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0 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0 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30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汉武帝时期,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

其主要原因是()A. 农本商末政策发生逆转B. 落实政府经济政策的需要C. 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D. 政府以财产作为选官标准...2、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3、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神宗说:“钱利于流借。

十室六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

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

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

”在此他强调( )A.货币流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C.人口流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国家发行的货币越多流动就越快4、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

“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5、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

据此可知,司马迁()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6、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

材料主要是指()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C.强调商品的贱买D.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7、晋商和徽商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其主要原因是( )A. 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 活动得不到官府的支持C. 商业经营观念落后D. 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8、《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形成重利轻义的观念 B.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提高C.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9、《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

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

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

材料主要反映出()A. 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 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D. 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10、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 纸币经历从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C. 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 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11、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 开始形成一批繁荣的商业市镇B. 苏州成为徽商晋商主要活动区域C.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为繁荣D. 苏州居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12、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13、《中华社会通史?明代卷》记载:明嘉靖时,何良俊说:“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赋税日增,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土安迁的观念彻底改变 B.出现农村劳动力流失的趋势C.田赋增加使农民纷纷破产 D.商品经济发展使“游手”增多14、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

”这表明了他( )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D.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15、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人商人的行列。

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 四民界限渐趋模糊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 士商阶层相互渗透16、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

”这表明()A. 明朝商税收人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B. 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C. 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D. 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17、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

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18、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 纸币经历从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C. 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 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19、据宋人庄季裕《鸡肋编》记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据此可知,宋代的茶叶贸易经济影响不包括( ) A. 促使商业市镇增多 B. 带动市井生活繁荣C. 推动长途贩运贸易发展D. 促进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20、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是明清的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其中“明清的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③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④产生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1、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材料三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四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

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

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

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

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

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是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材料二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

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