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解十二经脉

图解十二经脉

经络组成概表(内)--脏腑--经络所归属(阴经连属于脏,阳经连属于腑)↑│ ┌十二经脉--经络的主体,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起运行气血的主导作用│ │奇经八脉--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各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经络┤十二经别--经脉的深部分支,沟通脏腑,起加强表里经联系的作用│ │十五络脉--经脉的外部分支,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 三百六十五络--经络的小支,分布到全身各腧穴↓ ┌十二经筋--受经络支配的筋肉(外)┤└十二皮部--皮肤按经络分布经脉脏腑配合五行表阴经(里) 手太阴肺 足少阴肾 足厥阴肝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手厥阴心包 五行 金 水 木 火 土 相火阳经(表)手阳明大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阳胆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手少阳三焦附:经络系统阴阳五行对合表┌ 肺经---金---大肠经┐│ 络脉(列缺)----(偏历) 络脉│┌ 手太阴 ┤ ├ 手阳明 ┐│ │ 经别---合---经别│ ││ └ 经筋-------经筋┘ ││ ┌ 心经---火---小肠经┐ ││ │ 络脉(通里)----(支正)络脉 │ │手三阴 ┤ 手少阴 ┤ ├ 手太阳 ├ 手三阳 │ │ 经别---合---经别│ ││ └ 经筋-------经筋┘ ││ ┌ 心包经--相火---三焦经 ┐ ││ │ 络脉(内关)----(外关)络脉│ │└ 手厥阴 ┤ ├ 手少阳 ┘│ 经别---合---经别│└ 经筋-------经筋 ┘┌ 脾经---土---胃经┐│ 络脉(公孙)----(丰隆)络脉│┌ 足太阴 ┤ 脾大络(大包) ├ 足阳明 ┐│ │ 经别---合---经别│ ││ └ 经筋-------经筋┘ ││ ┌ 肾经---水---膀胱经 ┐ ││ │ 络脉(大钟) ----(飞扬)络脉│ │足三阴 ┤ 足少阴 ┤ ├ 足太阳 ├ 足三阳 │ │ 经别---合---经别│ ││ └ 经筋-------经筋┘ ││ ┌ 肝经---木---胆经┐ ││ │ 络脉(蠡沟)----(光明)络脉 │ │└ 足厥阴 ┤ ├ 足少阳 ┘│ 经别---合---经别│└ 经筋-------经筋┘┌ 任脉-------- ----督脉┐│ 任脉络(鸠尾) (长强)督脉络 │奇经(阴) ┤ 冲脉---------- --带脉├ (阳)奇经│ 阴蹻------------ 阳蹻│└ 阴维------------阳维┘十二经脉分布部位表十二经脉 外 部 内 部手三阴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胸旁→上肢内侧前→大指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属肺,络大肠属心包,络三焦属心系,络小肠手三阳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鼻旁←颈←肩前←上肢外侧前←次指眉梢←耳后←颈←肩后←上肢外侧中←无名指耳前←颈←肩胛←上肢外侧后←小指属大肠,络肺属三焦,络心包属小肠,络心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次趾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下肢外侧中→无名趾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下肢外侧后→小趾属胃,络脾属胆,络肝络脑属膀胱,络肾足三阴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胸腹第三侧线←下肢内侧前、中←大趾内胁部←阴部←下肢内侧中、前←大趾外胸腹第一侧线←下肢内侧后←足心←小趾下属脾,络胃属肝,络胆属肾,络膀胱络心十二经脉的相互衔接表肺→ ⑴手太阴肺经 ┐内├ 手次指端┌ ⑵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⑶足阳明胃经 ┐├ 足大指内侧 ┌ ⑷足太阴脾经 ┘心┤中└ ⑸手少阴心经 ┐├ 手小指端┌ ⑹手太阳小肠经 ┘内┤眦└ ⑺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小趾端┌ ⑻足少阴肾经 ┘胸┤中└ ⑼手厥阴心包经 ┐├ 手无名指端 ┌ ⑽手少阳三焦经 ┘外┤眦└ ⑾足少阳胆经 ┐├ 足大指外端肺← ⑿足厥阴肝经 ┘内十二十二((四)经脉流注表奇经八脉分布和交会经脉简表八 脉分布部位分布部位 交会经脉交会经脉 督 脉 后正中线 足太阳、任 任 脉 前正中线 足阳明、督 冲 脉 腹第一侧线 足少阴 带 脉 腰侧足少阳阳 蹻 下肢外侧、肩、头部 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手阳明 阴 蹻 下肢内侧、眼 足少阴阳 维 下肢外侧、肩、头顶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手少阳、督阴 维 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颈 足少阴、足太阳、足厥阴、任十 二 经 别 分 布 部 位 简 表经别经别 别,入胸腹部胸腹部((合) 出(颈项穴颈项穴)) 合(阳经阳经)) 一 合 足太阳 足少阴 入 中,入肛(承扶)至 中,合太阳属膀胱,之肾,散心至肾,系舌本出于项(天柱)足太阳二 合 足少阳 足厥阴 入毛际(维道),入季肋间 至毛际,合少阳 属胆,上肝,贯心,夹咽与别俱行 出颐颔中 (天容) 足少阳三 合 足阳明 足太阴 至髀,入腹里(气冲) 至髀,合阳明 属胃,散脾,通心,循咽 与别俱行,络咽,贯舌本 出于口(人迎) 足阳明 四 合 手太阳 手少阴 入腋入腋(极泉)走心,系小肠 属心,走喉咙出于面(天窗)手太阳五 合 手少阳 手厥阴 入缺盆 下腋三寸入胸中(天池) 走三焦,散胸中 属三焦,循喉咙 出耳后(天牖) 手少阳手阳明手太阴 入柱骨入腋(中府) 走大肠,属肺, 循喉咙入走肺,散大肠出缺盆(扶突)手阳明六合络脉穴名分布部位手太阴络手厥阴络手少阴络列缺内关通里腕上寸半,别(分支)走手阳明;直入掌中,散入鱼际腕上二寸,别走手少阳;系于心包,络心系腕上寸半,别走手太阳;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手阳明络手少阳络手太阳络偏历外关支正腕上三寸,别入手太阳;上曲颊,偏齿,入耳腕上二寸,合手厥阴;注胸中腕上五寸,内注手少阴;上走肘,络肩足阳明络足少阳络足太阳络丰隆光明飞扬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络头顶、喉嗌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下络足跗外踝上七寸,别走足少阴足太阴络足厥阴络足少阴络公孙蠡沟大钟本节后一寸,别走足阳明;入络肠胃内踝上五寸,别走足少阳;上睾,结于茎内踝后绕根,别走足太阳;上走心包,外贯腰脊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鸠尾长强大包下鸠尾,散于腹挟膂上顶,散头上;别走太阳,入贯膂出渊腋三寸,布胸胁经筋四肢躯干头部足太阳之筋小趾上,外踝,踵,膝臀,夹脊,肩 , 缺盆项,舌本,枕骨,头,鼻,目上,鼻旁,完骨足少阳之筋无名趾上,外踝膝外侧,外辅骨,髀,伏兔尻,季胁,腋下,膺乳,缺盆耳后,额角,颠上,颔,鼻旁,外眦足阳明之筋中三趾,附上,膝外侧,胫, 膝, 外辅骨,伏免,髀髀枢,胁,脊,阴器,腹,缺盆颈,口,鼻旁,鼻上,目下,耳前足太阴之筋大趾内侧,内踝,膝内辅骨,阴股,髀阴器,腹,脐,腹里,胁,胸中,脊足厥阴之筋大趾,内踝前,胫,内辅下,阴股阴器足少阴之筋小趾下,内踝下,内辅下,阴股阴器,脊内,夹膂 项,枕骨手太阳之筋小指上,腕,肘内锐骨,腋下肩胛颈,耳后完骨,耳中,耳上,颔,外眦手少阳之筋无名指,腕,肘 肩 颈,曲颊,舌本,耳前,外眦,角手阳明之筋次指,腕,肘外,肩肩胛,夹脊 颈,颊,鼻旁,角,颌手太阴之筋手少阴之筋 小指内侧,锐骨,肘内侧,腋乳里,胸中,膈,脐全身各部主要体表标志部位体表标志说明头部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额角(发角)完骨枕外隆突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前发际额部曲角处颞骨乳突枕骨外侧最隆起的骨突面部 眉间(印堂)瞳孔、目中两眉头之间中点处平视,瞳孔中央颈项部 喉结第7颈椎棘突喉头凸起胸部 胸骨上窝胸剑联合中点乳头胸骨切迹上方凹陷处胸骨体与剑突结合部乳头中央腹部 脐中(神阙)耻骨联合上缘髂前上棘脐窝中央耻骨联合上缘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髂脊前部的上方突起处侧胸侧腹部 腋窝顶点第11肋端腋窝正中央最高点第11肋骨游离端背腰骶部 胸椎棘突1-12腰椎棘突1-5骶正中嵴、尾骨肩胛冈根部点肩峰角髂后上棘肩胛骨内侧缘近脊柱侧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内连续处髂嵴后部上方突起处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后纹头肘横纹肘尖腕掌、背侧横纹腋窝皱襞的前端腋窝皱襞的后端尺骨鹰嘴尺桡骨茎突远端连线上的横纹下肢部 髀枢股骨内侧髁胫骨内侧髁臀下横纹犊鼻(外膝眼)腘横纹内踝尖外踝尖股骨大转子内辅骨上内辅骨下臀与大腿的移行部髌韧带外侧凹陷处中央腘窝处横纹内踝向内侧的凸起处外踝向外侧的凸起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