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将闻思转为实修助缘的窍诀故先知多法者,修时即应修彼法义,不可忘失。
若先未知,亦勿怯退,当随慧力而求多闻。
所以你就晓得了教法和证法的关系、闻思和修的关系,前者就像给我们指示真实的要走的路,并决定知,而后者就是按照所决定的路实际去走。
前者叫知,后者叫行,行是在知处行,知是知所行处,哪里能脱节?懂了这一点以后,就知道了,原来一切知的就是要行的,所以我前面知道那么多的法就是知道该怎么修心的法则,我修的时候就要修那个法义不能忘掉。
再者,我要行的是首先要知啊,这么一条圆满的成佛之路,不是一下两下就可以了知的。
如果我先前还没有知道的,我也不能够怯弱、退失,应当随自己的智慧力寻求多闻,因为我要走路前提是一定要知道路,我要行一定要有知,因此,当然前面的知是要寻求,然后才好行。
所以为着行要知,为着知而要闻,为着圆满的知而要多闻。
这样就懂了,原来心应当是这么做的,就是在成佛之道的这些教法里,圆满佛道各分的教授里,先前知道了多少就随自己的力量去实行,先前还不知道的我也不能放弃,还是要勇于寻求。
因此我要随自己的力量逐渐逐渐地来多闻、多了解,这样的话,知和行就不会偏在一个方面。
复非听闻此法,别修他法,即所修处而求闻思故。
再者,不是听闻这个法,修的时候又修其它的法,原因就是在所修处或者所行处寻求闻思的缘故。
好比说我是要学医,我的所行处就是要治病,为了治各种的疾病,我需要寻求医学上的闻思,要听闻老师的教授,之后我自己还要思惟来决定这个治病的原理和方法。
就像这样,不是听闻了医生讲的这个医学,然后治病的时候又另外搞其它的一套,这个就脱节了。
因此就要知道,闻的这个就是要听一听老师讲到底该怎么来修、怎么来行这个佛道。
因为听闻的时候主要是他力的加持使自己能引发认识,但是我自身还要由四种道理去思惟来断定,断定就定了一定是这么来走、做,这么来修,那就在这个地方去修习。
所以闻思就是决定修轨,修习就是按轨而行,就是这样的事,因此不要脱节。
再者,还要求全面。
又不应唯修一分,定应依止初业菩萨所修圆满道之次第。
再者,这里是要修一个完整的佛道,就是从初起步一直到无上佛果之间所有道的根本、道体和支分,所以不要只修其中的一分,而是一定要依止一个初发业菩萨所修的圆满的成佛之道的次第。
就像一个学生,如果要得到最高的学位,不能只学一点点,而是要学一个能达到无上学位的一个圆满的教程,一个次第性的一级级往上升的一个系统的教程。
那么,要修这个圆满的道次第又该怎样进行呢?再具体化。
若慧劣弱,即令修彼;若慧广大,或初虽微劣,由修习故增广之时,将此道次渐为增广,能与一切清净经论相属而修,亦非定须别求多闻。
这里分两种情况,如果自己的智慧差,那就修一个简要的道次第的教授。
假使智慧大,或者虽然最初的时候智慧差,但是通过修行已经得到增广,到了这个智慧的力量很广大的阶段,就可以把这个道次第逐渐地增广,使它能跟一切清净的经论连系起来修,也不是一定要在这之外另外求一个多闻。
这个意思就是说,真实的做法,道次第是一个略摄了成佛之道的完整的纲要,智慧差就修这个,智慧好、有非常大的力量,那你要知道一切经论的扼要全摄在这里面了,就可以跟一切经论配合起来,关连起来修习。
也不是在这之外寻求多闻,你就按照这张完整的地图,一个完整的成佛之道标出的关要,就按照那个配属着经论的广大的内容去修。
因此此派实际叫噶当派,也就是佛语现为圆满教授派。
就是这样的。
故凡圆满无错教授,略亦能摄一切经咒大小诸乘道之宗要,若广开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
所以凡是称得上是圆满和无谬的教授,即使简要也能够摄尽一切显密、大小诸乘的道的扼要,或者说所崇奉的那些不可缺少的关要,这就是它的要求。
而且如果作广大的开解,也是能够全数地摄入一切教法。
这好比说一张完整的世界地图,在这上面以一个简略的方式能够摄尽这个世界里的一切国家、大的城市、山川、江河、湖海、平原等等,这些内容在一张图上全部已经有了。
如果要广的开解,就是这一个指示图里面能够全面地摄入到世界的各种情形,就像这样,这是一个完整道次第教法要达到的状况。
这里指的是要成佛,成佛是果,因上当然要质上无错、量上圆满。
这样一种完整的成佛之道的指示,虽然说是简,也是显密大小诸乘的那些道的关要都要能摄得进去。
不然的话,因上如果质上不正确、量上不圆满,那是没办法成佛,不可称为是圆满的成佛之道次第的教授。
而具有这种德相的教授,如果广大地去解释,开出来的话,就能够全数地摄尽一切教法。
也就是这一分是讲因果,能摄一切因果经的教授;这一分是讲四谛,也能够把宣说四谛的所有教法摄进去;宣说十二缘起就能摄这一类的教法。
或者宣说菩提心,那就世俗菩提心的所有教授全摄进去了;宣说六度也是所有的要害处都摄进去了,可以摄尽所有宣说六度的教法;或者在宣说空性的修法的时候,能摄尽一切般若经的扼要,一切中观论的扼要等等。
就像这样,这才认识原来这个就是圆满无错的成佛之道的教授。
它的略的能摄的情形,广的开解遍摄的情形是这个样子的。
未获如斯教授之时,于少分修易生喜足,然于圣教全体修行宗要,难获定解。
这里是讲,在没有得到这样的教授的时候,容易对于少分的修持生起满足的心,认为修这一点就已经很够了。
这就是由于片面的眼光,见不到成佛体系的全分内容。
这样一种片面性,一种以少为足的心态就成了障碍,他对于圣教全体修行的宗要难以获得整全的定解。
这是一个大体系,小大密贯通一致编摄为成佛道次第的广大的内涵,那当然以这种片面的眼光很难获得定解。
虽然说是难,但还是有办法,因为一切都是因缘生,假使因缘和合得很好,有自力方面,有他力方面,有积顺缘方面,除违缘方面,有闻思修各个方面等等,这些因积得很好的话,当然智慧就会出。
智慧很好、很圆满的话,那当然对于一个整全的成佛之道的修行扼要会获得全面的定解。
这是说非常大的眼睛看到整个道体,他当然需要很大的智慧,因此,下面指示应当这样来逐渐生起。
故应亲近良师,净持尸罗,数闻教授,每日四次修习所缘,至诚祈祷师长、本尊,又由多门积集资粮、净除业障。
若能勤修此圆满因,其慧倍复殊胜增长,乃能生起彻底定解。
所以,已经知道难以后,要积极地积聚因缘。
怎么来做呢?就是应当亲近具相的善知识,然后要清净持戒,再数数地听闻成佛之道的教授,有非常多的内容,然后每天要四次修习所缘,再至诚地祈祷上师本尊,又由多种途径积集资粮、净除业障。
假使能够像这样精勤地修习能生智慧的圆满的因素,包括依师、持戒、闻法、实修,又有他力方面祈请上师本尊,又有顺违两方面从多个途径来积累资粮、净除业障。
就像这样,这些非常大的生智慧的因素在不断地圆满地积聚。
因一旦积聚圆满,那当然他的智慧就会辗转加倍地增长,当智慧已经增长到一个很大的量的时候,也就能够生起彻底的定解了。
这里就是说,要对于完整的成佛之道的次第生起定解是很困难的,它的因就在大的智慧。
那么我们怎么来改良呢?怎么让自己生起呢?那就是首先着重修集圆满的智慧的因,一旦这些积聚好了,那当然不必花力气,有了因自然果就出来了,智慧就增长了。
当智慧一旦增长的时候,他的眼界是非常开、非常透彻、非常有抉择力的,那当然对于完整的成佛之道上全体修行的扼要,能获得广阔的眼光,发生彻底的定解。
就像站在一百层楼上,能够鸟瞰整个广大的地区一样,这样广大的眼光是一定会发生出来的。
如先觉云:“先所闻法令心总现,数数思惟称量观察。
若忘其法,专学持心,则无助伴。
”因此先觉们就强调知和行不能脱节,也就是先前听闻到的法要真实地认识到,认识清楚了才能行。
所以闻法不是光听听而已,先是心里要忆持,让心里总的这些法义都能现得出来。
现出来以后,缘着它数数地思惟、称量、观察,而能决定它的法义,这样子就可以按照这个所决定的义来实行了。
假使你忘掉了这个法,专门只学着持心,就是心专注在一个地方,其它的什么也不管,也不想,也不观察等等,那所闻的东西不能转化为知,由于没有知就不会有行,这样所闻的对于你的真实的实行没有什么帮助。
因此就要知道,闻法不只是闻而已,闻只是一个前提,闻了以后关键自己的心里要记得,然后要数数地思惟以观察来决定它的涵义,而决定的就是自己要走的修心之路。
决定好了就按照这么去串习,去变掉颠倒的心,转成一个无颠倒的心,这个就是修心上的问题。
故上修者是上法师,中品修者是中法师,凡所修法,即知彼法。
由此就是把行者和法师合为不二。
这里把“修”换成“行”字也比较能把握它的要害。
也就是上品的行者就是上品的知者,中品的行者就是中品的知者,凡是所行的法就要知道这个法,也就是前头说的教法和证法的关系、闻思和修的关系,前者就是要认识修法的路途,后者就要实行修法的路途。
上等的修者或者行者他是实际就能按照这样去做的,那当然他肯定要知道,因此上品的行者肯定是上品的知者或法师。
中品的行者你能在道的程度上做到中等,那当然你就会知道该怎么走,在中等程度上会了解的,那就是中等的法师。
总而言之,凡是所要修或所要行的那个法,就是要知道的那个法,你不知道那个法怎么能行?或者你行了那个法就会更深地知道那个法。
就像这样,行和知不能脱节。
若由是思定解坚固,则诸恶友唱说“善恶一切思惟皆是分别,悉应弃舍者”,自知法中无如是语,良师不许,便能不随彼转。
如果能由这样的思惟达到坚固的定解,也就是非常坚固的、没法被引转的一种认识,那就不会随别人的嘴巴转。
恶友们尽管在唱说“善恶一切思惟都是分别,都应当弃舍”,自己也知道法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善知识也不许可这样的,也就不会随着他转。
若无此解,有信无慧,见哭则哭,见笑则笑,随他所说觉为真实,犹如流水随引而转。
假使没有得到这样的定解,有信心而没智慧,见到别人哭就跟着哭,见到别人笑就跟着笑,总之就是自心没有定见,随着别人说什么都认为是真实,这样就成了随波逐流,跟着别人的脚跟后转。
所以首先要对于完整的成佛之道的次第发生一个真实的定解,这样从最初一步一直走到最上一步,有一种全面的眼光,是一种系统的安排,整个一级级上去就不会落在错谬、片面等的方面。
这样在因上一直这么无误的、圆满的保持上去,逐渐就能成佛。
可修的地方听了以后就在那个点上去修,还不能修的地方也是积极的心态不怯弱、退屈,而是积资净障、发愿等等,就像这样逐渐地往上升进的话,他就保持了很好的一个做法。
宗喀巴大师一开始时所说的,实修的人认为不必听闻,或者听闻的人不着手实修,或者执片面的眼光等等的错谬就会去除。
毕竟是要修一个无上的佛果,是要行一个完整的佛道,因此这些不可不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慧的自性是对所观事无误拣择的体性,接着又认识了智慧的利益和无智慧的过患,由此发起了特别想求得智慧的心。
在生起了这样真实的欲乐以后,就开始着手修习智慧。
在修之前还要知道为了成佛须要获得哪些的智慧,所以又须要了解慧的差别。
所谓差别就是从那个体性上分出的各种类型。
第三,慧之差别分三:一、通达胜义慧二、通达世俗慧三、通达饶益有情慧从慧于所观事无误拣择的体性上来看,由于所观方面有胜义、世俗和饶益有情的方便这三种,因而就有相应的三个智慧:通达诸法胜义体性的智慧、通达诸法世俗体性的智慧、通达饶益有情方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