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一、宗旨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展现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独特魅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扩大内需,并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气氛,文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拟于2009年2月9日(正月十五)至23日(正月二十九)元宵节期间,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由五个部分构成:(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中国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3)中国传统烹饪和副食加工技艺展演;(4)元宵节民俗踩街活动;(5)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
二、组织机构主办单位:文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协办单位:中国烹饪协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第一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时间:2009年2月9日(正月十五)至2月23日(正月二十九)地点: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1号馆(3000平方米)展览由“序”厅和“剪刻画绘”、“印刷装潢”、“陶冶烧造”、“雕镌塑作”、“五金錾锻”、“制茶酿造”、“木作编扎”、“织染纫绣”、“传统医药”等9个单元构成。
内容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技艺操作表演为主,以相关的实物陈列和图文并茂的展版为辅。
开幕式定于正月十五元宵节(2月9日)下午举行。
届时举行以海城高跷、中幡、太平鼓、安徽花鼓灯、福建线狮、顺义龙灯等民俗节目为主的演出活动,时长约40分钟。
演出还于2月9、10日晚7:00展览专场分别进行。
项目负责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序·保护与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前中厅)引言中国传统技艺灿烂辉煌、弥足珍贵中国有着完整而发达的手工生产体系,手工制作涉及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需要的各个领域,形成了诸如木作、雕琢、烧造、冶炼、铸造、錾锻、纺织、印染、缝纫、刺绣、编结、彩扎、髹饰、装潢、制笔、造纸、印刷、制革、酿造、榨取、烹饪、炮制等难以尽数的专门技艺、技巧和知识。
以手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技艺,是蕴涵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创造智慧,彰显中华文明独特品格和民族气质,凝聚中华造物技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体现各族人民卓越创造力和雅致生活情趣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技艺保护与发展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手工业和涉及传统手工艺的一些轻工行业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高度重视并大力扶持传统技艺。
1956年3月1日,毛泽东主席对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和全国手工业合作社联合总社筹委会的领导同志说:“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
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
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国家建立的以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为主体、城乡结合、专业生产与副业加工结合的生产体系,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传统手工艺。
即便在“文革”期间,周恩来总理仍关心传统手工艺,指示:“手工艺要大力提倡。
”2、改革开放以来,随产品出口量的增长,以工艺美术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生产在转制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民营和个体企业为主体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传统技艺也空前地面临现代化变革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剧烈冲击。
为此,党和政府采取新的措施,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
从1979年到2006年,政府先后举行五届评审,总共授予365名技艺高超、贡献卓著的艺人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政府于1987年开始“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艺术之乡”的命名评选,全国已有412个单位得以命名。
1997年5月,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立法保护传统工艺美术。
3、进入21世纪,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全面、系统地展开。
2004年6月26日,胡锦涛主席在《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贺辞》中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将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国际合作,保证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充分保护和适度利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印发,同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颁布。
政府就进一步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原则和措施作出明确指示,并建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传统技艺的保护工作由此纳入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保护方针的指引下,随着现状普查、建立国家和地方四级名录体系、认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实践部署,走向科学、全面、系统的保护阶段。
二、传统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1、随着新世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技艺的保护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文化部于2005年正式启动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工作,又于2007年全面启动认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
2006年至2008年,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共有186项传统手工技艺和78位代表性传承人,还有许多传统技艺及代表性传承人在“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类项中被涉及。
建立名录和认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为传统技艺保护工作全面而深入地开展奠定了基础。
2、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
在长期的手工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传统技艺,其技术内涵和文化属性依存于追求现实事功的践行过程。
传统手工艺的形态特征和功效作用,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具体活动中才能得到展现和发挥。
因此,传统技艺的保护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消极保存,而需要在不违背其内在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产业体系,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
这种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至交融统一、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3、传统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普遍需要。
在文化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经济全球化冲击的境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切实地维护文化差异性,也即维护一定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关系文化形态。
文化差异性要想得到切实的维护,就不能不在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上着力。
历史表明,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延续与发展,都根本地关系着手工劳动实践和相应的社会存在,其特质的存续也取决于手工生产方式造就差异性的技术本质。
传统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旨在保护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
三、利用传统技艺,振兴手工产业1、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的文化产业,是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比珍贵的文化资源,可以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中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旨在“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
在文化产业领域扶持传统手工生产,振兴手工产业,走与现代工业生产并举共存、互补互益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由消极保护向积极的生产性方式保护转变的重大实践。
传统手工技艺将在文化产业机制的激励下拥抱生活、焕发活力、与时俱进,以活泼的文化生产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针对中国的国情和当前的世界形势,振兴手工产业不仅关系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事业,还有着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诸多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这些利益表现在:可以利用当地再生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就业机会;可以安民于本土,维护社会稳定;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各色文化产业;可以造就人文景观,促进休闲旅游经济;可以丰富产品形态、满足个性化需求。
手工产业投资小、见效快、布局广,是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拉动内需,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手段。
3、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下,国人已日益深刻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价值,认识到传统手工技艺在文化产业开发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适合家庭生产或副业的特点,使传统手工艺和手工生产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丰厚的人文蕴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以材料、技艺、样式、风格的独特性所构成的手工品格,使这些地区的手工艺产品已经成为文化附加值极高,市场竞争力颇强,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品牌产品。
面向未来,我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保护与发展充满信心。
第一单元剪刻画绘(前北厅)一、剪纸1. 山西中阳剪纸展演人: 王计汝(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 陕西安塞剪纸展演人: 侯雪昭白凤莲(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余泽玲3. 内蒙古包头剪纸展演人: 刘静兰(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4. 山东高密剪纸展演人:范祚信(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 吉林长白山满族剪纸展演人:关云德(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 湖南踏虎凿花剪纸展演人:杨贵军(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兴隆7. 山东泰安剪纸展演人:卢雪(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二、画绘1.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展演人: 吕臻立(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树花(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展演人: 邰立平(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西藏自治区藏族唐卡(勉唐画派)展演人: 丹巴绕旦(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土丹拉巴4.青海同仁藏族唐卡展演人: 西合道(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娘本5.陕西陕北匠艺丹青展演人: 任今民(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河北衡水内画展演人: 王习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三、文房四宝浙江湖笔制作技艺展演人:邱昌明(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徽墨制作技艺展演人:周美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歙砚制作技艺展演人:曹阶铭(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纸笺加工技艺展演人:刘靖(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5.上海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展演人:符骥良第二单元印刷装潢(前北厅)一、印刷1.江苏雕版印刷技艺展演人:陈义时(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永林2.四川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展演人:彭措泽仁(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拥措(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云南贝叶经制作技艺展演人:波空论4.上海朵云轩木版水印展演人:蒋敏(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玉晴(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北衡水法帖拓印展演人:李广民(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装潢1.北京市荣宝斋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展演人:王辛敬(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淑珍2.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展演人:古籍修复小组第三单元陶冶烧造(后北厅)一、陶瓷1.福建德化瓷烧制技艺展演人:邱双炯(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陕西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展演人:孟树锋(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江苏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展演人:汪寅仙(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广东石湾陶塑技艺展演人:黄志伟5.贵州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展演人:张禄麒(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云南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展演人:玉勐(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青海囊谦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展演人:白马群加8.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展演人:李人帡(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料器1.北京料器展演人:邢兰香(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四单元雕镌塑作(后中厅)一、雕镌1.福建寿山石雕展演人:冯久和(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潮州木雕展演人:辜柳希(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辜树青3.北京雕漆技艺展演人:文乾刚(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辽宁阜新玛瑙雕展演人:李洪斌(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澳门神像雕刻展演人:曾德衡6.山东潍坊核雕展演人:王绪德(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江苏无锡柳青竹刻展演人:乔锦洪(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漳州木偶头雕刻技艺展演人:徐竹初(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二、塑作1.陕西凤翔泥塑展演人:胡新民(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永兴2.河南浚县泥咕咕展演人:王学锋(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福建厦门漆线雕技艺展演人:蔡水况(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广东大吴泥塑展演人:吴光让(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宁夏杨氏家庭泥塑展演人:杨佳年(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贤麒(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贤雄(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四川成都糖画展演人:陈良刚谢丰坤7.北京面人郎展演人:郎志丽(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8.江苏丰县糖人贡(实物展品)第五单元五金錾锻(后中厅)一、金作1.河北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展演人:马福良(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上海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展演人:张心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江苏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展演人:葛义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必生(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芳二、银作1.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展演人:杨光宾(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顾永冲(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四川布托彝族银饰锻制技艺展演人:勒古伍拉(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乃古子日乃古沙鬼3.湖南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展演人:龙米谷(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铜作1.西藏南木林县藏族锻铜技艺展演人:普布次仁2.云南斑铜制作技艺展演人:张克康(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安徽合肥铸造胎掐丝珐琅展演人:张芳四、铁作1.浙江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展演人:施金水(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建林2.甘肃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展演人: 冶古白(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维雄(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 北京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展演人:杨海滨(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史徐平(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五、锡作1.山东锡雕展演人:王圣良(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浙江锡雕展演人:应业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六单元制茶酿造(后南厅)一、制茶1.云南贡茶制作技艺展演人:李兴昌2.福建乌龙茶(大红袍、铁观音)制作技艺展演人:叶启桐(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德华(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酿造(实物展演)1.山西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2.江苏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3.江苏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4.四川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七单元木作编扎(前南厅)1.广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展演人:杨似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河北永清秸秆扎刻展演人:徐健3.湖北武汉木雕船模展演人:龙从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展演人:阿布都热则克.艾再孜牙生·木合甫力5.吉林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展演人:金季凤(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基德6.安徽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展演人:吴水森(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福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展演人:黄春财(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闽屏(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北京古琴制作技艺展演人:王鹏二、编结1.河北大名草编展演人:王群英(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江西瑞昌竹编展演人:田先敏(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四川江安竹簧展演人:周明伦4.广东新会葵艺展演人:廖惠林(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内蒙古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展演人:于黎6.重庆市梁平竹帘展演人:牟秉衡(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彩扎1.广东佛山灯彩展演人:梁达光2.江苏南京秦淮灯彩展演人:曹真荣(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展演人:魏国秋(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4.四川油纸伞制作技艺展演人:毕禄富(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哈尼卡展演人:苏梅(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江苏邳州狮子头制作技艺(实物展品)第八单元织染纫绣(前南厅)一、织绣1.山东鲁锦织造技艺展演人:刘爱玉(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江苏无锡精微绣展演人:赵红育(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山西上党堆锦展演人:凃必成(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四川羌族刺绣展演人:李兴秀5.湖北红安绣活展演人:刘寿仙(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河北魏县土织技艺展演人:常张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厦门珠绣展演人:谢丽瑜(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印染1.贵州苗族蜡染技艺展演人:王阿勇杨丽莎王阿扁2.新疆英吉沙县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展演人:牙生·阿不都·热合曼(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尧尔达西·阿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湖南土家族织锦技艺展演人:叶水云(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海南黎族织锦技艺展演人:容亚美(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缝纫1.北京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展演人:李金善(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启斌(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北京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展演人:何凯英(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任晨阳3.黑龙江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展演人:葛长云4.黑龙江赫哲族鱼皮衣制作技艺展演人:尤文凤(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尤忠梅5.甘肃庆阳香包绣制展演人:计清(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贺梅英之女)吴玉英(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九单元传统医药中医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产生的一种医学知识和实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