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测试题4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四伏。
请回答1~2题。
1.下图为宋太祖赵匡撤画像,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 )A 抑制 B.禁止 C.放任 D.鼓励2.北宋中期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 ) ①阶级矛盾 ②民族矛后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北宋中期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请回答3~8题。
3.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体现有( )①集中军权 ②集中行政权 ③集中财政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4.北宋之所以会出现中期的“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归根到底应与谁有关( )A.赵匡胤B.宋仁宗C.范仲淹D.宋神宗5.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 ) A 宋太祖时期 B.宋神宗时期 C.宋仁宗时期 D.宋高宗时期6.北宋形成冗官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 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 B.增加科举录取的名额C.实行“恩荫”制度D.发展中小地主的势力7.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目的是( ) A 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 B.巩固统治 C.抗击辽和西夏的进攻 D.镇压农民起义8.下列有关擅渊之盟说法正确的是()①宋辽之间进行②辽每年送给宋岁币③在今天的河南濮阳进行④这是宋朝“冗兵、冗费”的体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随着局势的严重,到宋仁宗时进行庆历新政。
请回答9~10题9.下列所示之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改革,改革是A.安石变法B.庆历新政C.仁宗变革D.军事改革10.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损害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与统治者的要求不符D.用人不当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下图)得以重用,主持变法。
请回答11~13题。
11.王安石主持变法的身份是( )A.宰相B.参知政事C.三司使D.市舶使12.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民不富,他提出的措施是( )A.巩固统治B.改革吏治C.增加赋税D.发展经济13.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时问是在( )A. 1043年B. 1068年C. 1069年D. 1074年王安石首先进行了富国的改革。
请回答14~16题。
14.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问题而实行( )A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 C.免役法 D.均输法15.北宋政府为了推行市易法在都城设立( )A.市舶使B.三司使C.市易务D.参知政事1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北宋中期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进行强兵之法。
请回答17~18题。
17.王安石变法中保甲法的作用有( )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②抵御了少数民族的进攻 ③巩固统治 ④减少了军费开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8.使北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大大得以改善的措施是(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为了更好地进行变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请回答19题。
19.宋朝王安石变法中对太学中教科书进行重新编撰,其内容主要是()A.道家经典B.儒家经典C.佛家经典D.法家经典王安石变法历经艰辛,但最终以失败而结束。
请回答20~22题。
20.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支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A.利不一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21.下图为司马光画像,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 )A.支持B.反对C.默认D.不管不问22. 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C.用人不当D.变法法令违背经济规律王安石变法使北宋长期以来的积贫局面得以改善。
请回答23~25题。
2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B. ①④C.③④D.②③24.下图为福建莆田市木兰陂水利工程。
它的修建不仅抵御了海潮,同时灌溉了大片农田。
这一成就的取得与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相关( )A.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募役法25.在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与商业相关的措施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市易法 ⑤均输法 A.①⑧⑤ B.②④⑤ C.③⑤ D.④⑤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中期积弱的局面。
请回答26~28题。
26. 王安石强兵之法中保甲法实行的作用主要是( )A.巩固封建统治秩序B.加强军队C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 D.巩固西部边境27.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现象,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是( )A.更戍法B.将兵法C.保甲法D.保马法28.随着军事势力的增强,北宋取得了北宋建国以来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的最大胜利,从中取得原属于吐蕃和西夏控制的大片土地,这些土地是今天的( )①甘肃 ②新疆 ③宁夏 ④内蒙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9.阅读下列材料: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
(二)抑侥幸,限制恩荫。
(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
(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
(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七)修武备。
(八)减徭役。
(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
(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请回答:(1)范仲淹这一改革主张核心是什么?是否得以实施?(2)这一主张的实施效果如何了原因是什么?(3)这一措施的实施与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是否有关?3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 杯酒释兵权材料二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狠,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三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请回答:材料二、三中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哪此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材料一的现象是否有关了这些问题在北宋中期最终形成了什么问题?31.下图为《北宋时期中国形势示意图》请回答:(1)你通过这一幅地图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北宋为解决图中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局面与北宋中期的“三冗”中的哪一问题直接有关?(3)由于以上问题导致了北宋什么局面的出现?庆历新政的内容是否与此有关?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二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
上曰:“无轻民事,惟艰。
”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
”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
”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
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4请回答,王安石认为有关理财的各项措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措施主要在什么范围内实行?有何影响?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安石出《青苗书》使(苏)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
”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
吏缘为奸。
虽有法不能禁,钱出民乎,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愈限。
如此,则恐鞭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宋史·苏辙传》材料二 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的韩琦上书说:“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军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
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放息钱。
” ——《宋会要·食货》材料三 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
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即强迫借贷交易)。
恐其道员,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
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 ——《宋史·司马光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苏辙对王安石实行的青苗法持何态度?(2)材料二中提到的韩琦看到了青苗法实施的什么问题?(3)材料三中司马光的立场观点如何?(4)三人立场是否一致?(5)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请加以分析。
3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 恩泽子弟,痒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材料二 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
”材料三 下图为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
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材料一、二、三中反映了什么问题?(2)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王安石还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内容有哪些?(3)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王安石其他变法有何影响?3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
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宄固宜少。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
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王安石材料二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由别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请回答:(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在保甲法实行之前,当时的统治者在军事方面实行什么政策?(2)结合材料一和二分析保甲法实行的原因有哪些?他的实行有何影响?36.王安石变法之前,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