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夏、商、周得资料不多,从零星记载瞧,夏、商主要就是宣扬“受命于天”得神权法思想。
周实行宗法制度,宣扬“尊尊”、“亲亲”为核心得宗法思想。
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旦总结商纣王残酷镇压人民导致灭亡得教训,提出“明德慎罚”,对后世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分化、大变革时期。
史称:礼坏乐崩,权力下移,诸侯、大夫异政。
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得政治家、学者纷纷发表政见,形成了“百家争鸣”得局面。
由于留下得史料较前代为多,不少著述表述得主张较为系统,成为思想史、也就是法律思想史得重要源头。
史称“百家”,主要就是儒、墨、道、法四家。
第一,儒家得法律思想。
儒家创始人就是孔丘,代表人物有孟轲与荀况。
孔丘得代表作就是《论语》,贯穿其中得就是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得得思想体系。
她主张“礼制”、“德治”与“人治”,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伦理等级秩序。
她说:“道(导)之以政,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她还说:“为政在人”。
孟轲就是仅次于孔子得儒家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主要有《孟子》。
其发展了孔子“仁”为核心得“德治”理论,明确提出“仁政”。
她说“仁者无敌”,“以德行仁者王”。
统治者只能“以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
她得重民思想很突出,在孔丘爱人思想得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过,她也主张“人治”,在先秦思想家中首先提出“贤人政治”。
她说:“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不贤者在高位,就是播其恶于众也”。
荀况被列为儒家,留有《荀子》一书,但其内容与孔丘与孟轲得主张不完全相同。
她主张“隆礼重法”,礼法结合。
她说:“礼者,法之大分(本),类之纲纪也。
”意思就是以礼作为立法与类推得根本原则。
她以“性恶论”为出发点,论证应以刑罚惩治犯罪。
她得两个学生,韩非与李斯就是战国末期著名得法家代表人物。
荀况得学说开创了汉代礼刑(法)合一,儒法合流得先河。
第二,墨家得法律思想。
墨家创始人为墨翟,著有《墨子》。
她就是先秦最早对儒家学说提出不同见解得人。
这个学派认为,当时之所以“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原因就是“天下之人皆不相爱”。
因此,提出人与人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有法,法如“百工为方以距,为圆以规”,“法若(顺)而然也”。
至于以什么为法,她主张“以天为法”,因为“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德”,《群书治要》作“息”)。
墨家主张得“天”,部分学者理解为“自然”。
为实现其主张,她提出“壹同天下之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统一思想,选天下之贤者为天子、正长。
人们要服从她们,凡“受利天下者”,“上得赏之”;“恶贼天下者”,“上得罚之”,并要公正执法,“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第三,道家得法律思想。
道家得代表人物就是老聃与庄周,现存有《老子》与《庄子》。
老聃生于春秋战国之交,庄子生于战国后期。
老子得法律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她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治理国家以自然为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既反对儒家得“礼”,也反对法家得“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一书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她还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意思就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那样小心,不要折腾百姓。
越折腾百姓,国家越难安宁。
她得这种思想对汉初统治者有相当影响。
第四,法家得法律思想。
法家可以概括为主张“以法治国”得学派。
春秋得管仲就是其先驱。
战国初得李悝、吴起,中期得商鞅、慎到、申不害,战国末期得韩非、李斯都就是不同时期得代表人物。
影响较大得著述有《商君书》与《韩非子》。
法家视法为国家制定得、人人必须遵守得行为准则。
“法者,国之权衡也”,“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斗斛也、角量也”。
法得作用就是“定分止争”,“兴功惧暴”。
法律适用应就是平等得,所谓“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断于法。
统治者若“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意思就是说以法治理国家就是很容易得。
法家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法与时宜则有功”,“时移而法不易则乱”。
这种历史观为法得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