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法学开题报告(民间借贷利率的法律规制的完善)
法学开题报告(民间借贷利率的法律规制的完善)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我国的司法实践,对民间借贷利率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和分析司法实践遇到的难题和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探索,从而用理论指导实践,更加高效地解决民间借贷纠纷。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民间借贷的利率规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很多先进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学术层面,学者们对是否应当进行利率规制的看法各不相同。在凯恩斯看来,利率由借贷的供求所决定,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整;亚当·斯密认为,由于民间借贷行为是私下的、秘密的,双方当事人掌握的信息也不是完全对称的,高利贷行为很容易引起 “金融传销化”;在边沁看来,利率管制不利于金融市场中的公平竞争;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较落后,各种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因此应当对利率进行严格的管制,采取“金融抑制”的做法。在国家实践层面,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由于经济起步早,资本市场发达,国内学术界对民间借贷的机制体系有较深入的研究,因而很早就建立起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体系。20世纪初,美国的小型金融企业就向低收入的个人提供借贷资金,美国政府为了规范民间借贷,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并设立诸多监管机构对小型金融机构进行约束和管控,通过《联邦信用社法》、“国家信用社管理局”以及“信用社监督专员”全方位一体化的举措保障小型金融机构民间借贷市场秩序,赋予民间借贷金融机构以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德国政府构建的民间借贷法律体系,则是结合了非正规金融的特点,最大限度遵循金融自由的经济市场规律。德国政府通过法律修订保障合作制金融基本服务宗旨的落实,全力支持民间借贷金融机构的运行,为民间借贷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实现非正规金融机构可持续性发展,《合作社法》的颁布证明政府通过法律途径支持民间借贷发展效果显著。简而言之,遵循金融自由的经济市场规律,采取适宜的金融监管措施,是德国政府成功推行民间借贷的关键。
题目:民间借贷利率的法律规制的完善
1.结合毕业论文选题情况,根据所查综述:
既往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的理论界有学者对民间借贷的特征做了相关研究,将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系和区别做出界定,并且对金融机构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借贷和民间借贷的区别与联系做深入分析。然而,从金融立法层面对民间借贷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学术研究较少。其中,陈志武教授在《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中表示,民间借贷利率的高低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利率是对债务借贷的契约执行风险的合理补偿,他认为解决高利贷的最有效办法不是通过禁止借贷或者重拳打击放贷者,而是鼓励和赞赏他们,保护他们。学者廖振中、高晋康在《我国民间借贷利率管制法治进路的检讨与选择》中,通过对我国民间借贷利率管制方面的整个历史沿革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市场对利率放开的‘要求’与管制对利率上限的‘固执’明显冲突”,我们国家应该借鉴国外的做法,对民间借贷利率进行动态、分门别类的管制,制定民间借贷的利率体系,进而促进民间借贷中的利率市场化;强力教授在其发表的《我国民间融资利率规制的法律问题》一文中提出,应当创新理念,将利率问题作为民间资本规则的重要起点,确定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类别化的相关原则,从立法、行政、司法等层面对民间借贷利率进行全方位的规制,并且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岳彩申教授在《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一文中则主张利率规制应该多措并举,可以根据民间借贷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规制措施,并且应该吸收域外的先进做法,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王林清法官在《民间借贷利率的法律规制—比较与借鉴》一文中提出,我国对于民间借贷的立法模式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在保护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和空间方面,我国应采取统一立法模式下的复合性规范标准。此外,还有业内相关专家倾向于对国内高速发展的民间借贷行为制定专门的金融立法,从而进一步规范日益壮大的民间借贷市场。
2.本题目的研究目的:
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我国民间借贷市场也是非常“繁荣”,因借贷引发的纠纷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变得非常普遍。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作出规定,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最低限额,这意味着我国金融市场关于利率的规定向着更加自由、宽泛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此后,在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司法解释,也就是《关于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对民间借贷的利率做出相应的限制性规定,比如说民间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金融市场的平均利率等。该规定用了“适当”一词,说明利率不可过高,最高不能够明显高于实体经济的平均利润率,该规定划分了利率的两线三区,以24%的年利率作为合法的上限,该利率以下可以诉诸法律,申请强制执行,年利率24%到36%,可以认定为自然债务,已经支付的利息不得要求返还,未支付的部分法律不予保护,也不得申请强制执行;高于36%的则认定为无效。
从借贷纠纷的主要争议焦点来看,关键问题基本集中在利率上,即利率问题是该类纠纷案件的核心。因此,规范市场利率就是解决民间借贷纠纷的最核心问题。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民间借贷领域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说借款时预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借贷中复利的计算等等。此外,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对高利贷的内涵作出明确解释,在实践中以年利率24%、36%划定两线三区,没有区分借贷资金的用途、也未对年利率做动态分析等。试图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民间借贷利率的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利率的相关基础理论,梳理民间借贷利率的概念,分析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存在的相关问题,对比域外国家的相关做法,提出完善我国民间借贷利率问题的相关意见建议。
3.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研究法。借助图书馆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搜索网络上相关的文件报告、学术成果,归纳前人的经典论据,整理现行法律法规,掌握现行立法现状,以及存在的缺陷与矛盾之处。
第二,比较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外发达国家关于民间借贷相关问题研究和立法的文献,了解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和立法现状,学习和借鉴它们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