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盘点2011年中国科技新进展新成就

盘点2011年中国科技新进展新成就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科技统计快报2013年第2期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2月4日本期主要看点1. 我国全社会R&D支出有望突破万亿元2. 数字彰显2012年陕西科技统筹创新新成就我国全社会R&D支出有望突破万亿元2012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全国先后有21个省(区、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一批针对性和操作性强、改革力度大的政策措施。

全社会R&D支出有望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可达2.0%,其中企业R&D支出占74%以上;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32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预计达21.7万件,比上年增长26.2%;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超过6000亿元;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0万亿元。

过去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8年的48.8%上升到2011年的51.7%,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来源:科技日报)数字彰显2012年陕西科技统筹创新新成就2012年,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启动运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胜利召开,技术创新的“延长模式”和农技服务的“大荔模式”使科技在经济活动中释放出了巨大能量,全省科技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12年,我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53.27%,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一、科技资源总量稳定增长2012年我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计突破300亿元,达到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企业的研发投入预计达到145亿元,占全省研发总投入的46%以上,并将首次超过科研院所。

R&D与GDP的比值约为2.15%。

全年安排了322项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1404项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其中60%的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全年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84项,经费达16.7亿元。

全省R&D人员预计达到8万人年。

二、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12年我省专利申请量达到43608件,比上年增长了35.3%,排名居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第10位,比上年提升了3位,首次进入前10位。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7043件,居全国第9位,西部第1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为39.1%,比全国平均水平(26.1%)高13个百分点。

2012年,我省专利授权量达到1490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4018件,居全国第9位,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26.95%,比全国平均水平(18.66%)高8个百分点。

2012年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度三大权威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CPCI-S)收录第一作者为我省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17472篇,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第一作者为我省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27165篇,在全国排名第5位,比上年上升3位。

2012年,我省完成各类技术合同登记17596项,登记金额334.82亿元,较上年增长55.46%,居全国第5位,西部第1位。

2012年,由陕西省主持和参与的36个项目(主持、参与完成项目各18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总数居全国第4位。

“神九”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托举神九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的发动机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西安)研制;在“世界首条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建设中,铁一院先后完成了高寒地区深季节冻土路基与涵洞防冻胀技术研究、高寒地区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高寒地区接触网融冰及道岔融雪等多项课题研究,为国内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嫦娥二号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发布,“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搭载的CCD 立体相机,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西安)进行的试车获得成功。

这些重大成果,彰显了我省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了我省科技的国内外影响力。

三、基础研究量、质双提升2012年我省承担国家各类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共1695项,获得国家拨款113624万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和经费总额位居全国第七位。

安排省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468个。

2012我省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累计达到91个;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累计达到18个。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主持完成的“黄土和粉尘等气溶胶的理化特征、形成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西北工业大学杨合教授主持完成的“复杂构件不均匀变形机理与精确塑性成形规律”;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教授主持完成的“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沈亚鹏教授主持完成的“压电和电磁机敏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等基础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我省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预计达到54.58%。

通过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和高产创新工程,我省粮食生产取得好收成,连续九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2012年达到1245.1万吨,比上年增长4.2%。

农技服务“大荔模式”快速推广。

“大荔模式”集成了12396农技咨询热线服务、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和农技培训四种农技服务模式。

目前这一模式已覆盖我省58个县区和河南、甘肃等省份。

2012年通过农技服务大荔模式累计接听农民咨询电话答疑解惑71959余次;农技110出诊16602次,解决疑难问题19405个;组织培训5616场次,受训农民89.02万人次;免费测土配方3441多份,覆盖耕地3232.7万亩,发放宣传资料207.73万份;发送短信131.5万条;进行网络视频服务4376次;建立示范基地210亩;推广新产品324种;提高化肥利用率25.6%。

启动了“千人进千社、千技惠千村”活动。

2012年我省开展了千人进千社、千技惠千村活动,动员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先进实用技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集成示范能力。

目前,已经聘请了75名省级首席农艺师,指导300多名市县级首席农艺师进入37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一对一”的技术指导与服务,逐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质量和农民收入。

五、高新区建设突飞猛进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榆林和咸阳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我省国家级高新区数量6家,居全国第四位。

2012年,西安高新区通过创新驱动,内涵提升,狠抓产业培育、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企业扶持,预计全年完成在册口径营业收入6800亿元,工业总产值445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15亿元,进出口总额88亿美元。

在基数较大情况下,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30%以上高速增长。

宝鸡高新区进一步加大对入区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创新驱动提升园区的集群竞争力和空间承载力。

2012年宝鸡高新区预计实现经营总收入1450亿元、区域生产总值(GDP)465亿元、工业总产值1380亿元、工业增加值3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2亿元。

到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3户,过10亿元的企业20户,过亿元的企业200户。

杨凌农业示范区经济发展加力提速,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2.54亿元,增长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08亿元,增长38.3%;财政总收入9亿元,增长29.2%;地方财政收入4.9亿元,增长3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925元和10841元,分别增长15.1%和19%。

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4233万亩,实现推广效益112.7亿元。

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资产增加值四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2012年,渭南高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的目标要求,突出“环境立区、产业强区、创新活区、和谐兴区”四大主题,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预计全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同比增长35%;生产总值实现85亿元,同比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02亿元,同比增长48.0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8.3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16.7%;区级财政收入实现2.06亿元,同比增长28.44%。

六、民生科技取得新的突破2012年,我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契机,集中力量,加大对生物医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

2012年,启动了科技惠民工作,重点在大气环境监测、渭河水污染治理、西安地质结构普查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贺浪冲教授主持完成的“细胞膜色谱技术及其在中药筛选中的应用”、长安大学彭建兵教授主持完成的“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灾关键技术”、第四军医大学药立波教授主持完成的“肿瘤分子生物治疗新靶位、新策略、新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卓荆教授主持完成的“脊髓与周围神经损伤关键修复机制及临床救治新策略”、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参与完成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与完成的“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等多个社发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七、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012年,我省创新型企业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共13家,其中6家创新型企业,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7家,其中4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95个。

全省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家。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0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531家。

新增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家,全省总数达到4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机构15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五。

新申报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拟推荐咸阳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西安大普光电信息科技产业园、西安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西安三元数字媒体孵化器申报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数据整理: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统计分析中心)编写单位: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统计分析中心本期责编:陈红亚联系电话:85527875 85532175 网址:。

相关主题