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数学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比大小》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 页的教学内容。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经学会了通过直观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以及认识了1~ 5 各数。
其中“=、>、<”
在教材中都是首次出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在比多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系符
号的实际意义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研究这一内容的教学,我们到第二批省级实验区一
所省级示范实验小学进行调研,一位实验教师的课给人许多启发。
二、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起思考
师:有一天, 3 只小猴子一起去游玩,玩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准备分吃各自带来的水果(出示情境图)。
请观察, 3 只小猴子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生 1:一只小猴子说,桃子正好 3 个,每人 1 个,边说边捧了桃子想吃。
生 2:另一只小猴子数了数香蕉说:慢着!香蕉才 2 根,每人 1 根不够吃的。
生3:第三只小猴子说,梨有 4 个,每人吃 1 个还多 1 个。
生4:小猴子们这样讨论着,第一只小猴子也不吃桃子了。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看来小猴子吃水果还碰到了够吃不够吃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好吗?(学生高兴地说:好!)
(二)展开探究,合作交流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其中喜欢的一种水果,想一想,分给 3 只小猴子吃,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自主操作、思考,进行小组交流)
师:请各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情况。
生 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桃子(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左边摆3只小猴子,右边一一对应着摆 3 个桃子,小猴子和桃子正好一样多。
生 2:小猴子吃桃子每人 1 个,正好够吃。
生 3:我想是表示 3 和 3 同样大小。
生 4:我想是表示 3 等于 3。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用“3= 3”表示。
什么时候还可以用“=”呢?
生 1:3 花和 3 白花数相等,也可以写作“3= 3”。
生 2:4 个男生和 4 个女生人数同多,可以用“4=4”。
:看来大家等号有了,写一写“=”。
其他再。
生 1:我了小猴子吃香蕉(在展示台上操作),左3只小猴子,右 2 个香蕉,只有2只小猴子一一着香蕉,另外一只小猴子没有着香蕉,所以
香蕉不吃。
生2:也就是, 1 只小猴子吃不到香蕉。
生3:就是,里的 3 和 2 不能用等于。
:大家想一想, 3 和 2 可以怎么表示大小呢?
(学生蜂而上,到黑板上各自写着: 3 大 2 小, 3≠2, 3> 2, 2< 3 等。
)
:小朋友表意,他写得怎么。
生 1:“ 3 大 2 小”写得是的,是不是可以一点?
生 2:3 和 2 不相等,我在“=”上加了一画,写成3≠ 2。
: 3 和 3 相等, 3 和 2 不相等,“=”上加一画,真了不起!
生 3:我写“ 3> 2”,是想 3 和 2 不相等,“=”不能用了,改成一口大,一口小。
朝 3 的一口子要大,朝 2 的一是尖尖。
生4:我,“ 3> 2”叫做“ 3 大于 2”。
:他把的也住了,真好。
有什么候可以用“>”?
生1:2 枝笔和 1 枝笔, 2 枝大于 1 枝, 2> 1。
生 2:5 个扇和 3 花,每个扇一花,不,5> 3。
:小朋友能把学到的比大小用到生活中去。
有哪一要?
生1:我了小猴子吃梨, 3 只小猴子都一一着一个梨,多了一只梨。
就想是 3<4。
(到黑板上写)
生2:你,什么用“<”好?
生1:才 3 比 2 大,写成“ 3> 2”, 3 比 4 小,我就把“>”倒来用,尖尖
着3,大口着 4,表示 3 小于 4。
:得真不!他能用学的方法行学,得表。
(学生拍手表示祝)
就我用“=、>、<”来怎么比两个数的大小好?
⋯⋯
(三)用与拓展
(出示情境图: 5 只兔子, 4 个萝卜)师引导思考: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学生汇报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1:我用摆图片的方法,有一只兔子没有对上萝卜,5> 4,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
够的。
生2:我用连线的方法,有一只兔子没有连上萝卜,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生3:我没有摆,只是想,我们学习 1、 2、 3、4、 5 时, 4 排在 5 的前面, 4< 5,一只兔
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三、实践反思
本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大胆,联系生活实际,随处可见学生创造的火花,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展示潜
能的空间,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一)思维在情境里飞扬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可见,创设适合学生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是联系
学生生活实际的重要手段。
教学实践也证明,只要情境创设得好,学生真正进入到情境之中,
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畅想、去思考,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本案例中,学生面对小猴子吃
水果这样熟悉、喜爱的情境,他们观察得是那么仔细,互相之间的对话是多么自然、生动、
活灵活现。
通过观察,较好地引出了数学问题,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活学活用是儿童的天性
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用
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充分发挥了学习潜能。
例如,在比大小的过程中,学生将小猴子和水果一一对着摆,用线连接兔子和萝
卜等,都是以前面学过的“一一对应”的思想为基本思想武器,并进行灵活应用,收到了事
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再例如,学生以男生和女生个数,花和电扇等的对应关系做例子,来理解关系符号,是十分自然、有效的。
(三)创造没有年龄限制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对这一
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就是,学生的创造没有年龄限制,哪怕是刚入小学才十几天的学生,
同样具有创造的潜能。
例如,面对教师“请大家想一想, 3 和 2 可以怎么表示大小”,学生
蜂拥而上,以各种形式来表示。
学生富有个性的解释,显示出他们创造的灵性。
同样,一个
学生针对同伴“ 3< 4”的“创造”要求同伴说说为什么用“<”时,那个学生的回答“ 3 比2 大,写成‘ 3>2’, 3 比 4 小,我们就把‘>’倒过来用,尖尖头对着3,大口对着4,表示 3 小于 4”,多么富有创意!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多给学生创设创造的空间,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进行
思维的碰撞,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