新事物, 提出 新概念或理论; 第二层次是为了达到第一层次的目 的的修辞功能, 如阐明目的, 提供有关信息, 报道研 究成果; 第三层次是为了发展第二层次的修辞功能 ,
引言 曾经与文学翻译研究比肩的科技翻译研究, 近 些年来在理论研究方面已落下一段距离, 这从期刊 发行方面可略见一斑: 国内两家知名的科技英语期 《上海科技翻译 》 刊 和《科技英语学习 》 先后分别更 《上海翻译》 , 《中国科技翻 和《当代外语研究》 名为 译》 上刊发的科技翻译研究文章也较以前减少, 一 些曾设 有 科 技 翻 译 研 究 专 栏 的 期 刊 ( 如《中 国 翻 ) 也基本取消了原有的此类设置。 当然, 译》 期刊更 内容调整和栏目设置是适应时代发展 , 同时国外 名, 也倾 向 于 将 科 技 英 语 ( EST ) 并 入 特 殊 用 途 英 语 ( ESP, 即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 自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 科技翻译研究基本走过 — —研究译文 了以下历程: 确立多学科的研究思路— — —强调交际功能和翻译策略。在论文 的功能目的— 发表的数量上, 近几年来科技翻译与文学翻译虽可 而在学术含量上, 我们不得不承认, 大多 等量齐观, 数有重要意义的翻译理论文章都是从文学翻译引发 的。由于科技翻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因 此科技翻译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囿于译法的技巧性和 2000 : 48 ) 。 可操作性方面以及对个案的分析 ( 耿智, 总体看来, 在研究科技翻译的文章中, 翻译技巧、 翻 译方法、 经验总结占了大部分, 理论文章比例较小, 而原创性的论文更是少见。 由统计可见, 科技翻译 2002 : 3 ) 。 而 研究者本身的理论意识不强 ( 方梦之, 在译界许多学者倡导翻译研究“文化转向 ” 的情景 下, 并不完全适于从文化视角切入的科技翻译研究 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 《英汉语语音美学生成机制对比研究》 ( 2010WLH48 ) 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 20111110 [作者简介] 范武邱,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 34·
2005 : 34 ) ? 此外, 取国外科研成果 ( 盛丽, 中国推行 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 20 年以来, 成效非常显著。 现在非外语专业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提升到了一个 相当不错的层次, 这也让人感觉外语专业出身的科 技译员变得可有可无了。 而事实是, 技术人员也不 , “自己懂” 一定就能做好科技翻译 和“让别人懂 ” 是 有根本区别的, 因为科技翻译是要通过语言文字将 科技资讯和科技成果准确恰当地转述出来 , 而语言 文字功力需要日积月累和长期历练, 只能说技术人 员从事科技翻译的门槛可能比外语出身的从事科技 翻译略低一些。现在不少理工科人士直接用英文撰 稿( 他们一般不再请外语专业的人为之翻译 ) , 但是 “相当多的中国科研人员研究出了世界领先的科研 成果, 欲在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或文摘上发表他们的 科技论文……但往往由于‘poor translation ’ 被退稿, ” ( 于建平, 2001 : 32 ) 令人可惜。 在思想认识方面的另一个误区便是过分依赖和 相信翻译工具, 继而认为科技翻译人才培养和理论 研究不需要与时俱进。 现在国外一提到 EST 主要 指机器翻译, 即 English of Scientific Translation, 而并 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必须承认, 现在一些翻译软件 ( 如 Trados ) 越来越智能化和人性化了, 但应用这类软件有一个 前提, 就是原文本身的用语要规范。 而很多英文技 术资料 ( 尤其是来自 英 语 非 官 方 语 言 国 家 和 地 区 的) 同样存在用语不规范、 不标准的问题, 有时还有 语义缺层。不同国家的技术资料用语习惯有时不一 致( 这从中国药典英文版和美国药典的对比上就可 以看出来) , 还有就是对于一词多义的单词, 翻译软 件处理起来是很难到位的。 语言内质方面存在的差异更是加大了机器翻译 的难度。就汉译英来说, 将重神、 重意、 重风骨、 重凌 虚, 表达灵活多变的汉语通过机器翻译的方式转化 逻辑严谨的英语, 在词法、 句法和语义 为语法规范、 等层面上都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汉语是意合语言, 行文过程中往往无须任何逻辑标记 , 而逻辑自明, 读 者心领神会之。相应的英译, 就必须化隐为显, 变含 蓄为明示。而由于传统的机器翻译系统是单向式的 、 “转换” 、 “生成 ” 设计, 翻译过程遵循“分析” 这三 “转换” “生成 ” 个步骤进行, 这就使得 和 带有浓厚的 源语言色彩。因此, 汉英翻译系统的输出结果通常 都是汉语式的英语, 有时会给交流带来很多不便。 应该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机器翻译有了很大的进 步。但就现在的水平而言, 仍然与述、 定义、 分类、 指令等; 第四层次是表示第三 层次的内部关系的, 包括顺序, 如时间顺序、 空间顺 、 , , 序 重要性顺序 也包括逻辑关系 如因果关系、 比较 对照关系、 类比关系、 例证说明关系等。 ( 2 ) 1987 年 美国语言学家 W. Mann 和 S. Thompson 的语篇分类 学说。他们根据语篇核心部分与其附属部分之间的 逻辑关系把语篇分 12 类, 即 ① 时间或空间环境; ② 问答关系; ③详述; ④背景情况; ⑤促成与动力; ⑥证 据与证明; ⑦ 原因、 结果、 目的; ⑧ 对立与让步; ⑨ 条 件与排斥; ⑩主客观评价; 瑡 重申与摘要; 瑏 瑢 并列与 瑏 对照。( 3 ) 韩礼德( Halliday) 和哈桑 ( Hasan ) 的衔接 一书中 理论。他们在 1976 年出版的《英语的衔接 》 提出了五种衔接手段, 即照应、 替代、 省略、 连接和词 1994 : 48 - 62 ) 。 这些理论被广泛 汇衔接( Halliday, 运用到科技翻译研究中, 促进了科技翻译研究的发 展, 这一时期堪称科技翻译研究的黄金时期。 国外 的科技英语研究在经过上世纪 80 年代的蓬勃发展 后, 可以说目前正处在一个调整和沉寂期 , 在中国情 况也大致相似。 近几十年来,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显著特点是 尤其是语言学理论。 我 大量借助其它学科的理论, , “几乎所有重要的语言学理论都不同程度 们看到 1998 : 31 ) 。就科 地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蒋骁华, 技翻译而言, 具有显著指导作用的语言学理论主要 词汇学、 计算语言学、 语料库语言学等。 有语篇分析、 现在很多学者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对科技英语和科技 翻译进行实证研究。 在此有必要提出, 我们一方面 需大力提倡基于实证的“科学 ” 研究, 超越“经验总 ” , 结主义 另一方面又要体悟实证主义的缺陷; 一方 面需要明确研究规范, 另一方面又要剔除学术范式 一元化的弊病。我们认为, 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 科技翻译研究可能还是要顺着语言学这条途径前 我们可以把当代语言学看成是一个共 行。实际上, 核体: 核心是语言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如音韵学 、 音系 词汇学、 句法学和语义学, 核心的外围是一些比 学、 较新兴的分支学科如语用学、 语篇分析等。 进一步 一是向大脑, 如心理 向外辐射衍生出三个主要方向, 语言学( 含实验心理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 神经语言 ; , 、 学 二是向社会 如社会语言学 人类语言学等; 三是 向信息高科技, 如计算语言学、 语料库语言学、 语音 识别与合成等。上面提到的三本语言学著作对科技 翻译研究还有指导作用, 未来的研究可从中不断派 生出话题; 同时我们可紧跟当代语言学的最新发展 动向, 寻找它们与科技翻译的最佳结合点。 科技翻 译研究有它自身的特点, 那些所谓新鲜出炉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